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香
【摘 要】在很多高中历史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中普遍存在如下现象:为了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教师会加快语速,缩短学生阅读、思考和记录的时间。虽然教学环节完整,但却会造成学生心理焦虑和反感,因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所以教师应当严谨备课,使课堂展现适当的节奏,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公开课;加速;舒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96-02
一、案例背景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指出:历史教学应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兼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部分指出:命题将“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命题指导思想包含:“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无论是必修测试还是选修测试,都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和运用。
在准备公开课“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为体现上述理念,使课堂精彩、高效,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结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的新闻,笔者精选部分相关图文材料,体现本课教学联系社会实际,具有时代性;从钱乘旦、许洁明的《英国通史》和钱乘旦、陈晓律的《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选取文字资料,体现本课教学重视挖掘相关历史材料的应用。在教学预设中,笔者设置的目标是完成本课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以期完整体现教学思路,完整展现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历程,使公开课不留缺憾。
二、案例描述
尽管笔者已经有10年教龄,但当开公开课来临时,依然难免紧张,于是笔者暗自调整呼吸,环视教室时自动忽略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教师,在紧张中开始了本课的教学。庆幸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语言都比较顺畅,没有很多中断和重复现象,但语速比平常要快一些。
教学按照预设进行,但本课信息容量很大,为展示全部内容,笔者必须快马加鞭。除却基本知识,课件中还含有图片资料26幅,文字材料19则,材料很丰富,但只能加快速度讲解,否则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為增强时代感,吸引学生兴趣,在导入部分,笔者分别展示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年轻时的照片和2016年的照片及其在白金汉宫宴请习近平主席等图片。在追求进度的心理压力之下,这些图片一闪而过,结果导致学生来不及欣赏女王陛下的容颜、白金汉宫的建筑特色,来不及观看外交礼仪,笔者在学生眼中看到了一丝遗憾和惋惜。
为体现课标和考试说明对新材料的要求、体现笔者对本课的精心准备,我选用了大量鲜见的文字材料补充教学。比如,促进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和完善的1832年议会改革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但教材介绍非常简略,所以笔者选用了详细的材料对改革的必要性进行补充。其中,有一则材料在幻灯片中呈现,共425个字,为24号宋体。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室非常安静,笔者有些不适应,想到后面还有不少任务需要完成,所以30多秒后就请了第一位同学回答相关问题。她安静地站在那里,目光焦急地继续扫描文字。但笔者等不了,就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他依然没有找出关键词在哪里,更组织不出答案。于是,笔者没再请学生回答,而是直接展示关键信息,并出示答案。与之类似,其他文字材料也都设置有相关问题,只是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
另外,为使学生整体把握君主立宪政治体制下英国国家主要权力机构及其特点,笔者在幻灯片中设计了如下表格:
表格基本由学生思考并填充。由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较为分散,而表格内容集中、一目了然,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想把表格内容写下来。但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笔者就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此时,笔者明显看到许多同学眼中都闪过焦急与无奈。
快马加鞭下,笔者终于在45分钟内完成了本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内容讲授和课堂反馈,不禁暗暗长舒了一口气。
三、案例反思
评课教师对本课的总体评价是:优点突出,设计环环相扣,材料丰富,但问题也明显——超速。笔者深刻反思这次公开课,发现它存在很多问题,核心问题是过于追求速度,也由此引发了很多具体问题。回顾自身和他人的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常态课中加快授课速度的现象并不鲜见,在公开课中就更频繁出现了。须知,欲速则不达,高速度的教学使得教学活动得以在形式上完成,但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
首先,语速快、信息转换快降低了学生对教师所传达信息的吸收能力,因而也就不能完全转化成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其次,思考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佳和学习兴趣下降。当不能轻松地欣赏感兴趣的知识,当没有时间记下重要知识点,当因时间不足而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焦虑感、挫败感甚至是反感增加,从而严重影响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本人或者本学科态度发生转变。
教师追求速度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紧张的心理状态或者急于完成教育预设的焦急心态。若是前者,教师可以通过更加充分地备课和试讲增强经验和自信,来克服紧张心理,从而在平稳、沉静的心理状态下使教学正常展开。如果是后者,则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不是以教师完成任务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的所思、所得为出发点,不是教师要怎样,而是为了学生怎样。
其次,了解评课标准。拥有完整教学环节的课不一定是优质课,没有完整教学环节的课不一定是非优质课,各项评课指标的核心所在是教师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在适当氛围中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课堂难免有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状况,若教师灵活、智慧地解决了问题,教学生成效果良好,即使教学环节不完整,也仍然是一节优质课。
再次,为避免加速完成任务,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精心考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方法恰当。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新颖、体现教师自身的“博学”而补充数量众多的新材料,势必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因而降低了学习效果。除使得新材料的数量适度外,还应该控制每则材料的字数,字号不能太小,否则既不利于学生眼睛的健康,也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集中精力学习。
最后,学生总希望能把教师所讲的重要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若时间不允许,教师应予以说明,并指导学生有策略地做笔记。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的表格为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竖写机构名称和比较项目,课下对内容进行补充,这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感,从而引导学生思路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因此,教学活动中的快马加鞭不可取,应适当慢下来。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都启示我们,教育不应快马加鞭,而应具有水滴石穿的坚韧、耐性、细腻、宽容、睿智和洒脱。所以,让我们为学生创造像水一样载歌载舞的有舒缓节奏的课堂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