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

2017-08-13 16:51曾福生周静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粮食进口玉米

曾福生,周静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

曾福生,周静*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在粮食生产方面,2003年至2015年的“十二连增”,表明中国粮食总量生产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但当前中国粮食供求面临的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困境,反映了这种总量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再加之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三本齐升”的压力,我国粮食的竞争力不断减弱。当前粮食供给虽然总量增长,但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当前粮食生产供给的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匹配的新特征,同时还面临进口冲击加大、消费习惯改变、生产效益不高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等挑战。为此,本文立足供给和需求平衡的角度,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新思路:稳定粮食的生产,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供求平衡;调节粮食品种,实现消费结构平衡;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

新常态;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新挑战;供求平衡;政策取向

Abstract:China has made som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2003 to 2015, such as 12-year continuous growth. However, China also fac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the dilemma of the simultaneous growth of grain production, storage, and imports. In addition, the costs of inputs, labor, and land are increasing constantly, leading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grain industry. Although the current grain production is growing,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the current regional structure, variety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grain production do not matc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faced the challenges of increasing imports, changing consumption habits, low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To promote China’s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to reach equilibrium,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to achieve equilibrium from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perspectives, guiding grain varieties to variety structure equilibrium, changing grain production mode to realize the equilibrium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reforming pric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achieve price equilibrium.

Key words:new norm; grain production; grain security; new challenges, equilibrium of demand and supply; policy orientation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等农业支持政策的改革,释放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实现粮食供求平衡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新常态下粮食供求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应对新挑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于粮食供求平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研究重点在解决产需区域的供求不平衡[1]。20世纪80年代,受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粮食收购价并不随市场供求波动,出现了农民卖粮难、国家购不起等粮食市场不平衡问题。20世纪90年代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总量平衡和市场平衡[2]。进而关注到影响粮食供求平衡的关键问题是品种数量之间的平衡[3]。进入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粮食供求开始置于国际化市场之中,提倡以进口调节和国内粮食生产结构与布局调整为主、粮储调节为辅[4]。此时,从供给能力看未来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5-6],为了应对紧平衡状态,实现供求平衡,国内粮食主产区的发展引起重视[7]。但是近年来,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内外粮食市场的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要保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困难[8]。全球粮食供求矛盾短期内无法化解,生产区位变迁[9-10]、结构性矛盾成为突出问题,中国增加粮食进口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11]。而且,高库存、高价格、高进口、高成本特征标志着中国粮食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当前粮食供需关系的新常态[12-15]。学者们也提出了要加快粮食体制改革[16],提高粮食自给率[17],确保适度进口、控制“非必须进口”[18],探索市场化粮价形成机制[19]等方面确保新常态下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平衡问题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以往研究基本上遵循总量-区域供求结构-品种和数量框架下的粮食平衡问题。但缺陷是研究视角没有脱离粮食生产。众所周知,粮食供求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的庞大体系,目前生产面临的“三量齐增”、“三本齐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从短期来看,国内粮食生产遭遇生产成本上升和粮食价格倒挂的“双板挤压”,国内粮食价格丧失比较优势,进口压力不断加大,短期内形成“国产粮食入库,进口粮食入世”的高库存局面。从长期来看,全球粮食供求矛盾长期存在,中国增加粮食进口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因此,针对新常态下粮食供求特征,如何实现短期的去库降量以及长期降本增效是本文试图拓展的思路。

1 新常态下粮食供求新特征

一定时期的国家粮食安全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库存水平以及进口平衡能力。当前从产量来看,我国是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是出现粮食产量、库存量以及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库存水平及进口平衡问题突出。“三量齐增”现象是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这将使得原有经济发展状态下的粮食供求格局被打破。总的来说,我国持续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在面临需求持续增加,进口压力也一直存在,这将成为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格局。

