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永泰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兼论西北局与中共中央的关系
贺永泰
1941年5月在延安成立的西北局是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处理西北工作。延安时期,西北局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在中央身边,能经常得到中央的指导和帮助,这是其他中央局无法比拟的,其地位是重要而又特殊的。西北局是从没有离开中央路线的,其对于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是巨大而又有创造性的。
西北局 延安时期 中共党史 地位 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名称相同的四个西北局,延安时期就有三个,分别为1935年11月至1937年5月的西北局、1936年7月至12月的西北局、1941年5月至1954年12月的西北局。通常所说的西北局是指第三个西北局。这个西北局又分为两个阶段,即延安时期的西北局(1941年5月至1949年6月)和西安时期的西北局(1949年6月至1954年12月)。本文所述的是延安时期的西北局。
西北局成立前,西北地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分为两块,一块是国统区党的组织和工作,由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分管,一块是根据地党的组织和工作,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分管,因此机构和工作均不统一。为了加强和统一整个西北工作的领导,194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决定,将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5月13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成立西北中央局的通知》,西北局正式成立。
西北局是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派出机构和代表机关。其主要职责是:研究与了解西北情况,贯彻中共中央政策在西北之具体实行;统一领导所属各部门(政府、军队、党、民众团体)、各地区工作,掌握党之组织,以实现党之任务;掌握党之思想,以达到意志集中、力量集中。①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1年)》,第178页。
1944年6月,中外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有中国记者问西北局书记高岗:中共西北局与中共中央之关系如何?高岗回答:“中共中央西北局,是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处理西北工作。”②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4年)》甲5,第79页。
西北局是党在西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它不仅领导根据地党组织,而且领导国统区党组织;不仅领导下级党组织,而且领导同级党组织;不仅领导党的系统,而且领导政军民系统;不仅领导建党工作和党的建设,而且领导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军事斗争、群众运动、统一战线、民族工作等。其领导区域由陕甘宁边区扩大到陕甘宁晋绥,最后再扩大到陕甘宁青新五省。
对于西北局的历史地位,可用“特殊重要”四个字来概括,可从组织、宣传、纲领、会议等几个重要方面来证明。
首先,从组织上来说,西北局工作由任弼时主管。边区的工作原来由王明分工主管,边区中央局成立后,经毛泽东提议,改由任弼时代表中央领导。194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任弼时任中央秘书长,王明管理西北中央局和边区工作。这是王明第二次分管边区工作。1942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加强陕甘宁边区工作和召开西北局高干会问题,毛泽东提议由任弼时代表中央指导中共西北中央局的党、政、军工作。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了分工而又统一党中央对各地区工作的领导,决定任弼时负责陕甘宁和晋西北的党政军民工作。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央书记处书记分工,西北局工作继续由任弼时分管。从这一分管领导的配备上就不难看出,中共中央对西北局和边区的工作是高度重视的。
与其他中央局不同③其他中央局书记一般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或书记处书记。如,东南局书记项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彭德怀(代理)、邓小平(代理)。,西北局书记由本地干部担任。因为中央在陕北期间,在许多方面需要依靠陕北当地的干部。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为选拔西北工作的负责人征求陕北老干部的意见,最后因高岗资历最长,把高岗从内蒙古调回,让他负责西北局的工作。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把西北局领导工作的重任交给习仲勋。习仲勋长期在地方工作,先后任关中分区地委书记和绥德分区地委书记,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任中组部副部长。毛泽东对习仲勋说:正是因为你长期在地方工作,所以才调你到领导机关工作。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习仲勋为西北局书记。
