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拥军宋 扬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2.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2200)
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徐拥军1宋 扬2
(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2.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2200)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本科管理类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课前要注重选取和编辑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可分析性、深刻性、典型性、兴趣性的案例,课堂组织应包括理论讲授、个人阅读案例、小组集体讨论、学生表达观点、教师点评总结等环节,课后需进一步指导。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类课程中应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教学案例缺乏、教学评价落后、教师能力欠缺等问题,需加以克服。
案例;案例教学;本科;管理类课程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法涵义
1.案例涵义。“案例”(case)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称之为“个案”“实例”“事例”“例子”,在医学上通常称“病例”,在法学上一般称“判例”,在军事上通常称“战例”,在管理学教育中则称“案例”(或全称“管理案例”)。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查尔斯·格兰哥(Charles Gragg)认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一个工商管理人员曾经面对过的实务问题的记录,还包括该管理者做出决策必须依据的事实、观点和偏见。”[1]洛兰德·克里斯坦森(Roland Cristensen)和阿比·汉森(Abby Hansen)提出:“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行动中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者群体面临情景的部分的、历史的、诊断性的分析。这种分析以叙事形式出现,并鼓励学生参与,提供对于分析特定情景至关重要的——实质和过程的——数据,以此设计替代行动方案,实现认清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模糊性的目的。”[2]
案例可分为研究案例与教学案例。教学案例除与研究案例一样,除包含真实管理问题之外,还必须具有明确教学目的。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3]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案例,可将其定义为:为实现一定的管理教学或培训之目的,围绕若干管理实际问题,叙述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管理情境和决策环境而编写的一种教学材料。
2.案例教学法的涵义。“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又称“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实践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深入讨论,以提高学生面对复杂实践情境时决策、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活动)[4]。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案例教学协会主席约翰·鲍赫尔(John Boehrer)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交互式探索的过程。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在某些现实约束条件下,如有限时间、有限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关键性决策的能力。”
首先,要注意案例教学并非简单举例或陈述事件。现在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生动例子或故事,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似乎很成功。但这种“举例说明”无讨论互动过程,也未引导学生思考,无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地位,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功能。“结果非但达不到案例教学目的,甚至很可能比传统教学方法效果差,因学生听课后既未学到理论知识,也未锻炼应用能力。”[5]
其次,要注意案例教学不等同于案例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法是专注于分析单个事物在一定环境中可能发生各种变化及其动因的研究方法,是经验研究法的特殊形式。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安排和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已被整理的个别事物的某一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来理解同类事物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6]两者目的不同:案例教学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案例研究主要是为探索新理论(theory-seeking)或解释、检验现有理论(theory-testing)。两者结论不同:案例教学并无唯一正确答案;案例研究结论则基本确定。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1.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传统课堂教学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是主动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是知识灌输的单向过程。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未受到应有尊重,因此其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能充分调动。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为课堂的组织者、讨论的引导者、结果的点评者,学生是案例交流与讨论的直接参与者、团队合作与学习的基本成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学习的多向互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特定情景,充当特定角色,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多莉(Dooley)和斯金纳(Skinner)指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典型特征是详细分析赞同意见与反对意见直到学生做出明确决策,教师不是开展通常宣讲式教学,而是开展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负责批评与提问,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方案,所谓掌握与神秘相联系或者说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7]好奇心与求知欲所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驱使学生探究真理。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8]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曾言,最好的教学,即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验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案例教学则给学生提供真实或近似真实的管理情景与决策环境,让学生扮演管理者,独立决策,提出处理问题的对策。于是,案例成为联系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与桥梁,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载体。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专家梅塞思(Katherine Merseth)博士曾言:“案例教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教学形式,它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代理论的发展或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另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关系开辟道路。”[9]
3.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主题之一。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且案例并非仅有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从不同侧面提出见解。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也排除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障碍。如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维尔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爱德华·伯克(Edward Burke)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案例教学法研讨班上所言:“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任何问题均可以接受的,最不能接受的是学生什么问题也不提”。[6]
此外,案例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深层直觉。而“对非智力因素、深层直觉,用有关理性认识过程的理论通常无法解释,但其却往往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成为许多惊世骇俗的大决策的思维方式。”[10]
4.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组成讨论小组或学习团队,相互交流与讨论,一起思考问题,共同制定与完善解决方案。在相互沟通、共同协作团体中学习的收获远大于单独学习或单向接受教师讲课的效果。哈佛大学教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30%的收获来自教师,70%的收获来自同学[11]。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团队中,在沟通中协作,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案例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推理判断与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技巧。
因案例教学具有上述优点,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医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备受推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案例研究、课堂讲授、研讨会、角色扮演、仿真练习、按给定程度研究自学、电影、录像等多种教学方法,分别就其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学生接受度及所学知识的留存力等六方面,向多国有关专家广泛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教学方法教学功能比较一览表
