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2017-08-11 21:39杨洁王安全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消极建构师生关系

杨洁++王安全

摘 要学生课堂沉默有消极沉默和积极沉默之分。学生课堂沉默是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结果,积极沉默的存在是合乎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合乎学生课堂学习目的与规律以及合乎学习自由的。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保证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实现:教师改变已有的课堂沉默观,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教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学生明晰自我意识,努力构建积极沉默。

沉默 积极沉默 合理性

学生课堂沉默是教学过程中极为常见又无法避免的现象。学生课堂沉默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且并非都是消極被动的,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对学生的自我建构与发展产生积极效应。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受新课改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于学生沉默现象,但大多都是从消极沉默入手,旨在提出打破学生课堂沉默的方式。本文着重于分析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并提出了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方式。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表现、类型及特征

沉默是与言语相对的静默无语和超过一定时间限制的言语中断[1]。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情景中保持静默与无言的状态及行为。学生沉默形成于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同作用。

传统课堂中,教师作为唯一中心,具有很高的教育权威。学生只能听从教师枯燥的宣讲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其话语权处于被剥夺状态,只能“师云亦云”或是保持沉默,最终造成学生习惯性失语,课堂沉默长期存在。新课改后,探究与参与成了新趋势,学生的被迫沉默被对话与讨论所取代。教师开始重视保障学生话语权,与学生开展积极对话,但一些老师错误地认为对话即说话,强迫学生言说,造成其话语权的虚假行使,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变得更加沉默。

学生课堂沉默分为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消极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实现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力,被动放弃话语权,保持沉默的状态。这种沉默的表现不仅是学生话语上的缄默,更是其心灵上的封闭。消极沉默是由于学生长期受教师的规训,在教师权威压迫下保持服从性沉默亦或反抗性沉默。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沉思、体验等状态中,主动保持沉默的态度及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在学生对其疑问进行思考的过程中,虽然外在并未言说,内心却是在不断地进行思考与主动建构的过程,其实质是自我对话与意义的生成。所以,积极沉默是学生心灵觉醒的过程。

二、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传统课堂沉默现象入手,多方面分析研究,以期能提出打破沉默的方法,让学生说话。因此,在很多教师眼中学生的课堂沉默成了教学的大敌。但学生课堂沉默并不能完全消除,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学生课堂沉默是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结果

在借鉴并总结部分进步学校集中教学经验基础上,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确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我国从京师大学堂开始正式采用班级授课制并延续至今,教师是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核心,授课方式主要以单一知识灌输与机械训练为主。而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教育就出现了一系列革新思想与改革运动,使教育者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将学生从传统课堂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我国虽然历经多次课程改革,但传统班级授课制地位依旧不可撼动。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只能服从于教师的外在权威,被动的保持沉默,课堂参与度低下。

新课改以后虽然在课堂提倡师生间对话,但对话不仅是形式上的对话,主要是心灵上的对话。一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学生开口说话,就是对话教学,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话语权。师生间的对话并不是一种工具性存在。若要消除学生课堂沉默,就要确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对话状态,而这种情况是不现实的。由于班级授课制 的形式单一且培养模式固定,学生课堂沉默无法避免。我们要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帮助他们消除消极沉默,引导学生在积极沉默中思考与自我建构。

2.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存在合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学生课堂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外在语言保持静默而内心处于一种积极思考与主动建构的状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对当今急剧变化、多样发展的社会,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2],继续过去“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教师构建教育情境或提出问题后,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立刻反馈或回答,而是让学生对该情境或问题进行探究、体验与思考,此时积极沉默的存在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体验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存在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3.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存在合乎学生课堂学习目的与规律

学生课堂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书本知识来增加个人知识总量,更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建构来增加个人知识深度和厚度。如果学习只停留在书本表面,那么其思想将会被固定的知识所禁锢,很难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当今急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社会。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积极沉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将知识内化、提升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保证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给予学生相对充裕的思考时间,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倡导学思结合,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要主动在积极沉默中思考,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把所学知识领会贯通,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4.学生课堂积极沉默的存在合乎学习自由

