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多维度空间建构的思考

2017-08-11 23:37于明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认识

摘 要知识可以武装头脑,强化认知,实践可以丰富体验,弥补认知缺陷,而网络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拓展知识和实践空间。以学生道德发展规律、道德认识规律、学习接受特征为立足点,实现德育知识空间、实践空间、网络空间等多维度空间建构,可以有效拓展德育时空、深化德育效果,同时,能满足学生德育学习的多方位需求,促进学生道德水平跃升。

关键词道德发展 认识 知识空间 实践空间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学校教育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明晓为人处世之本,明晰道德之底线。当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机制,但是在德育知识空间、实践空间以及网络空间上还有待拓展和充实,只有真正建构起完善的德育空间,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浸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德育空间论

德育的开展需要德育空间支撑,其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更非可有可无,我国很多学者都发表了针对德育空间论的研究,有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德育的物质空间上,包括学校空间、宿舍空间、自然空间、集体空间和个人空间等[1];有的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德育的生活空间上,这些研究有诸多交叉之处。综合这些观点不难看出,德育的空间是多维的,正是这些多维的空间使得德育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特征。要真正发挥德育空间对德育过程的保障作用,须厘清德育的宏观空间,并从微小处着手。本文提出的德育知识空间、实践空间、网络空间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为了建构起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影响力大的多维空间,开拓德育多头并进的新局面。

二、德育多维度空间建构的立足点

德育知识空间、实践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建构并不是盲目的,必须始终围绕一切为了学生这个主题。

1.立足学生道德发展规律

“月晕而风,础润则雨”,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的道德发展大体要经过“知—情—意—信—行”五个发展阶段,只有让学生了解道德本质,才能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知道道德的存在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德育空间建构时,要遵循学生道德发展的这个基本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渗透教化方法,让学生逐步接受认同道德教育,最终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立足学生道德认识规律

在德育空间建构时,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思想和个性的可塑性,选择具体的感性材料事例进行教育,并多一些规范其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习惯。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考虑其知识消化和接受能力,可以适度渗透一些层次较深的德育内容,如民主法制观念、哲学思想、道德伦理等,培塑道德观。

3.立足学生学习接受特征

当前学生在德育知识学习和接受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对新内容较为渴望,对老生常谈的德育话题较为抗拒;对新形式较为向往,对一味的课堂灌输和讲道理式的说教较为排斥;对网络化互动教育较为青睐,对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较为抗拒。因此,在德育空间建构时应当重点考量学生的这些学习接受特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

三、德育多维度空间建构策略

在德育知识空间、实践空间和网络空间建构时,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充分利用现有德育资源和德育载体优势拓展德育时空,对学生进行更持久深入的教育[2]。

1.德育知识空间的建构

理论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作,要解决当前德育存在的高投入与低成效矛盾,还需要以理论教育为切入点。要对知识空间进行重新建构,让学生可以接受到前沿的、有指导意义和教化意义的道德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

(1)借力学科渗透实现德育知识空间建构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针对德育的教育课程,德育通常是通过其他学科来实现的。无论是常规的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课程,还是思想品德类课程、法律知识课程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挖掘这些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建构起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德育理论教育体系,是目前学校德育可以借力的主要方式。为提高德育效果,应当加强对这些课程体系中德育资源的研究,将德育理念贯穿到这些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加大德育知识的传授力度,让学生多方位接受德育知识熏陶,做到学科知识与德育素养齐头并进。须要明确的是有些学科中德育资源并不是浅显的,而是需要各学科教师积极配合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为确保渗透力度,学校应当成立德育实施监督小组,对各学科教师的德育计划进行监督,確保能在课前准备、课堂讲解和课后辅导诸环节有计划地渗透教育。如果能将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精华提炼出来,势必可以拓展德育知识空间,让德育贯穿学生学习始终。

(2)借力传统文化实现德育知识空间建构

道德问题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仅靠学校课程显然难以对其进行较为深刻的释惑。同时,考虑到当前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我国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社会风情、风俗礼仪等知之甚少的现状,更应当将传统文化作为拓展德育知识空间的帮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对其中蕴含的诸如胸怀天下、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大气凛然等的爱国思想、仁爱思想和进取精神等进行继承和发扬,让这些优秀的德育文化成为滋润学生精神世界的雨露。

第一,对传统德育知识进行现代诠释。在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时学校要组织师资力量对这些资源进行现代诠释,要立足时代高度,提炼出传统文化资源中与时代要求接轨的德育内容,而不是原封不动搬到德育活动中。如,传统文化中讲究“忠”,要求忠于君主,这种德育理念引申到现代就应当阐释为为人民尽忠、为国家尽忠的爱国思想,这就是赋予传统德育时代精神。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学生出现“食古不化”的不适反应,更好地消化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知识。