1.1 粮食总体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粮食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收入消费弹性考虑对我国粮食消费结构的影响,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约为6.13亿t,与2014年全国粮食总量相比,存在637.55万t的差距,为保证粮食供给平衡,粮食生产需保持年0.18%的增速(约106.26万t)[20]。从合理营养标准的视角预测,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稳步增长,达到约6.1亿t;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2020年饲料用粮预计达到2.98亿t,成为最大的粮食消费用途[21]。从人均粮食需求和粮食收益率变化来看,未来我国粮食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到2020年预计需求量约为6.8亿t[22]。由此可见,学者们对我国粮食总量需求将持续增长形成基本共识。

1.2 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明显

图1 2000-2015年粮食作物净进口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net imports of grain crops from 2000 to 2015

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把握,既要有总量视角,更要有结构视角。首先,从品种结构分析,三大主粮的消费稳定。消费用途决定了品种的替代强度。以食用消费为主要用途的稻谷和小麦难以被其他品种大规模替代,而以饲料用粮为主要用途的玉米则不同,一旦玉米与其他品种的比价关系出现倒挂则会形成消费替代,这是近年来推动谷物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这一变化说明传统作物的消费规律在新的消费市场发生质变。其次,大豆消费量增长最快,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比重最大。2000年至2015年期间,稻谷、玉米和小麦进口量变化不大,造成粮食总进口量陡增的主要原因来自大豆进口量的激增。从图1可以看出,2015年谷物进口量在粮食进口中占比仅12%,大豆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却高达88%。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粮食总进口量的增加不代表我国主粮生产不安全。但是根据图1说明,小麦和玉米在2009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稻谷直到2011年才转为净进口,粮食贸易流向从净出口转向净进口,标志着谷物进出口格局的全面逆转。同时随着国产大豆的低产以及不断扩大的大豆内需,大豆在1995年由净出口国逆转为净进口国。

1.3 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化

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技术推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灌溉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相对倾向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占用大量耕地和水资源,同时粮食生产与其他经济活动之间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所以粮食供给区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3.1 北粮南运趋势进一步加重 中国粮食生产格局经历了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转变。由表1可知: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从44 624.3万t增加到62 143.5万t,增幅达到39%。在此期间,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分别从19 971.9万t增加到34 942.8万t和24 652.7万t增加到27 200.7万t,北方地区的粮食增产幅度大大高于南方地区。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北方粮食产量在总粮食产量的比重由45.86%转变为54.41%,历史上南粮北运的格局在这十年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表1 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Table 1 Grain output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eas in China

1.3.2 粮食主产区粮食供给压力增加 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直至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4]32号)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6省市为粮食主销区。此后,由于浙江省粮食产量和库存大幅下降,由调出省变为调入省,2001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其划入主销区。从此主销区变为7省市。主产区为13个省区: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产销平衡区为11个省区市: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1990-2015年,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稳定在70%以上,并且粮食产量比重逐年增加,可见,粮食生产主要依靠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这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格局(表2)。但199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的增速较缓慢,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比重逐年下降,这更加剧了粮食主产区的供给压力。

表2 粮食产量区域变化Table 2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output

2 “新常态”下提高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粮食生产受水资源、耕地、农业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约束,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矛盾以及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影响、“非农化”、“非粮化”也对粮食增产造成威胁。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关系到本国经济发展、国际粮食贸易、国际政局稳定等相关的问题。在粮食生产总量满足需求以后,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供求平衡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

2.1 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

2.1.1 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分布不均 由表3可知,水资源分布与利用不匹配。2015年全国总用水量6 103.2亿m3,农业用水占63.1%。其中北方6区粮食产量34 942.8万t,占全国粮食产量的56.3%,农业用水2 762.2亿m3,占全国用水量的45%。但是,相比之下南方4区粮食产量27 200.7万t,仅占全国粮食产量的43.7%,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量的55%。随着粮食生产区域的北移及北方水资源分布少于南方,这更加重了北方地区农业用水的压力。由此可见,粮食生产区域与水资源分布利用不均衡将加重对粮食增产的约束。