表1中数据表明,在提高分析力方面,案例教学被列为第一位;在知识传播、学习接受度和知识留存力这三方面,案例教学居于第二位;在转变态度和提高人际技巧方面,案例教学居于第四,也在中等以上。可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国际教育界公认[11]。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讲“管理学原理”“知识管理”等本科课程过程中,全面和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操作过程和方法如下:
(一)课前准备
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每次课堂主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围绕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的需要,从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中选取合适的案例材料;根据本科教学需要,适当修改、调整、编辑案例材料;拟出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编辑形成完整案例。选取和编辑的案例一般满足以下条件:
1.目的性。案例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可说明某管理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促使其深入思考管理问题。
2.真实性。只有根据真实管理情景编写的案例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目的,实现案例教学功能。如使用虚构案例,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不愿认真阅读和讨论案例。
3.可分析性。可分析性是指管理案例应提供学生需要分析的问题与可分析的空间。管理案例构成要素中,至多给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而把确定方案选择标准和最后决策留给学生,甚至不提供解决问题备选方案。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案例学习目的。
4.深刻性。在基于事实的前提下,管理案例应具一定理论高度,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如管理案例内容过于肤浅,缺乏理论内涵,教师无法通过案例传授管理知识,学生无法通过案例理解、感悟管理理论。
5.典型性。管理案例中描述的管理情景与涉及的管理问题,应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学生通过此案例学习,可窥见此方面管理实践全貌,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处理类似管理问题。
6.兴趣性。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或喜爱的公司,如苹果、小米、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肯德基、联想、海尔等案例,使其对拟讨论案例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一定背景信息准备。
此外,考虑到本科生知识水平与分析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等需要,通常将案例控制在3 000~6 000字。
(二)课堂组织
开课之初,笔者会将每个教学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中至少包含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小组成员上课时固定坐于某一区域,方便讨论。
每次上课通常安排如下若干时间段:
第一阶段,理论讲授,约15~20分钟。讲授管理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个人阅读案例,约15~20分钟。学生个人独立阅读案例,并独立思考拟讨论问题。
第三阶段,小组集体讨论,约20~30分钟。每组全体成员一起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本组答案或解决方案。
第四阶段,学生表达观点,约15~2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发言,讲述本组提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鼓励同学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答案或解决方案,或相互评价对方观点。
第五阶段,教师点评总结,约10分钟。学生发言完毕后,就每个小组、每位同学的发言内容做点评,充分肯定同学正确或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和观点。仅在必要时,委婉指出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课后指导
案例讨论结束后,同学会对案例中涉及的公司及相关管理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为此,笔者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公司发展历程和当前面临的管理问题。如讨论完《阿迪达斯和耐克的竞争战略》案例之后,布置两个课后自学题:“(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并分析其优劣与特色。(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李宁公司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讨论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两次战略决策》案例后,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莫里斯公司发展历程,分析其多元化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风险。”
此外,每次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反馈意见或建议总结反思,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近年来,笔者主讲课程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评分均超过95分,个别教学班甚至评出99.31的高分,位学院前列。学生反馈认为:
“真心觉得这是一门锻炼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发挥创造力的好课,对管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运用原理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并佐以实例,使管理学原理更易接受,且鼓励以小组形式自由讨论,并积极回答问题,让课堂充满乐趣。”
“教学方法新颖、有趣,在课堂上把握管理学实质,便于理解,深入浅出。”
“回答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不束缚于条框,有助于大胆发言、创新突破。”
“教学方法十分科学,以生动真实的案例和自由轻松的讨论,受益匪浅。”
学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表面效果,案例教学法真正效果还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上。如选修过“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在国家级和校级“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表现突出。一些学生在实习、求职中,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与课上诸多案例描述的管理困境十分相似,可轻松自信地应对。
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诸多优点,十分符合管理的实践性、权变性、复杂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在本科管理类课程中推广。当然,在实际推广中也存在一定困难,需加以克服:
第一,教学案例缺乏。目前国内外管理教育中的教学案例多针对MBA、MPA课程,适用于本科课程的教学案例较少。而且,国内高校大多援引国外教学案例,涉及的国外工商组织、公共部门管理情境与我国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应加快本科管理案例库建设。
第二,教学评价滞后。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热烈讨论、踊跃发言,课堂即获成功。但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学表现,如讲义、语言、板书等,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事实上,学生课堂表现取决于教师的案例选取、问题设计、讨论组织、对学生思考的激发、对学生发言的点评等。而传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较难反映这些环节。此外,尽管案例教学法深受学生好评,但也有一些教学督导认为,课堂学生讨论时间过长、教师讲授时间太短。
第三,教师能力欠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且案例教学法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即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当前国内高校管理类教师大多无管理工作经历。因此,建议相关高校通过挂职、借调、兼职、调研等方式加强管理类一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在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中也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1]Charles I.Gragg.“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ed.Malcolm P.McNair [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4.
[2]Roland Christensen,Abby Hansen.Teaching and the Case Method: Texts,Cases,and Reading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87.
[3] 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肖怡.浅谈企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J].江苏商论, 2006(11).
[5] 王春香.关于国内案例教学的思考——以管理类专业为例[J].成人高教学刊,2006(2).
[6]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
[7]Dooley A R,Skinne W.Casing Casement Method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2).
[8]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9]Katherine K.Merseth.Cas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New York:Addion-Wesley Education Publishers Inc,1997.
[10]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G420
A
1672-3805(2017)03-0029-05
2017-05-06
徐拥军(1975-),男,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企业档案与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