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萍
【摘 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既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双重作用。本文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做了肤浅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年12月23日)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探索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具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与升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二者在内在上是辩证统一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管子·形势解》)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管子·治国》)管子认为执政者的第一功绩国富,富国必先富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众是国家的执政根本,根基稳固,国家安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精神不谋而合。传统文化对“公正”、“平等”自古就有所重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淮南子·修务训》)。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爱国忧民有古风,米盐亲省尚嫌慵。”(《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孟子·滕文公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扬之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是其毕竟主要是封建性质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社会形态的产物,具有封建性、狭隘性的特征。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是“忠君报国”的爱国观,“君国不分”、导致君主专断独裁的弊端;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贵君轻”强调君主要重视人民,但是这样的思想仍是以君主为重点的,民贵君轻是告诫君主要重视老百姓,但是君主仍然掌握着主权,掌握着人民的生死的权利,这样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下的君主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但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它突破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和民族狭隘性。富强是国富民强;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和谐是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性、时代性、世界性,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的辩证地继承与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沉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民族是思想与观念,具有自己的特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直观性。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在我们能容易直观的在歌曲、演讲、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文学典籍、传统建筑等中,有利于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的可操作性,也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或视频或图片或口述,让学生直接感悟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劝喻性。“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孔子劝告人们要诚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劝告子弟在家能孝顺、出外能敬长,其次是敬业而守信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劝告人们要承担起国家兴盛或衰亡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劝喻性,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认同、践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感染性。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与结晶,文化的底蕴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与崇高品质,凝聚着先人、革命烈士们的智慧、勇敢甚至鲜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我们在课堂上播放国歌、播放建筑物、播放历史事迹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共鸣中华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认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象征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深刻体会到思想传承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以动物、植物,山水、人物、神话、传说以及组合图案,通过谐音,嫁接,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这些吉祥寓意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这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探索
(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情境就是利用歌曲、经典、视频、新闻、故事以及建筑、遗址等资源在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中引发高中生的内心震撼和感悟,达到在情境中进行感染的教育目的。传统文化的情境资源,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精神,容易触发高中生内心深处的一些真情实感,激发学生与情境的对话与对自己的对话。
【教学片断】在《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中,通过主持人(学生主持)唱起歌曲《百孝为先》,让学生在歌声中与歌曲对话,对自己对话,去反思自己对父母的那份孝心。通过视频《仁孝行于家》更是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思考朱孝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意义,同时也在思考如果是自己,会这样选择吗?这就是通过思考、讨论,在合作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二)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题的思考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生在身心发展上具有独立性、反抗性的特点,需要一个表达自己、倾诉观点的舞台。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辩证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认同、发展传统文化,进而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片断】在《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中,我引入了视频《仁孝行于家》以及创设思考:“如果你是朱晓晖的丈夫,你会选择与她离婚还是患难与共?”通过模拟现实人物,站在朱晓晖丈夫的角度,自由地去选择“离婚”还是“患难与共”,这个时候,学生要通过权衡社会舆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准则等要素来试图平衡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这个时候就有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孝、良心、道德等冲突与较量。在这冲突、较量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思辨,去论证,去拷问,才能做出能说服自己的价值选择。也只有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自己的不断辩论,才能认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和谐”“友善”,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
(三)在中华优秀价值的辨析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与践行的主体,我们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不仅是理念的移植,而且需要学生这一生命主体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生命的提升。
【教学片断】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中,为了讲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我展示了大量的劣质商品如苏丹红辣椒、敌敌畏加工的金华火腿、墨汁染出的“黑”木耳、三鹿奶粉……,尤其对三鹿奶粉,我详细地展示了吃了三鹿奶粉的后果“大头娃娃”甚至是死亡的具体材料。让学生在对现实的这些重利轻义感到震怒的同时,思考在现代商业的发展下,为何伪劣商品的层出不穷,甚至置婴儿的生命不顾来获取高儿利润。进而思考“诚信”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的应有之意,进而内化为自己自觉践行“诚信”的行动。
(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不仅是学会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片断1】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中,我展示了当时的新闻材料“日媒称4名日本议员乘包机空中视察钓鱼岛”事件,并提问“面对这夺我主权,侵我领土的言行,同学们你们该怎么办?”要求学生谈自己作为一名高中生为祖国到底能做什么?具体措施是什么?
爱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但是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通过新闻材料引导高中生思考:除了努力学习课本的知识,还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完善自己,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做准备。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准则。
四、结束语
课堂承载的教育是有限的,但是这小小的课堂却可以展示、感悟、继承、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安阳朝,罗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路径探析——以紅岩精神为依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8):74-75.
[2]吴姣.感知·认同·内化·践行——《生活与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策略例谈[J].中小学德育,2014,09:33-36.
[3]刘莉,张华金.红色文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J].教育索,2014,(0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