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著名特级教师崔峦先生如是说。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呢?笔者认为写字教学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有“套路”可行。
一、选:选择性教学,抓关键、立典型
特级教师张敬义先生说:“写字训练要以少胜多。”小学阶段每一课的生字较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逐个突破,必须要选择关键字,重点击破。那么何谓关键字?关键字有以下特性。
1.常用性
汉字的数量庞大,总数约9万左右,《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收录常用字3 500个,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但它们使用的频率悬殊很大。 根据国家出版局抽样统计,汉字中最常用的字是56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汉字是:的、一、了、是、我、不、在、人、们、有,其中“的”字排首位,平均每100个汉字中出现4次。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教学时遇到这些汉字,就要特别用心地指导学生写好,为日后的言语交际打好基础。
2.典型性
这类汉字,结字独特,具有代表性,多为部首或者独体字。比如,“口”字,作为独立的汉字须写得方方正正,宜上宽下窄;作为字的部首或者偏旁,位于字的上、下、左、右、中、内、外等部位,写法各有变化。这类“部首汉字”就相当典型,教学时要进行对比指导,让学生发现其书写规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永”字,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认为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因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种基本笔画,他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后世。这个“典型汉字”不但要重点指导,而且要每日习字必练,据传王羲之反复练习“永”字多年方有所成。
3.衍生性
一课中出现多个同部首的生字或主笔相同的生字,对比着教好其中一两个字,便可触类旁通。比如多个带“亻”的生字,其中左右结构的有“何”和“任”,写起来是不同的:“何”字左高右低,竖钩落位比左竖低;“任”字左低右高,右下横较左竖落位高。这样,既避免重复,又灵动多变,看起来美观。教学这两个字之后,学生就会明白如何写好“休、作、仁、佳”等字,甚至以后遇到类似结构的字也会举一反三。
二、读:择要害点拨,读得懂、知要诀
读帖,是一种功夫,教师要能读会读,更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米芾先生说:“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1.笔顺,要“读正确”
有的人小时候写字笔顺不对,写字也就一辈子不顺。小学生写字是先学楷书,再学行楷,其实多数汉字楷书笔顺都是根据行书运笔而来的,写字如行走,行如风则顺风。比如“火”的笔顺,先写左右点,再写中间的撇和捺,而由“火”和“人”组成的会意字“光”则应先中竖再两点,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中记忆。
2.笔画,要“读准确”
每个汉字都是由“点、横、竖、捺、撇、折、提、钩”八种基本笔画(或衍生出的笔画)组成,所以形近、形似的字太多了,稍不留神就可能写错字。多一笔,少一笔,就成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木、本、术”,粘不粘,连不连,就会成为不同的汉字,比如“日、曰、冃”,短一点,长一点,字亦不同,再比如“土士”等等。运笔要读,笔画的轻重缓急、起承转合,应引导学生读帖时有所感悟。间架结构要“读精确”,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完美的整体,讲究间架布局,每一个笔画在方格中的定位都是有定数的,特别是首笔如何精准定位,部件如何优化组合,结构如何富于变化。教学时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体悟。一旦探知了其中的奥秘,学生写字的灵感就会被激发出来,良好的写字素养就会形成,这将受益终身。
3.字理,要“读明确”
明理是一种智慧,教师要敏于追根求源,使得汉字意象相生。《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很多时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字与物的联系,将抽象的文字与鲜活的事物建立起联系,会激起学生书写的兴趣。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如果能根据事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书写特点,就会让学生书写得法。
比如,指导学生写象形文字“木”,老师先展示“木”的实物图,进而让它发生演变,变成小篆,变成楷体。指导书写时,让学生知道撇和捺像树的根系,向两边扩展延伸,写时自然要舒展;中竖就是树的主干要深扎土中,坚不可摧,支撑树冠,如果长弯了,树就不成材了,写时自然要挺直有力;中竖挺直位中央,撇捺侧展稍靠上。一个汉字带动一类字:中竖长者似立柱,如个、来、伞;木字旁,如杨、柳、栖等;木字底,如梨、染、梁。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主读帖,先行发现,不能由老师代讲。在观察初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因为学生的发现起先总是支离的、模糊的,而老師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整合支离破碎的印象,明晰模糊不清的感知。“明理则智生,智生则得道。”一旦学生写字神经被触碰,其写字的灵感就会随之而来,写字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
4.口诀,要“编精确”
在读帖过程中,学生当时对字理结构有了认识,但时间一长容易遗忘。教师可以将书写要点编制成口诀,帮助学生巧妙记忆,助力书写。一般以较为押韵的打油诗呈现,朗朗上口,直击要点,利于记忆。当然,这就要靠教师课前做足功课,对重点的字创编口诀。“鸟”是象形字,结合“鸟”的躯体特点可以创编这样的口诀:头小眼睛亮,身展尾巴长。既让学生知道字如其“形”,又能寓形于字,指导书写。“光”是会意字,在教学《晨光》一文时,可以编制口诀:先写短竖立中央,点画呼应在两旁。中横轻快略斜长,撇舒弯展钩朝上。口诀中各小句表述的先后顺序就是笔顺,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提示得很清楚,起笔、收笔、行笔的方向与运笔的轻重缓急也很明确。笔画越少越难写,笔笔占位有讲究,如“犬”字,四个笔画各有特点,可以创编这样的口诀:首笔横短斜向上,撇捺舒展往两方;右点空灵似眼睛,犬目有神结字正。这种口诀使学生书写有方法,教师评价有标准,学生再改有依据。
每个汉字都可以编出朗朗上口的写字要诀,独体字可根据笔画的占位、长短、方向等创编口诀,合体字可根据间架结构,部件的穿插避让等创编,当然首笔位置和主笔运转也是关注的重点。
三、写:于动态中生成,有示范、临评改
读帖,在观察中发现字形的美妙;口诀,在字理上明晰书写的奥妙;实践,则是在动态中检证真理。
“模仿是最大的爱慕。”儿童善于模仿,身教胜于言教,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定能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字。当教师的一定要敢于范写,最好是两次范写。一写,学生观察,可以使学生在动态演示中用心领悟写字之法,认可写字口诀,既感受字的笔顺,又感悟运笔的轻重变化。二写,学生书空,可以使学生在动手临写中真正明晰写字口诀之妙,既掌握起承转合,又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执笔,描红、仿影、临写各一个,做到:描红不出红,仿影不重影,临写不走样,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对于学生的习字效果,教师应利用实物投影,引领学生结合写字要诀进行评价,必要时教师要帮助修正。很多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评价而评价,评价完了就过去了,看似点出问题症结,但并没解决问题。“写后评”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书写的问题,但如果不趁热打铁地再练,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评后改”更应落实,只有落实到“改”上,字的质量才会提高。在评价中发现,在修正中改进,在学练中发展,这不正是学生书写能力在课堂上拔节的声音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 郁乃尧. 汉字的故事[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