2.1.2 耕地质量下降与地力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耕地数量大面积减少,如图2显示,2009年我国耕地面积13 538.5万hm2,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维持13 500万hm2,暂时可以坚守12 000万hm2的耕地红线。耕地数量的减少以及人口的增加,使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是如果仅从耕地的总量上考虑容易忽视其他重要的现象。例如2014年底农业部公布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这两个官方报告显示,我国耕地质量大幅度下降,长期以来滥用化肥和土地外源性污染是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关键原因。目前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中、低等耕地面积占耕地评定面积的70.6%。此外,北方土壤碱化趋势与南方土壤酸化等实际问题,提醒我们地力保护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除此以外,从耕地面积增减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耕地面积虽然总量没有减少,但是新增加的耕地主要存在产量不稳定且退耕风险大等问题。因此除了耕地数量的保证,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空间分布都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表3 2015年全国用水量及农业用水量Table 3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in 2015

图2 2009-2016年全国耕地面积变化图Fig. 2 Change of arable land area from 2009 to 2016 in China

2.1.3 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 降水增多、气温上升等气象变化将影响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对短期内的粮食生产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是粮食生产不容忽视的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两个增加: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农业成本以及投资;除此以外,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肥料挥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同时暖冬也会增加农作物病虫危害发生的频度和范围,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北方雨水相对南方本来就较少,夏季正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可是华北、西北东部及辽宁发生夏秋连旱,新疆出现持续高温,这些气候因素对于粮食生产极为不利。其中水灾和旱灾是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中降水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因水灾导致的受灾面积平均每年789.13万hm2,90年代因水灾导致的受灾面积是1 459.36万hm2,而2015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1 769.8×103hm2,其中绝收2 232.7×103hm2;干旱和水涝都会直接影响甚至终止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每年大量农作物受灾减产或绝收。

2.2 粮食生产收益偏低

新常态下,农民投入粮食生产的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快速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据统计,2005-2013年,我国粮食(稻谷、玉米、小麦)按照现值计算的每公顷成本约增长了1.14倍,其中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增加了0.96倍、1.84倍、1.92倍[23]。农业生产的劳动率本身低于其他产业。对种粮和务工以及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对比分析,从成本利润率和工日报酬两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效益低主要是年总收益较低。一是劳动时间上的不充分就业,获取工日报酬的天数较低,一年中,粮农只有数月的实际投工,农民工则有280-300 d,粮农的年收入低于农民工。二是粮农土地生产规模不够大,小规模粮食生产无法抗衡高单位效益的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24]。2013年农民工外出打工“日工资”接近玉米和三种主粮平均工日收益,同经济作物相比,三大主粮经济效益略低于大豆、甘蔗、蔬菜和苹果,明显低于园艺产品[25]。

与国外相比,国内玉米、小麦、水稻这三种主粮的平均产量分列世界的第21位、第20位和第13位。高成本和低效率的粮食生产容易导致中国种粮效益波动下降。一方面三大主粮的平均日工收益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外出务工日工资在不断上涨。农民作为一位理性经济人,呈现出的钟摆式的务工现象和耕地非粮化都会影响粮食安全。

2.3 粮食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增长,在食品消费上有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看齐的趋势,对肉、蛋和奶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小规模和精细化农业,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1)在粮食品种中,稻谷种植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可是玉米、小麦基本只能满足人的需求,再加之2008年开始实施临时收储政策推高了玉米价格,造成养殖业生产成本提高,严重影响畜牧业竞争力。2)面临着消费区域和生产区域不匹配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竞争力不强,这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从粮食产品结构看,玉米是主要的饲料用粮。例如湖南是生猪大省,但饲料用粮需要从北方借调,这增加了玉米消费的成本,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进口需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畜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大,对饲料用粮的需求亦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这将会对粮食消费结构造成影响。

