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学语言作为文学文本中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语言结构,无论是在外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部精神蕴藉中都具有异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文学语言;韵律性;形象性;审美性;评价标准
作者简介:李亚诺(1996-),女,辽宁省东港市人,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一、韵律性
文学语言中的字音、语音和语调结构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的特色。
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形态,是最强调韵律美的。如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句尾押韵,词语反复,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具有一种活泼的动感。而在现代诗歌中,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也得到了进一步地继承与发展。中国现代诗人郭沫若就曾谈过节奏于诗的重要性,闻一多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三美”的主张,其中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与诗歌的声律息息相关,而“建筑美”实质上就是诗歌韵律之美的非典型表现。如《再别康桥》中便运用了“三美”的创作手法,每一小节从外观上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节节换韵,朗诵时呈现出一种韵律的美感。由于诗歌的这个特征,不少精通音律的人们常常将其谱曲演唱,使得许多优秀的诗作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保存下来。
二、形象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的文学语言有时为了达到“文中有画”的境界,往往借物寓意,把人们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赋予了文学语言形象性的特征,从而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实现。
在表达方式上,作家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所塑造出的典型人物,有利于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达。比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时的情形:“天色将黑,他睡眼蒙眬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钿钿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1]此处,为了表现出阿Q返乡后神气活现的样子,从而对阿Q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出了具体描绘,仿佛在读者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他们每个人心目中阿Q的样貌。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这一典型艺术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国民的劣根性,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始作俑者便是凶残狡猾的封建势力,与此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真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或悲愤或同情或欣赏的情感背后,人们经过思考分析最终会得出关于这一问题或是现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实现了文学观照社会,反映现实的重要使命。
在表现手法上,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也被许多作家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又传达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如《药》中就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又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鲁迅用仿佛被无形的手提住颈的鸭子来比作看热闹的人们,他们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也是作者强烈批驳的病态民众。他们的共性是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随波逐流又欺软怕硬,于当下的社会成员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作家朱自清曾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时间”化作一些具体的诸如洗手、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惋惜之情。将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不但易于读者深入解读文本,利于日后模仿性自我创作的完成,同时创造性的比喻也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审美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语言。作家在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的基础上,也需要将自身的情感蕴藉以及艺术理想传递给读者。尽管有人说可能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但文学阅读中的开放性解放了人类的大脑,每个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着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文字,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怀着对生活坚定的信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处灵魂的栖息之所,使得每个人都能收获自由,幸福与安定的生存状态。
新疆伊犁的锡伯族诗人——阿苏,作为一个乡土诗人,描写了许多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小生命,有安静怒放的沙枣花、自然主义的椒蒿和静静的芨芨草以及那些即使在四季都劳苦耕作的人们。他们从不抱怨,只是感激着祖先给予供其生存的土地,他们深切地依赖着这片土地。阿苏常在作品中借物抒情,表达出他对所生活土地的热爱。此外,他还曾写道:“守望家园,其实是一种享受,在对齐牛录,我醉心于春种秋收,并且养活诗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录是他情感的滥觞,更是他永恒的家园。当读者真正读懂了作家的这种情怀时,文学作品也就实现了它的审美意义。
关于文学语言特点的论述并不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自己的标准。随着以后时代的发展,字义、词汇的扩充,文学体裁的丰富以及文学观念的不断革新,每个时代也会浮现出不同的文学语言评价标准。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地历史地对待。
注释:
[1]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2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4版。
[4]王宪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