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柳林风声》译作浅析

2017-08-11 00:14任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儿童文学

摘 要:在文学翻译之中,儿童文学具体的翻译方法及技巧一直广受人们关注,本文将借助中译本《柳林风声》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儿童文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翻译方法上不能与其他文学翻译等同,又因这些书籍面向的读者也大多处于儿童阶段,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应将这部分读者的特性考虑到其中再进行翻译。目的论的提出使得文学翻译变得有据可依,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这一理论的应用依然非常广泛。本文将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对《柳林风声》中译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任玲,女,吉林长岭人,1992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2

引言:

相比于商业翻译来说,文学翻译对译作中词句感情的表达要求更高。随着文学翻译行业不断地发展,各类翻译理论和技巧也相继被提了出来,在这之中,目的论这一理念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儿童文学来讨论,当译者在对这一部分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但要关注原作本身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主要读者群体的特性进行翻译,这也进一步的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增加了难度。本文将根据经典译本《柳林风声》来讨论这一问题,并对译本中目的论的具体体现进行详细分析。

一、目的论

距离目的论的提出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简单来说,在应用这一理念进行翻译时我们应首先确定翻译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进一步确定翻译的具体方法[1]。在这一基础上,应用时还应遵守以下几点:首先,整体的翻译过程及使用到的方法都应由目的来决定;其次,翻译内容必须与读者的实际生活情景具有连贯性;最后,翻译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同时,这几条法则之间是具有从属关系的,后两条法则均应为第一条法则服务[2]。

二、儿童文学翻译

对于儿童群体来说,这部分读者自身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完善,耐心也比较差,因此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更多。译者除了要考虑翻译要素之外还要根据这部分读者自身的特性来进行翻译,保证儿童在阅读时能最大程度的体会原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提升翻译内容的趣味性,同时确保这些译作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对于儿童文学本身的内容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浅显易懂,避免文章中出现过长的句子或者过于深奥的表达[3]。同时,在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时,翻译方法要更为灵活。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内容,译者可以在保证原文情感的基础上对句子结构或表达方式作出改动,进一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做到灵活生动,确保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到乐趣。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对本文将要讨论的《柳林风声》这一作品进行介绍。这一作品英文名称为“The wind of the willows”,作品的主要内容为主人公与鼹鼠、蟾蜍等动物共同的历险故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部作品源自于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因此,这部作品是非常适合儿童阅读的。文中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以及极具趣味性的语言都让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本书在1930年才引入中国,本文主要对1997年杨静远的译本进行分析,这一版本语言生动活泼,又不失优雅风趣,因此非常有研究价值。

三、《柳林风声》译本讨论

基于目的论的具体理念来说,在讨论具体翻译内容之前,本文首先对原作品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原作所体现出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信息的传达,原文中关于自然的描写非常多,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读者也能自然而然地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世界。同时,通过故事中主人公在一年四季中所经历的不同冒险的描写,读者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4]。与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类似,这一作品的第二个功能便是其自身所携带的教育意义。主人公遇到的朋友虽然性格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通过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一起完成了冒险。儿童读者阅读到这部分内容时也能自发地意识到互相帮助、不轻言放弃是值得学习的美好品德。从理论上来讲,译作的功能性应于原作品保持一致,下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杨译本《柳林风声》中对于词汇、语句及表达的翻译方法来进行详细论述。

(一)词汇的选择

分析杨译本中词汇的使用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版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显然,这些词汇的应用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具体的情境,便于儿童想象。同时,由于这类拟声词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儿童是可以接触到的,儿童在阅读过程更能感受到亲切感。举例来说,杨译本中将蜜蜂的声音形容为“嗡嗡嘤嘤”;将汽车马达的声音形容为“噗噗”,通过这样的描述原本抽象的画面便跃然于纸上了,这样的翻译方式显然能更好地提升儿童的兴趣,这一点与目的论中的连贯性法则相符。

除了拟声词之外,恰当地使用感叹词也能够更好的表达感情,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体会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杨译本便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以原文中的句子为例,原文为:‘O stop stop,cried the Mole in ecstasies:‘This is too much!,而在杨译本中,原文中的“O stop stop”被翻译成了“行啦,行啦”。这样的翻译一方面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这些感叹词的使用也使得整体文章感情更加丰富。

(二)不同句式的翻译

由于英语本身在句式表达上就与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针对原句式作出改动,保证译作中的表达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针对这一点来说,儿童文学的翻译更应避免因为翻译内容不地道而出现歧义或语句过于僵硬的情况。

对杨译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当遇到汉语中不常用的句式时,译者采用了大量的成语和俗语、谚语来翻译原文中的内容。举例来说,原文中有蟾蜍对自己身份进行介绍的桥段,原文中应用了多个形容词来加以修饰,而在中译本中,杨静远女士采用了以下翻译方式:将well-known翻译为“大名鼎鼎”;将respected翻译为“受人敬重”;将distinguished翻译为“高贵显赫”。译者将多个形容词的连用替换为多个成语的连用不但做到了与原文情境相符,也更好地表现了蟾蜍先生在说这句话时的心理活动,这与目的论中的忠实法则是相符的。

对儿童文学中的内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部分对人物本身的行动或人物之间的对话描述比较多,侧面的描写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口语化的描述形式相比于直接大段的侧面描写更易于接受,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也能通过对话的形式更好的接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讯息。

对于原文中涉及到的各个人物来说,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人物的名字直译出来,那么文章便会显得十分僵硬,可读性也会大大下降。在英文的表达中,除了直呼其名外,还存在很多昵称,这些昵称的使用一方面是表现人物之间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这些人物使用昵称时的感情。对于杨译本《柳林风声》来说,文中主要的描述的是主人公与蟾蜍、鼹鼠等动物之间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表现主人公与这些动物之间的朋友关系,杨静远女士在动物名称的翻译上也做出了灵活的改动。全文中仅蟾蜍的称呼就有“蟾儿”、“老蟾”等几种,这样的称呼方式不但能拉近读者与书中角色的距离,这样的表达显然也更符合中文中对人物的称呼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依然要遵守基本的法则。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到儿童读者自身的特性,并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些因素进行统一考量后再进行翻译。最后,本文通过杨译本《柳林風声》中涉及到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对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体的体现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这些问题依然是译者所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赖婷.目的论视角下的杨静远儿童文学译作《柳林风声》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66-68.

[2]张莹莹.从目的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柳林风声》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古丹.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D].西南科技大学,2015.

[4]李冰莹.目的原则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学习探析——以杨静远译著《柳林风声》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7).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儿童文学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