西北局委员和常委由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组成,以本地为主。西北局刚成立时,中共中央书记处通知高岗、王世泰、张邦英、林伯渠、谢觉哉、陈正人、肖劲光等7人为西北局正式委员,贾托夫、李卓然2人为候补委员,共同组成西北局委员会。在这个名单中,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委员之比为3比4,候补委员之比为1比1。中共七大以后至西北局迁入西安之前,西北局委员和常委又有过两次调整,领导职数均有所增加。一次是1945年9月28日,委员15人,常委7人;另一次是1948年6月26日,委员14人,常委8人。在这两次领导班子调整中,不管是委员还是常委,西北本地干部基本占到一半以上。①1945年9月28日,中央书记处对西北局组成成员进行调整,批准高岗、林伯渠、贺龙、谭政、马文瑞、贾托夫、王世泰、罗迈(李维汉)、李卓然、谢觉哉、张邦英、刘景范、贺晋年、张德生、周兴等15人为西北局委员,前7人为常委。1948年6月26日,中共中央电示由贺龙、林伯渠、习仲勋、马明方、王维舟、贾托夫、马文瑞、李井泉、王世泰、刘景范、李卓然、张德生、周兴、张邦英等14人组成新的西北局委员会,前8人为常委。此外,为了加强西北局的领导机构,统筹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军事和财经工作的统一,1942年5月3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关向应、贺龙、徐向前三人为西北局委员。1943年3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派陈云为西北中央局委员,并担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高度重视协调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之间的关系,大力支持西北局的领导。胡乔木回忆说:在陕北和延安时期,本地干部和外来干部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一直非常强调,反复多次地讲,30年代到陕北就在讲,直到40年代还在讲。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一贯的观点是要重视并尊重陕甘宁边区,尊重陕甘宁边区的同志和他们的工作,这一点是他的基本思想。毛泽东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从南方来了大批干部,一个时候集中在边区,对边区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毛泽东说:“外地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这方面,总要差些。拿我来说,就是这样。我到陕北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一些陕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2-823页。
在西北局的工作机构中,有几个机构一度时期归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双重领导,这也是其他中央局所没有的。如,1941年12月4日,西北局决定成立中央调查研究局第四分局。该局隶属于中央调查研究局的系统,是后者的一个分局,但同时又是西北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西北局常委领导下工作,并成为西北局实际工作的助手。又如,1944年2月1日,西北党校改为中央党校第五部,教育行政均归中央党校统一领导,但仍与西北局保持密切联系,如第五部的教育计划拟定后,应提交西北局讨论通过;西北局于一定时期内应协同中央党校检讨第五部的教育情况等。再如,为了统一解决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问题和批准党、政、军三方面的预决算,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由林伯渠、朱德、任弼时、李富春、高岗5人组成,林伯渠为主席。1942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又决定,为统一财政委员会实际工作的领导,向西北局提议组织财经办事处工作会议,以贺龙为主任,执行财经委员会所决定的方针与任务。西北财经办事处在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双重领导下工作。
其次,从宣传上来说,《解放日报》改版后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又是西北局的机关报。西北局成立后的第三天,即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9月16日,《解放日报》改版,增加了对边区情况的报道。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版面安排上变为“一边区,二解放区,三全国,四国际”。
1942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解放日报》是中央机关报,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又是西北局的机关报。西北局应积极管理边区范围内的事项,并决定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参加中央党报委员会。9月9日,西北局通过《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向各级党委提出要加强对《解放日报》的责任,要把帮助与利用《解放日报》的工作当作自己经常的重要业务之一。
为了改进党报,194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解放日报》设边区版编辑部,调艾思奇任《解放日报》第四版编辑主任,委托任弼时、陈云向中央党校、西北局商调边区版编辑部编辑人员。3月,西北局又发出《关于〈解放日报〉几个问题的通知》,向各级党委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各级党委负责同志应经常向《解放日报》投稿,地委应加强对《解放日报》通讯处的指导,各级党委应负责整顿各地通讯员等。此后,陕甘宁边区的五个专区和延安市都驻有特派记者,县委设通讯员。到1944年初,陕甘宁边区已拥有一个由六百名通讯员组成的经常给党报写稿的通讯网。《解放日报》同时成为中央和西北局的机关报,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西北局的高度重视。