2.4 粮食进口冲击加大

随着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原有粮食贸易格局被不断打破。目前来说,三大主粮生产比较稳定,而每年粮食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受大豆进口量的影响。我国从1996年起成为大豆的净进口国。据中国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8 391万t,相对于2015年的8 169万t,增幅2.7%,如果由国内来生产的话,相当于0.45亿hm2耕地的生产量,这样势必会挤占其他农作物的生产,因此短期内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如图3显示: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000年的1 042万t增加到2015年的8 169万t,15 a间增加了6.8倍。而我国主粮进口量并不大,2015年玉米、小麦和稻谷的进口量分别为472.9万t、297.3万t和335万t,分别占全年粮食进口总量的0.5%、0.3%、0.4%。虽然占比不大,但是受大国效应影响,市场价格连续多年低于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逐渐出现了“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的局面。

图3 2000-2015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口量Fig. 3 Imports of major grain crop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5

3 新时期粮食安全调控新思路

在粮食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国内国际市场价格不平衡,资源环境硬约束的背景下,本文在分析粮食新常态的特征后,针对进口冲击加大、消费结构矛盾、生产收益不高以及资源环境硬约束等挑战,提出了新时期粮食安全调控的四平衡思路:稳定粮食的生产,实现数量和质量的供求平衡;调节粮食品种,实现多品种结构平衡;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图4)。

图4 新时期粮食安全调控新思路Fig. 4 New ideas about grain security reg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new norm

3.1 稳定粮食生产,实现供求平衡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因此,要实现粮食供求平衡有如下思路:

1)缓解玉米高进口和高库存,提倡“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三大主粮中,玉米经历由净出口-净进口-高净进口-低净进口的过程,2009年至2010年由净出口向净进口的转变,在2013年玉米净进口量达到325万t,而2015年净进口仅44.3万t。玉米主要作为饲料用粮,而且玉米产量在我国谷物产量中占比目前接近40%,在后续的生产中提倡“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缓解玉米高进口和高库存的压力。

2)稳定稻谷生产,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稻生产受耕地质量以及水资源分配的影响较大,在国家层面,需要科学的布局粮食生产,将粮食生产重点放在资源条件好、生产水平高且可持续发展的优良主产区,其中从水资源分区看,在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适宜重点发展稻谷生产。在建设好主产区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支持其他区域的粮食生产,包括北方的油菜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马铃薯产业带,西南和东北的小麦产业带,西南和东南的玉米产业带,南方的大豆产业带等。

3)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种粮积极性。通过完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保障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科学合理性。

3.2 调整粮食品种,实现消费结构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同时国际国内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的食物消费呈现出多元化、杂粮化、加工化等特征,对食物品种、营养、包装、加工、物流、监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这种粮食消费结构,需要从生产端、资源端入手,推动粮食生产结构性改善。

1)调整玉米价格,缓解玉米库存压力。玉米作为饲料用料,需求量激增,但是由于国内玉米价格过高,导致国产玉米入库,进口玉米入市的现象,因此,在发展玉米生产的同时实施“价补分离”,引导粮食加工业消费国内玉米。

2)警惕大豆高进口,逐步缓解进口压力。根据图3测算,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大豆进口的增加,但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确保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安全,短期内大豆进口对粮食安全有正显著影响[26]。虽然大豆进口的高依存度对粮食结构安全存在负向影响,但是从大豆的用途来看,主要用于居民的食用植物油,而这种用途完全可以由其他油料作物弥补(例如菜籽油、茶油、花生油)。因此,短期内,我们稳住大豆种植面积,积极提高大豆单产,刺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坚持实施非转基因种植,实现优质优价。

3)着力发展牧草产业,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逐年递减,而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消费快速增加,食物消费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而我国畜牧业主要依赖饲料粮,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饲料粮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2012年农业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报告),过度依赖饲料粮的畜牧业难以保障畜产品的充足供应和质量安全[27]。因此,需“还草于畜”,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

3.3 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平衡

传统细碎化、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转向适度规模经营、比较效益增加的产业发展方式,进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农产品质量是粮食产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当前“三量齐增”的压力下,加快转变粮食产业的发展方式,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提升粮食质量的任务紧迫。

1)生产形式上鼓励规模化经营,增加多主体对土地的投入。小农生产分散,不利于与市场对接,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因此鼓励从传统的、分散的小农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的粮食经营主体,加大土地利用效率。

