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凤琪
【摘 要】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界热烈讨论的问题,文章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从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实施的角度对该问题作了有益探索,以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课程;整合;资源;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06-02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课程作为基础,得以进一步巩固;地方课程作为补充,得到加强;校本课程重在实践,受到重视。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得到了初步培养。但地理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特别是国家地理课程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顺义地理及综合性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交叉、内容交叉、人员交叉、学习方式交叉等问题,因此就需要对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推进三级课程实施谈一些体会。
一、三级课程的相关要求或内容
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标准》将“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及“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2.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要求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纲要》将“进一步树立首都教育为社会、文化、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观念;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培养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等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正是依据《纲要》编写的,是北京市中小学应开设的重要地方课程。
3. 顺义地理的相关内容
顺义地理屬于乡土地理,也是一门重要的地方课程,它是依据《标准》编写并开设的。《标准》中有关乡土地理部分的要求指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标准》和《纲要》在教育理念上有高度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国家地理课程、顺义地理课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课程有机整合成为可能。
4.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了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实践导向、综合培养、过程参与、多元评价。《通知》中关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要求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等三个层面和‘加强国家认识等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开展”;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及班主任。62个主题活动中有多个内容与地理学科相关联,当然,有些主题内容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联系。
例如,第8个主题:以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爱我中华”知识竞赛。第10个主题:以“我所喜爱的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我所了解的少数民族地区”“我身边的少数民族伙伴”等为题,进行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展览活动。第16个主题: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填图、拼图和绘图活动。搜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第21个主题:到科技园、开发区,以“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垃圾分类”等为题,调查自己感受最深的环境问题,并对依法保护环境提出合理建议。从以上活动主题看出,可以整合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师资共同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根据北京市教委文件要求,顺义区教委制定了顺义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意见,明确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在七至九年级开设,每学年3课时,共9课时。顺义地理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开设,共8课时。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七至九年级开设,约40课时(北京市规定:每学科要将10%的课时用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将国家课程课时、地方课程课时及校本课程课时进行整合使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教学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 构建实践探究教学模式
顺义区在学习国家地理课程中探索出了“四环节八步骤”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恰当设问;阅读思考,讨论质疑;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评价矫正,创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习顺义地理课程中,总结出了“实践探究模式”,即:课前,确定主题,进行观察调查或模拟实验;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班上交流,质疑解难,提出建议;课后,进行实践验证,改进提高,并能分析解释。
由于顺义地理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都提倡让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探究模式”同样适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推进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2. 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示范
顺义区仁和中学对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有益探索。2016年10月,仁和中学八年级地理、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进‘中华老字号之牛栏山酒厂”的社会实践活动。四科教师精心设计行前、行中、行后活动。行前(课前),海报征集,确定主题,前期调研,设计任务;行中(校外),实地考察酒厂,深入探究酒文化;行后(课上),学以致用,采用情景剧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活动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牛栏山酒厂,了解牛栏山酒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认识酒厂附近的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了解酒厂发展对顺义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自己对酒厂今后发展的设想。课上汇报展示的情景剧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出展板—征主题—做动员;环节二,知由来—说位置—定路线;环节三,查酒史—访工艺—探销路;环节四,思传承—寻创新—话发展;尾声,吟诗作对赏美酒,欢歌载舞品文化。
本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地理学科优势,联系了顺义地理课程内容,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导向,强化了实践育人功能,着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整合教科研及学校资源推进三级课程实施
1. 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
以科研为先导,教研才能上一个新台阶。整合教研、科研、学校三方资源可有效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效性。近年来,笔者承担了“初中地理综合性实踐课程建设”的研究,作为该课题的基地校,顺义三中、顺义五中、顺义十中、牛山一中实验学校、杨镇二中、仁和中学等学校的地理教师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任课教师主动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顺义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在基地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关爱环境,关爱健康,关爱明天”的教育活动。
2. 整合师资力量
顺义区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还体现在人员的整合上。地理教研员同时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研员,绝大多数学校地理教师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对推动地理新课程,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起到了人员保证作用。
3. 充分利用各级竞赛平台推进三级课程实施
顺义区每年都积极参加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课程与教材中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及科研观摩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先后有十几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设计一等奖。有3节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录像课被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收录。广大学生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爱生命等方面的价值观有了明显转变。
反思近几年推进地理新课程实施及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取得的一些成绩主要源于顺义区教委的正确领导,北京市教科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教研员与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科研的引领作用以及各校领导的重视。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评价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希望借北京新中考综合评价方案的东风,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加速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