再次,从纲领上来说,著名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制订、修订、定稿是由毛泽东亲自抓的,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发布。施政纲领共21条,第7、8、10、12、13、14、19、20条是毛泽东亲自动笔起草的,他对其他一些条款也作了重要修改。194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发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指示,要求除边区党切实遵照实施外,在国民党区域日本占领区域及海外华侨中须广泛散布此纲领。第二天,毛泽东就公布与发表纲领问题函告任弼时并转边区中央局:“施政纲领的最后修正稿,付上二份,请在边区刊物上发表,并印多张广为散布于边区境内及境外。支部书记以上,班长以上,乡主席以上之干部,须实质人手一张,识字少者当作识字课本读。并张贴于通衢。”①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由边区中央局颁布,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公布了这一纲领。新中华报刊登的《边区中央局发布施政纲领》在报道中曾这样说,此纲领内容极为重要,不但表示团结抗战之总方针,并包举各方面的正确政策,“据中共中央书记处人员称,边区中央局此项施政纲领之发布,适当国内外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之时,实具备着伟大的政治意义,不仅陕甘宁边区可以施行,而且在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均可以施行,即在全国范围内说来,亦必有甚大之影响云”②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293页。。
纲领发布后,西北局宣传部编印了纲领的解释材料,《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系列社论,对纲领内容进行阐释。11月17日,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一致通过施政纲领决议,施政纲领由此成为边区具有“宪法”性质的基本法规。
最后,从会议上来说,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在中央的直接指导下召开。胡乔木回忆说,中共中央在延安时,陕甘宁边区党委、西北局开会,不说大会,就是日常会议,每次中央都派人去参加。西北局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中央领导每次都派人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
会前,中共中央分别于8月22日、8月29日、10月9日就召开西北局高干会专门开了两次政治局会议和一次书记处会议。10月9日的书记处工作会议同意任弼时提出的关于西北中央局高干会议准备工作的通知,并决定西北中央局高干会讨论的各种决议草案,可先经高干会讨论,于会议结束前提到中央讨论,再交高干会最后通过。为了开好此次高干会,中共中央政治局还讨论决定组成5个专门的筹备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会议有关事宜。
开幕会上,毛泽东亲自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11月14日,他参加西北局高干会大会讨论,听取关于边区历史问题的发言。11月22、23日,他在高干会上作了《关于斯大林论布尔什维克化十二条》的讲解报告。12月,他收集和整理财经方面历史的和现状的材料,为会议写了题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由贺龙在12月21日和29日向高干会议作了传达。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驻会指导西北局高干会,主持了开幕式。
闭幕会上,毛泽东又亲自出席并作关于领导问题的讲演,提出“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任弼时在1943年1月7、8、9日作《关于几个问题的意见》为题的长篇演讲,对党的一元化领导、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以及陕甘宁地区党的历史教训与党性问题作了阐述。会议期间,刘少奇、朱德、陈云、彭真、彭德怀、叶剑英、吴玉章、徐特立等也到会作了报告或讲演。
总之,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军队打开全国抗日战争局面和走向抗日战场的出发点,还是中共中央和西北局共同的所在地。因此,毛泽东再三地强调:边区是“第一个根据地,统一战线的策源地,全国有名的政治的文化的中心”,尽管别的根据地人口比边区多,“但不能代替它的地位”。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西北局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直接的和实际的领导者,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也是其他中央局无法比拟的。
对于西北局的贡献,可用“创造性”三个字来概括,可从民族工作、领导方式、土改工作、干部输送等几个典型事例来证明。
首先,西北局的民族工作是有创造性的。众所周知,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西北地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毛泽东说:“西北少了一个工业,多了一个民族问题。”②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0、150页。习仲勋说:“民族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实际,西北的所有工作,如果脱离了民族问题,就是脱离了实际。”③习仲勋革命生涯编辑组:《习仲勋革命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0、150页。可以说,在西北,抓住了民族问题,就等于抓住了西北问题。
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西北局于1941年7月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以贾拓夫为主任,并指示在政府内建立公开的少数民族专门工作部门为研究执行与领导少数民族政策的机关。8月1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通过决定,成立少数民族委员会,主任赵通儒。党政系统民族工作机构的设立,使西北民族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为了培养更多的民族干部,1941年7月17日,西北局常委会决定以陕北公学民族部为基础成立民族学院。9月,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院长高岗。民族学院的成立,“不仅在边区,即使在全国也属创举”④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71页。。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民族院校,办学八年,为党培养了许多民族干部和民族问题的研究工作者,开辟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新道路。
