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甫+魏真明
【摘 要】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发办71号)的文件,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了重要部署,对加强学校美育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学校都想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对学生进行一场审美的教育和心灵的洗涤。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级中学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很早就提出了“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校训,又有“艺术特色学校”的优势,更想借此时机加强对学生审美知识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实践行动渗透与融合,真正让学生受到切实的审美教育,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操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本开题报告在充分的理论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思路,设计了预期成果。
【关键词】美的教育;行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农村高中‘美的教育行动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级中学为例”(编号:2016JB3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14-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的消极社会现象,美丑标准被扭曲,审美情趣被放逐。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智育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学校教育的一切都围绕“分数”转,“升学率”几乎成了办学的“主旋律”。学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学生根本无暇领略美,更不要去谈欣赏美、创造美。“美的教育”的遗失,造成学生精神发育的苍白和无力,更使学校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品位。
2012年,由于武汉市新洲区域教育布局调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由城镇西迁至乡村,与原地处农村的实验高中合并,组建新的城关高中。学校的搬迁与合并,师资力量的分流与重组,配套设施的滞后,迫使我们慎重思考办学特色。从学生层面看,我校生源构成复杂,特别是留守学生和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良好的行为素养,且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为了更好地突出办学特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我校成功申报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研究”,该课题现已顺利结题。通过研究,我们分析了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现状、影响学生行为素养滞后的成因,建构了“学生行为素养”的具体内涵和提升策略。这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十三五”时期,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中生行为素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的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办学品位?这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用“美的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第二,以美的教育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第三,增强教师“美的教育”的意识,加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将美育与德育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三、课题理论依据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所谓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活动和关系的整体发展,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面性,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实现的基本前提与核心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们研究“美的教育”的性質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研究“美的教育”具有借鉴作用。
3. 多元智力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美的教育”可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方法上亦可借鉴。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 研究目标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主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立德树人”“以美立人”的教育目的;第二,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帮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审美心态去审视外物和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进而以正能量去影响别人,逐渐提升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引导全校学生去追求美、创造美的校园生活;第三,结合我校农村高中的特点,利用特色学校的明显优势,实践“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的审美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行为素养和道德境界;第四,利用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并最终实现学生创造美、弘扬美的目标。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7个方面:①教师审美素养提升策略研究;②课堂教学中“美的教育”的渗透与融合研究;③课外活动中渗透“美的教育”策略研究;④校园文化建设中“美的教育”的渗透研究;⑤“美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探究;⑥学生“臻美思维”的培养与应用研究;⑦艺术美育课程、学科审美课程、美育活动课程、美育隐形课程等特色课程研究。
五、创新之处
本研究试图在“美的教育”的研究视点、理论框架、方法论和实践策略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以学校个案为背景,观照“美的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探寻“美的教育”特色在学校教育的实施框架、策略,在同类研究中少见,研究的视角较为独特;第二,通过揭示“美的教育”的特质、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基本取向和育德功能,阐明“美的教育”之于学生成长的作用机制,为丰富美育的实践研究成果做出一定贡献;第三,探讨“美的教育”与校园文化、“美的教育”与其他各育(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教育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寻“美的教育”的具体分析框架和实施策略。特别是本课题将形成以“美的教育”为核心理念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系统(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六、研究思路
本研究顺着以下思路来展开:现状诊断——问题透视——归因分析——策略建构。整个课题以新洲区城关高中作为主要研究场域,在研究思路上:首先,课题组对我校“美的教育”的历史脉络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揭示我校办学的独特性;其次,在理清办学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和整体透视;再次,从“美的教育”的理念出发,整体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最后,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美的教育”为灵魂统领,在學校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模式、管理模式等微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将“美的教育”具体化,提炼出“美的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
七、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美育,特别是“美的教育”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美的教育”的内涵、结构和主要维度,以形成本研究的文献基础。
(2) 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既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教育研究方式,也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研究理念。它以“改善教育实践”为目的,特别强调教育实践的情境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探寻学校“美的教育”的实施框架和实施策略,运用观察、访谈、器物收集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开展经验性资料分析,理清“美的教育”的具体内涵和分析框架。
(3)教育经验总结法。它是指研究者以来自教育实践的经验事实为素材,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这些材料加以分析、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个案,势必涉及其办学的历史脉络和办学经验,教育经验总结法有利于对学校办学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学校新的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旭晓,孙文娟,郭春宁.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J].美育学刊,2011,(6).
[2] 林清凉.2011~2012年中国美育研究述评[J].美育学刊,2013,(6).
[3] 杜时忠.人文教育与制度德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