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慧芬++冯军平
摘 要历史学科素养是继历史学科能力之后历史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更新的课题与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夯实学生历史核心知识,加强历史核心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核心知识 历史能力 情感价值观
历史学科素养是继历史学科能力之后历史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更新的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伟先生指出: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1]。这是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吴县中学张华中老师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中学生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尊重和融入历史的态度”[2]。其他一些学者也在其论文论著中谈到自己对历史学科素养的理解[3],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学界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关注程度还明显不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探讨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可行性路径。
一、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夯实学生历史核心知识
历史是由人物、时间、空间和事件等要素构成的。时空观是历史学的核心观念。在进行历史认识时既要考虑到历史时间的信息,也要考虑到历史空间的信息,这是近现代史学家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后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再要求学生记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和结束的确切时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了解时代的顺序以及每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另外,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往往忽视历史发生的空间,在空间点的选择上以点代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中的物态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时空观的培养,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教材中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顺序按章节编排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枯燥的、断裂的历史。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纪念馆都是按照历史时期顺序进行展品的陈列,走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学生可以通过对本地历史资料、遗迹、文物的参观,进而与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相印证。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空洞的、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和自己的生活空间有了交集,是近距离的、充实的、具体的、形象的、鲜活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事件不能离开历史人物的活动而存在,仅侧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而忽略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势必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趣。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媒介,简单化、脸谱化、极端化地讲授历史人物,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学习的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能够公允、准确地理解、把握和评价历史上的人物,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合作等等。带领学生了解当地名人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和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智慧。
史观的培养,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历史教科书为主导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有助于学生对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大史观的培养和建构。但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历史知识往往是遥远的、抽象的,学生总是感觉有明显而又强烈的距离感,由此可能影响一些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以致影响历史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历史知识变得不再遥远和抽象,而是具体的、鲜活的,从而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正确史观的建立。
二、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教育学界一直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就学界对历史学科能力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述评[4]。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不管从何种角度界定,收集调查史料的能力、理解解释史料的能力、评价阐释运用历史的能力一直都是历史学科着力培养的核心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几本教科书,学生背会教科书基本内容并在考试中考取优异成绩,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此种认识观念下的历史是“死”的历史、“假”的历史,也是“无用”的历史,对于学生的发展益处不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能力,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必须要让其接近真实的历史,自己去建构心中的历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搜集、阅读、整理史料,另一方面还要带学生亲自走入历史现场去感悟、理解历史。
史料的搜集、甄別、阐释和运用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在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和正史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教材之外去搜寻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原始地方史料,通过阅读当地的档案、访册、谱牒、传志、碑碣、测绘、笔记、信札、诗文集等原始材料,了解当地发生过的历史。这些资料是教科书呈现的“大历史”之外的重要补充。搜集史料不仅可以教会学生追求历史真实,加强学生认识历史的证据意识,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碑碣,是记录地方历史、事件始末、人物生平的重要载体,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向田野,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田野考察,让学生自己动手抄写碑文,或对碑文进行拓片,然后对碑文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可以出碑文集,也可以出研究性成果,既锻炼了学生的田野考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史料整理和研究能力。
将口述史的方法和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心目中只是有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概念、答案,学生只是记住了,但并没有理解和感受抗战的艰苦和残酷。实际上学生身边的一些长辈就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再不对这些人进行口述资料的整理,可能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慢慢消失。组织学生进行抗战口述史的整理和实践,使学生感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写在书上的文字,而是曾经发生在我们土地上的真实的人和事。通过与历史见证人或者其后代的谈话,学生会觉得这段历史不再遥远和陌生,那一次次硝烟战争仿佛就在眼前。在讲述那些亲身的经历时,讲述者会融入自己的感情,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口述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将感性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和升华,整理提炼成理性的史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感、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身边的文化资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出封闭的课堂去解决问题。地方文化资源因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拉近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关注自己赖以生活的环境,关注当地的历史,领悟到历史学科的魅力,体会到家乡文化的可爱。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的经验及实事求是的态度都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将地方文化资源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纳入历史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以山西省吕梁地区为例,碛口古镇是明清时期晋商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碛口古镇,走入明清建筑,走入乡间地头,走入百姓家中,进行口述资料的整理,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真正的实地考察,学生才会亲身体验黄河边上的古碛口那特有的深沟断梁、荒寒枯寂的地理环境,三百年来晋商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奋斗,感受窑洞文化的建筑美学、晋商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广阔的地方文化资源,感受生活世界,体验先人的喜怒哀乐,这是抽象的大历史所无法给予学生的。学生对碛口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兴趣进行晋商文化、黄土文化、窑洞文化等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研究报告、展览等则是对学生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三、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学生历史核心观念
历史教育中,知识和能力培养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即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这种引领既包括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包括培养学生对待历史求真求实的态度,还包括对待地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世界各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中也提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是由于其过于注重知识和理性而忽视学生内心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实际效果乏善可陈。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个人的素质和涵养,又可传承地方文明,弘扬地方文化。
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漫漫历史长河,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孕育出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和社会精英,其中有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威名赫赫、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勇于探索的科学家,还有才华横溢、风华绝代的艺术家。这些地方名人相比起教科书中的人物更有亲和力和亲切感,更有示范性和教育性。这些名人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因其独特的精神魅力在今天焕发出奕奕光彩。地方名人留下的物质遗产包括名人陵墓、传记及纪念馆、展览馆中的陈列等;精神遗产包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等。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对地方名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方名人的生平事迹、人生功过、思想信念;带领学生走入名人故居、纪念馆,组织学生学习名人传记,访谈名人后裔及其周边人士,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名人风采。励志名人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的事迹会鼓励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燃起斗志;道德模范待人处事的方式会教会学生心怀感恩,心系社会;地方名人的高风亮节和理想信念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之,地方名人资源在学生的信仰塑造、精神激励、道德完善和人格养成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爱乡爱国情怀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由于过于注重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手段单调,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心灵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共鸣,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地方历史的重要阶段和内容,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的努力,身处其中,学生犹如走入历史的长河,感受自己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所做的卓绝工作,感受到人民的智慧和伟大。通过对遗迹遗址、革命纪念馆的参观访问,学生会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感情。如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曾经是晋绥边区首府、红军东征主战场、中央后委所在地。毛泽东、贺龙、习仲勋等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本地也涌现出刘胡兰等一批革命人士,建有红军东征纪念馆、晋绥边区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讲述好革命历史,宣传好革命人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认识的间接性和主观性,复杂的历史情境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思索和建构,而这些仅靠听讲和背诵是无法获得的。在“大历史”的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
参考文献
[1] 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21).
[2] 张华中.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J].历史教学,2015(17).
[3] 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
[4] 郑林.中學生历史学科能力表现及测评初探[J].历史教学,2015(9).
[作者:郝慧芬(1979-),女,山西孝义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硕士;冯军平(1977-),男,山西临县人,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