2)生产行为上执行标准化生产,控制农药化肥对耕地的污染。我们国家库存量高,某种程度上受粮食质量的影响,达不到再加工再生产的标准,所以制定标准化生产,落实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打击违禁使用剧毒农药,加大粮食质量的抽检力度和频次,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3)生产过程注重科技化投入,保障粮食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总体来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推广成本高,使用周期短,利用率低,所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也是为了某种程度上适应农业科技的推广。

3.4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现价格平衡

在未加入WTO之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低,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粮价影响不大。而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土地流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严重倒挂,进口激增。在后期的粮食安全上,我们短期内要善于利用好国际粮仓,解决国内刚需,但是长期来看,需要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仓储调节机制,长效的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1)降本增效的同时改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降本增效对于提高粮食效益和实现价格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劳动力成本近年来上升最快,因此提倡适度规模经营,以机械化投入来替代劳动力投入,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灌溉用水等有效利用方式,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除了内在降本以外,外在也要分品种施策,避免补贴进一步刺激高进口,201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近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在进口冲击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大豆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属于“黄箱补贴”,目前黄箱补贴也已经接近上限。

2)改善玉米收储制度。玉米从2007年起开始执行临时收储制度,时至今日,玉米临时仓储的价格不断增加,这一政策确实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但是连续多年调价,国内玉米价格已经高于国外玉米价格,导致玉米进口量增加,国内玉米储存量同时增加。目前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已经成为了最低收购价制度,已经到达非要改革的地步了。2016年,国家决定玉米退出临时收储制度,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3)完善小麦和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在未来几年,逐步将水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降至不扭曲市场的合理水平。对水稻和玉米采取不扭曲市场、随行就市的最低临时收储措施[28]。

[1] 吴群. 我国粮食问题的基本判断[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25(3): 161-164.

Wu Q. Basic judgment on China’s grain problem[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4, 25(3): 161-164.

[2] 曹宝明, 李光泗, 徐建玲, 等.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与对策[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Cao B M, Li G S, Xu J L.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llenge and Countermeasure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14.

[3] 姜长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回顾与启示[J]. 中国农村观察, 2006(2): 8-15.

Jiang C Y. Review and revelation of the im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J]. China Rural Survey, 2006(2): 8-15.

[4] 高国庆, 宋建慧. 入世后我国粮食供求平衡途径初探[J]. 国际贸易问题, 2000(11): 1-5.

Gao G Q, Song J H. Research on the balance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00(11): 1-5.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的整体性战略框架[J]. 改革, 2009(6): 5-35.

The Academic Group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framework of supply-demand balance[J]. Reform, 2009(6): 5-35.

[6] 王文涛. 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D].长沙: 湖南大学, 2013.

Wang W T. The research on tight equilibrium of grain demand and supply to guarantee grain security[D].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2013.

[7] 辛岭, 蒋和平. 粮食主产区支持政策的现状与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4(1): 39-41.

Xin L, Jiang H P.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pporting policies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J].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2014(1): 39-41.

[8] 宋洪远. 实现粮食供求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4): 1-11.

Song H Y. Food demand-supply balance and state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16(4): 1-11.

[9] 武舜臣, 周洲, 曹宝明. 生产区位变迁、耕地资源依赖与区域粮食安全——以江苏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6): 1061-1067.

Wu S C, Zhou Z, Cao B M. Production location change, land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grain security: A cases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6, 37(6): 1061-1067.

[10] 邓宗兵, 封永刚, 张俊亮, 等.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的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5): 117-123.

Deng Z B, Feng Y G, Zhang J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grain produc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5): 117-123.

[11] 王德文, 黄季焜. 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2): 55-65.

Wang D W, Huang J K. Analysis of Chinese farmers’ grain supply response under the dual track syste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1(12): 55-65.

[12] 丁文恩. 新常态下粮食安全隐忧及保障机制研究[J]. 农村经济, 2016(9): 20-24.

Ding W E.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normal[J]. Rural Economy, 2016(9): 20-24.

[13] 曾福生. 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1): 15-23.