学习自由作为一种教育自由,是自由观念在教育上的体现。石中英认为“学习自由就是人类的自由精神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是一种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自愿、自觉和自主的学习状态或权利”。并明确提出学习自由包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独自思考、理解、表达,免于被作为‘灌输、‘训练和‘宣传对象的自由”、“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免于任何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以及“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同等对待的自由”等[3]。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享有充分学习自由。学习自由有助于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自我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自由包括表达自由,体现在课堂中学生是否能够保持沉默与自由言说,而教师不能干预、控制、强迫学生。学生课堂积极沉默是学生在学习中独自思考、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自由的体现,教师不能够阻止或打断学生的积极沉默,而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帮助学生实现最大发展。

三、学生课堂积极沉默存在的合理性方式

对于学生课堂沉默,一些教师不加区分就认为是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急于吸引学生注意而强行打破学生沉默,或以非此即彼的选择性问题逼问学生来使其言说。然而,学生课堂积极沉默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区分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沉默,避免学生消极沉默。

1.教师要改变已有课堂沉默观,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沉默观要求学生保持绝对安静,不允许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只能听从老师枯燥的讲授。新课改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沉默观,要求课堂要活跃,学生要参与课堂、实现自己的话语权。但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课堂沉默观走向了另一极端,他们根本不加区分就认为学生沉默是课堂教学不活跃、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状态的表现,不论学生是否在思考或是体验就强加打断,或是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不留足思考时间就急于逼問学生。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沉默观,明确沉默并非课堂教学的大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沉默权,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自己观点也要保证学生同样具有保持沉默、进行思考的权利。学生的积极沉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允许这种沉默存在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究的时间空间体现着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

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积极沉默的有效性。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一些无效提问,让学生以单一的是否、对错来回答,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根据教师语气推断出答案。这样的师生互动无法体现学生的话语权,更容易让学生陷入抵抗性消极沉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避免低级问题,适当增加问题难度,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后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设计问题时注重增加答案不唯一的发散性问题,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约束才能动脑思考、畅所欲言。在提问后,教师应该留足学生思考时间,保证学生的积极沉默,并引导其思考与自我建构。

2.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参与课堂、自由的思考或是表达观点,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开放交流,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例如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等方法。但这些方法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就是要以师生双主体为基础,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指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个体,二者间应该是互为主体、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关系。树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意识,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充分具有自由表达与沉默的权利,更能敦促教师改变传统教师权威影响下的沉默观。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增强师生间互信,帮助学生走出消极沉默,引导他们在积极沉默中自我建构与成长。

3.学生要明晰自我意识,努力构建积极沉默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其身心及与周围关系的认识,是认识客观事物、自我掌控以及改造自身的前提与途径,对学生个性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明晰学生自我意识,首先要确立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确立就是要还原学生个体的本真独立状态,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是“人”,是有独立思维的人[4]。真正以具有独立思维的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其次,要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就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行动和体验的主体,对学习和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并能把这种思考与理解以个性化的语言自觉地、自愿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确立自我观念才能主动思考并提出独特见解。再次,要明确自己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学生明确自己与教师间是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才能摆脱对教师权威的附庸,使师生间真正平等对话成为可能,为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奠定基础。课堂积极沉默离不开学生自我意识与独立思维,在学生明晰自我意识之后拥有更多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课堂积极沉默,在教师提出问题或构建情境后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理解对其进行思考和建构,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沉默,在沉默中进行内化、思考,化知成识。

参考文献

[1] 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石中英.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4] 王彦明.课堂沉默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08(6).

[5] 郑洁.关于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

[6]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 周杰.倾听学生的沉默之“声”[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

[8] 王娜娜,李德显.沉默:一种被忽视的教学机智[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9] 李如密,史金榜.课堂教学沉默艺术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消极建构师生关系
消极的后果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