1942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正式决议在关中新正县建设回民自治区,三边盐池回六庄建设自治乡。根据参议会决议,西北局民族工作委员会制订了《建设回民自治区》的意见。这一意见是迄今可以见到的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文本,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历史文献。意见中所规定的关于民族自治区的性质、类型、任务、职权,建设自治区的条件和步骤,以及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内容,至今仍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基本内容。陕甘宁边区建立的5个回族自治区和1个蒙族自治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益尝试。
西北局的成立就与民族工作密切相关。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并入西北局以后,中共中央就把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工作交给了西北局。毛泽东指出,陕甘宁边区“对待蒙回两民族的态度是正确的,其工作是有成绩的”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4页。。李维汉回忆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是中共民族政策的模范执行者,其民族工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解放的灯塔”。⑥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71页。
其次,西北局对政权的领导方式是有创造性的。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党对政权的领导,1941年8月,在中共中央的直接指导下,西北局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建立了政府党团。1945年党的七大后,边区政府党团改称党组。对于政府党团及其成员组成,毛泽东提出“边府党团不应与政府委员会混同,党团只须三、五人。”对于党团与中央局的关系、党团的任务,毛泽东指出:“政府党团向中央局负责,是执行中央局决定的,其任务是掌握政策,总结经验,大事须经中央局批准。”①《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7 页。
为了规范党团工作,1942年12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党组织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规则(草案)》,使党对政权的领导和政府党团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根据该规则,西北局对边区政府的领导要“经过党团”,即西北局——党团(组)——边区政府。党团对边区政府的领导要“经过党员”,即党团(组)——党员——边区政府。党团(组)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召开定期不定期的党团(组)会议。边区政府党团规则规定:“党团每次开会时间及议程,应通知西北局,如西北局认为必要时,得派人参加,同时党报《解放日报》主编及总编辑可以出席政府党团会议,俾能正确掌握政府对外宣传方针。”②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533-534页。党团(组)会议主要议决党和政府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检讨党团(组)自身的工作。
党如何领导政权,政权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组)积累了重要经验,这就是: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包办代替。党对参议会(今后是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工作的领导,只能经过自己的党员和党团,党委及党的机关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及政府机关。党团必须服从同级党委,但党团的工作作风必须刷新,不是强制党外人士服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说服与政治工作。党团意见未被参议会及政府通过时,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不得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政权系统中工作的党员和干部,必须服从党委与党团的决议、决定与纪律,不得利用自己的地位自由行动。③林伯渠传编写组:《林伯渠传》,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实践证明,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组)是局部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重要的政府党团(组),在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建设史上的地位是独特而又重要的,对于建国后党组的制度化发展和党政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再次,西北局的土改工作是有创造性的。为了纠正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左”的偏向,1948年1月4日,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写了一份报告给西北局并中共中央,提出老区与新区基本情况不同,土改要区别对待。