Zeng F S,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o guarantee food securit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1): 15-23.

[14] 朱信凯, 夏薇. 论新常态下的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真的过剩了吗?[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1-10.

Zhu X K, Xia W, New normality and grain security: Is there too much grain supplied in China?[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5(6): 1-10.

[15] 陈锡文, 韩俊. 经济新常态下破解“三农”难题新思路[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Chen X W, Han J, New Insights to Crack China’s Three Rural Issu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6.

[16] 马晓河.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 世界农业, 2016(8): 238-241.

Ma X H. On the problem of the grain safety in new situation[J]. World Agriculture, 2016(8): 238-241.

[17] 唐华俊.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2): 4-10.

Tang H J, China’s grain self-sufficiency strateg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4, 35(2): 4-10.

[18] 黎东升, 曾靖.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J]. 农业经济问题, 2015(5): 42-47.

Li D S, Zeng J. China’s food security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normal[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5): 42-47.

[19]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课题组. 粮食安全与“非必需进口”控制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7): 53-59.

The Academic Group of Agricultural Trade Promotion i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Research on food security and non essential import control[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7): 53-59.

[20] 侯国庆, 于旭红, 闫文彬. 居民收入、营养消费对我国粮食需求变化的影响[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5, 40(5): 10-14.

Hou G Q, Yu X H, Yan W B. The infuence of residents’ income and nutrition consumption on the change of grain demand in China[J].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15, 40(5): 10-14.

[21] 胡小平, 郭晓慧. 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结构分析及预测—基于营养标准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 2010(6): 4-15.

Hu X P, Guo X H.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rain demand struc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trition standards in 2020[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0(6): 4-15.

[22] 尹靖华, 顾国达. 我国粮食中长期供需趋势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4(2): 76-83.

Yin J H, Gu G D.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14(2): 76-83.

[23] 罗丹, 陈洁. 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

Luo D, Chen J. Food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New Normal Period[M]. Shanghai: Shanghai Far East Publishers, 2016.

[24] 李首涵, 何秀荣, 杨树果. 中国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吗?[J].中国农村经济, 2015(5): 36-43.

Li S H, He X R, Yang S G. Can China’s grain comparative effect is relatively low?[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5): 36-43.

[25] 王燕青, 李隆玲, 武拉平. 农民种粮是否有利可图?—基于粮食种植成本收益分析[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1): 69-79.

Wang Y Q, Li L L, Wu L P. Can farmers benefit from graingrowing: Based on cost-benefit analysi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6(1): 69-79.

[26] 徐雪高. 大豆进口连创新高和我国的粮食安全[J]. 现代经济探讨, 2013(10): 58-62.

Xu X G. A new record of soybean imports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3(10): 58-62.

[27] 王明利. 有效破解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着力发展牧草产业[J].中国农村经济, 2015(12): 63-74.

Wang M L. A new thought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age industry[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12): 63-74.

[28] 程国强.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的逻辑与思路[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2): 4-9.

Chen G Q. Logic and thinking on the reform of grain price policy in China[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2): 4-9.

(责任编辑:王育花)

Research on equilibrium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under the new normal

ZENG Fu-sheng, ZHOU Jing
(Economic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China)

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7)04-0553-08

10.13872/j.1000-0275.2017.0076

曾福生, 周静. 新常态下中国粮食供求平衡新思路[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4): 553-560.

Zeng F S, Zhou J. Research on equilibrium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under the new normal[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4): 553-56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4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17YBZZ060)。

曾福生(1964-),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E-mail:zefusheng@163.com;

周静(1987-),女,湖南望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粮食安全研究,E-mail:zhoujinghnnydx@163.com。

2017-01-09,接受日期:2017-04-10

Foundation item: Key Projects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4ZDA041); Review Committee Progra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nan Province (XSP17YBZZ060).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 Jing, E-mail: zhoujinghnnydx@163.com.

Received 9 January, 2017;Accepted 10 April, 2017

猜你喜欢
粮食进口玉米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收玉米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的粮食梦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