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古人怎么说话

2017-08-10 07:12马伯庸
意林12+ 2017年7期
关键词:纸上谈兵赵括现代人

马伯庸

阅读分享:说人话难,说人话说得好太难,说没错得人话而且说得好难得要哭出声来。感慨中国竟然有如此敬业之编剧们;但又觉得如此之举,有自己给自己添堵之嫌。文化发展应当为现代人服务,可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但是明确服务对象,演电影不是“复古”,說好当代人的话不是很好吗?编剧们认真活在当下就够了,反正不是鬼,管他古人如何说!

曾跟几个娱乐圈的朋友聊天,有人誓言要搞一个商周交替背景的剧本,还是正剧,不是《封神演义》。我们纷纷赞他这个选择有勇气,因为这段历史的正剧写作很难,难点不在器物典章,也不在礼仪军制,更不是风土人情,而是在于说话。

中文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它拥有许多成语、习语,这些东西背后都隐藏着各种典故和内涵,用起来既文雅又准确。但现代人所用的成语,都是古代不同时期演化而来。如果题材稍微选得早一些,很多成语尚未出现,就容易犯穿越的错误。

比如你写玄武门之变,“醉翁之意”这个成语就不能用,除非欧阳修从北宋穿越回唐初去写《醉翁亭记》。比如你写南北朝的题材,“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就不该出现,因为这是白居易的诗里第一次发明的。你写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就不能让诸葛亮讲出“说曹操曹操就到”这样的话,也不能让张飞埋怨刘备“大意失荆州”,更不能让司马懿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没办法,他们说话的时候,这些成语还没诞生呢。

这还是三国时期,再往前到商周交替的时代,这话就更没法说了。那个时代太古老了,几乎所有现在通用的成语、典故和名人名言都彻底作废,一用必穿越。“纸上谈兵”“蝇营狗苟”“胸有成竹”之类诞生很晚的成语自不必说,再往前找,“少壮不努力”是乐府里才有的,“沐猴而冠”是项羽所言,“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是孔子发明的,“相濡以沫”是庄子言论,《左传》里“有恃无恐”,《诗经》里有“他山之石”,再往前翻,《周易》里有“匪夷所思”“自强不息”,从时间上非常勉强地能用上一用。还有《尚书》可以贡献“血流漂杵”“临阵倒戈”“无稽之谈”三个成语;还有两个成语,如果不仔细考究年代,也可勉强接受“酒池肉林”“助纣为虐”,再加上一个来源存疑的“恶贯满盈”。这就差不多到极限了。

说到“恶贯满盈”这个成语,还有一段公案。这个成语出自《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是武王伐纣的誓词。贯是穿钱用的绳子,意思是商的罪恶,拿绳子穿都穿不下。但这个比喻很奇怪,最早的环钱要到春秋时期才出现,怎么武王伐纣就开始用这么高端的比喻了?所以一直有人认为《泰誓》是后人伪造的。当然,严格来说,殷商墓葬里曾经出土过铜贝,上有小孔或沟,如果说拿绳子穿铜贝的话,倒也说得过去……类似的成语还有 “纸上谈兵”。大家知道,“纸上谈兵”是说赵国大将赵括,说他只会夸夸其谈,真正做事却不成。可仔细想一下,就会觉得这个成语大有破绽。赵括是战国时代的人,而纸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赵括这一辈子用的都是竹简,连纸都没见过,哪儿来的纸上谈兵?事实上,“纸上谈兵”差不多要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如果要拍战国题材电视剧,这个典故千万不能用。

由此可见,写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的电视剧有多难。笔下稍微一滑,就穿越到后世去了。

(郭旺启摘自凤凰读书)

猜你喜欢
纸上谈兵赵括现代人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文言故事素材活用点拨(十四)
现代人的避难所
智珠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你知道“纸上谈兵”的来历么?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