第二,找准传统德育与当代德育结合点。如果盲目套用传统德育资源,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功效,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德育时,要精准地找到传统德育与当代德育的结合点、相融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如《论语》等传统文化著作中有很多关于国家精神、集体利益、君子精神、孝义精神等的表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文化内涵与当代的无私奉献精神、以诚以礼待人精神、孝顺父母长辈美德等结合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经典德育思想哺育。

第三,采用柔性多变的教育方法。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德育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喜欢呆滞枯燥的知识传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德育知识渗透。例如,可以采用事例法进行德育教学,借助典型的历史事件阐明其中蕴藏的道理,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也可以采用故事法实现教育,借助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孝行故事、精忠報国故事等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让学生在耐人寻味的故事中领悟德育知识,启发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

(3)借力校本课程实现德育知识空间建构

以学校为本位,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是校本课程的本质,德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前德育虽然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是并不能真正体现服务不同阶段学生的特性,必须要结合各校德育实际和学生实际建构校本德育课程。首先,要以学校、班级和学生为本,以不同年龄段学生应达到的品德境界为辅,确定校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其次,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德育引导方式,采用师生积极互动、鲜活案例导引、德育主题班会渗透、学校与家庭共育等多种方式实现德育创新,将学生的德育与全社会的德育主题结合起来,并增加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再次,加强学生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品德监测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将本校发生的鲜活的事例和平时搜集到的精品素材进行整理,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案例,编写相应的德育教材,对学生进行极具现实感和针对性的德育[3]。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德育知识时空的有益补充,能够丰富德育知识体系,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德育知识。

2.德育实践空间的建构

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仅靠理论知识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依赖实践活动,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体验体会,才能让学生真正将德育知识转化吸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1)利用校内实践实现德育实践空间建构

学校始终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实践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例如,定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德育案例、道德事件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定期举办德育文艺汇演活动,让学生以表演者、观察者身份进入到活动情境中,感受到蕴藏在其中的道德力量,这对于树立价值观,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极为有益;定期举行道德标兵评选和学习活动,并设置相应奖项,设计此类型的德育竞赛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竞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还能让他们自觉接受德育熏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举办自我展示活动,让学生自主展示自己在德育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将自己的道德行为讲述给其他同伴,形成互帮互学的德育氛围;可以组织学生接受道德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为集体做贡献的具象活动实践中体会德育的真谛;此外,还可以举办讲文明礼仪故事的演讲活动,开展发现“你身边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小调查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能够在校园内营造出浓郁的德育氛围,影响并感化学生,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2)组织校外实践实现德育实践空间建构

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校外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开展效果也差强人意。在德育实践空间建构时,要把校外德育实践作为重点来抓,引导学生积极走出校园,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接受德育教化和熏陶。要充分利用校外载体给学生提供德育实践活动场所,改变过去局限于某些空间的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模式,加大对校外实践空间的利用力度,让更多的校外场所成为德育实践平台。如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敬老院、孤儿院,图书馆、科研院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训练营等。让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劳作体验,感受勤劳俭朴的中华美德;让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感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文明礼仪知识,感受文明新风……在这些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和相应主题的实践活动,效果更佳。不同的校外实践场所,能给学生提供别样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可以开启潜移默化的无痕德育模式。

3.德育网络空间的建构

德育网络空间的建构实际上是对德育知识空间和实践空间的补充,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近年来,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停留时间已经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占领网络空间,能够更加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态,从而广泛有效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渗透。就学生目前使用的网络载体来看,QQ、微信的使用最为频繁[4]。应利用这两大主要平台实现德育网络空间的建构。例如,可以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及时更新发布发生在校园内、学生身边的道德事件,及时组织道德话题讨论,发布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情况。同时,可以就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做出具体释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校制度和班级管理制度,与学生讨论互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等。通过这些网络互动平台的运用,可以让德育悄悄走进学生身边,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发挥德育对学生发展的服务作用,从而有效拓展德育空间。

通过学科渗透、借助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等方式来实现德育知识空间建构,通过校内和校外实践并举的方式实现德育实践空间建构,通过QQ、微信方式实现德育网络空间建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给学生的德育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能多维度接触德育知识。学校也应当充分认清当前德育存在的矛盾问题,加大研究力度,找出症结所在,真正为学生搭建起更为和谐的德育空间。

————————

参考文献

[1] 贾立敏.德育空间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2] 史昱.延伸空间 创新载体 打造“四进”德育项目[J].新课程:综合版,2014(6).

[3] 邹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提升德育工作效益[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

[4] 李礼,李超民.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J].学术论坛,2014(8).

[作者:于明华(1978-),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工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认识
谈正确认识与开展税务服务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