9日,毛泽东致电贺龙、习仲勋及西北局其他领导:“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同月19日,习仲勋就防止和克服土地改革中“左”的偏向问题,再次致电毛泽东,提出边区土改中9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二天,中共中央转发了习仲勋关于西北土改工作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并写了批语:“完全同意习仲勋同志这些意见。华北、华中各老解放区有同样情形者,务须密切注意改正‘左’的错误。”⑤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2月6日,毛泽东致电习仲勋等人,就老解放区半老解放区及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法的内容、步骤及农会的组织形式应有所不同问题,征求西北局领导的意见。习仲勋于8日复电毛泽东,就分三类地区进行土改问题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提出陕甘宁边区不宜平分土地,老解放区不能搞贫农团领导一切,要解决中农负担过重的问题等,否则“左”的偏向会由此而来。习仲勋的意见再次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亲笔修改校订了习仲勋发来的电报稿,并批示:转发晋绥、中工委、邯郸局、华东局、华东工委、东北局。
西北局在领导边区的土改中,创造了著名的“黄家川经验”。 “黄家川经验”就是从老区实际出发,采取“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式来调剂土地,既满足了贫雇农的要求,又巩固地团结了中农,促进了生产发展,被西北局称为“具有创造性的成功经验”。①马文瑞传编写组:《马文瑞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12、258-260页。西北局将黄家川的土改工作试点报告上报党中央。毛泽东看后指出,黄家川的土改试点经验很有典型性,不仅对陕甘宁边区,同时对全国所有老解放区土改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3月12日,毛泽东将“黄家川经验”同晋察冀平山县和晋绥区崞县的土改经验作为三个典型在全国推广。
最后,西北局为全国的解放、为其他根据地和解放区支援和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党的七大前后,中央决定从延安中央党校、中央机关、陕甘宁边区机关抽调1000多名干部,组成中央干部团去东北开展工作,张秀山担任干部团政委。②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6月,中共中央又从陕甘宁边区抽调大批部队和地方干部,开赴晋西北及华北地区,帮助开辟新解放区。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新战略。遵照中央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机关及各分区万余名干部调赴全国其他解放区,其中一半人被派往东北地区工作。据统计,边区系统除完成中央规定抽调三百干部去东北,一百干部去冀热辽的任务外,且超过近百人。③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1945年)》甲6,第116页。抽调选拔的干部,上自西北局、边区政府,下至各分区、专署以至县、区,都是政治素质好、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干部。这批干部到达东北和冀热辽新区后,会同开赴那里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并肩战斗,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冀热辽根据地。④马文瑞传编写组:《马文瑞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12、258-260页。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南方解放区的迅速扩大,中共中央决定调集5.3万名干部随军南下,向西北局下达了抽调3000名干部的指标。此项任务下达后不久,中共中央又指令西北局再支援四川省1000名干部(其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00名)。⑤马文瑞传编写组:《马文瑞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12、258-260页。这样,西北局(包括晋绥,当时归西北局领导)约有40%左右的干部被抽调外派。
西北局领导成员有两次大的输出,一次是抗战胜利后输出到东北局,另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输出到西南局。由西北局输出到东北局的重要领导成员有陈云、高岗、张秀山、陈正人、肖劲光、谭政、欧阳钦、贺晋年,1949年5月李卓然也由西北局调任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长;输出到西南局的有贺龙、李井泉、王维舟、周兴、张子意、周士第、张经武。
总之,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出政策、出经验、出干部的重要阵地之一。边区成为模范根据地,与中央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与西北局的正确领导和创造性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林伯渠后来说:“西北党是整个党的一部分,它是整个党的立足点出发点,我们党在军事上、全国政治影响上、政权的建立上,有今天这样大的发展,西北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西北局是从没有离开中央路线的,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这样讲,八大上也可以这样讲。”⑥《林主席在地委书记联席会议上关于政权工作的报告》(1948年3月29日),陕西省档案馆手抄件,全宗17,目录2,案卷第319卷。
作者贺永泰,男,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延安 71600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局的组织建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12YJA770017)、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党外人士座谈会研究”(14JZ06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