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究竟以学生什么为本

2017-08-10 19:25许国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瓜苗生本课堂小数

许国忠

2009年,宁城县先从忙农镇蒙古族小学开始进行生本教育课改实验,头道营子实验小学、存金沟中心小学、必斯九年一贯制学校相继加入生本教育实验校的行列。在九年的探索中,我们把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与宁城教育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宁城本土化的生本教育实验之路。2015年,赤峰市生本教育现场会在宁城召开,与会领导和老师对我县生本教育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在得到认可的同时,也让我们沉下心来深刻反思,生本课堂究竟要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笔者结合课题研究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本课堂以学生自主习得知识为本

【四年级语文《生命 生命》教学片段】

生1:我来分享第三段,我从这段话体会到即使是一粒香瓜子,它也有顽强的生命力,它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泥土、没有阳光的恶劣环境中,长出一截小瓜苗,即使它只活了几天,但它仍然不屈向上,在这儿,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生2:我来补充,我从这段话还体会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我是从这段的第二行体会到的,“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生3:听了你的分享,我想到了一件事,在庙会上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他们有的没有腿,有的没有胳膊,还有的既没了双腿又双目失明。其中有这样一个人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没了双腿,身体下有一块带轮子的木板,前面有一台音响,他一边推着音响,一边推着木板,看起来非常累,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从没叫过一声累,他是多么顽强呀!(该生说得很动情)

生4:你的分享非常精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形,我为你点赞。(该生伸出双手真诚地为生3 竖起两个大拇指)

师: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是更棒的!精彩继续。

生5:我也来补充,杏林子看到香瓜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他肯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生6:我来补充,当她看完这两件事后,她觉得我一定要活下去。如果我死了,父母对我的期望就没有了。他们为了我不顾一切地赚钱,想把我的病治好,他们的一切希望都在我的身上。如果我死了,他们不是白白为我付出那么多了吗?我一定要活着。(该生说得也很动情)

生7:我来补充,我从第三段还体会到了,小瓜苗虽然只活了几天,但它用自己的生命在生长。现在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小瓜苗奋力成长的情景。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情况下生长,是多么困难呀!但是小瓜苗没有放弃,反而对自己更有信心。

师:嗯!大家在由衷地表达对这棵小瓜苗的赞美,同学还联系生活实际来谈,真不错。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文字之中读出来呢?

接下来,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语文学科采用“三读三感三落实”的学习方式,即“初读感知,落实生字和词语;品读感悟,落实问题和批注;精读感言,落实分享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感悟。学生朗读课文,初读悟出主要内容,品读悟出主要体会,精读是把自己所悟向其他学生分享。生本语文教学,由练“嘴皮子”走向练“笔杆子”,把感悟由口头表达转向书面表达。“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引自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第148页)感悟文本写了什么,感悟文本怎样写的,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去感悟,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感悟的条件,需要老师耐心地等待,需要教师有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境和胸怀,学生感悟能力提升,就会还给我们一份精彩。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

在解决“6.45+8.3=?”这个问题时,一个学生提出“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问题,学生不断地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但该学生始终还不明白,这时一个女生(甲)走到黑板前与他(乙)一起解决问题。

甲:你读一读题。

乙:读题。(略)

甲:你说一说小数的性质。

乙:小数的末尾填上或者去掉零,小数大小不变。

甲:8.30末尾的零可以去掉吗?

乙:可以。

甲:如果把3写在百分位上,那么前面十分位上是什么数?

乙:是0。

甲:这样一来,小数就变成了多少了?

乙:8.03。

甲:8.03还是8.3吗?

乙:我明白了,小数加减法必须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在争辩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对方,而是引导对方自己悟出答案所在,真有苏格拉底思辨之风采。生本课堂魅力就是这样,一个仅仅十几岁的孩子在帮助同伴时都不是简单告诉,不是在“教”同伴,而是启发同伴,让他有所发现。

数学课采用“三疑三探”的学习方式,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的意思是“寻找,搜索”,探究就是不断地寻找和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探”跟“疑”是一对孪生兄弟,因疑而探、因探释疑。学生在老师设置的生活化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而又因自己的前置性知识不足而不能解决,引发探究和交流的冲动,多元思考,持续质疑,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生本课堂重视“悟”和“探”,核心在于生成智慧。“智慧是一种判断和想象事物发展潜能、发展方向的习惯和能力,是一种感受把握知识的价值和功能的习惯和能力,是一种寻求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习惯和能力。”(引自张卓玉著《第二次教育革命》第66页),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模糊却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没有一些基础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引自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第42页)怀特海先生的一段话告诉我们,通往智慧的旅程不会是一帆风顺,而是爬坡过坎,峰回路转,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智慧在活动过程中生成、智慧在体验感悟中生成,任何简化教学过程,避开知识发生处、思维碰撞处、情感涵育处而直奔结果的教学,都不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二、生本课堂以学生幸福分享为本

【课间与学生交谈】

笔者听完一节小学语文课后,课间在廊道上问一个四年级男生:“你愿意上语文课吗?”

孩子带着疑惑的眼光看着我,似乎在想我怎么会问这样一个幼稚的问题,随口答道:“愿意啊!”

我继续问道:“你为什么喜欢上语文课呢?”

男孩子答道:“因为我能够把批注跟同学分享。”

男孩子跟我礼貌的道别,然后蹦蹦跳跳地去操场了。

好教育写在孩子脸上,我们看到孩子脸上洋溢着微笑,深深感到生本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未来曾经作为现在,现在就是昔日的未来。”(引自雅思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第40页) 教育要面向未来,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教育更要给孩子当下带来幸福。“师本教育”体系下,我们曾经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们努力学习,为了中考、高考考个好分数,孩子们经常提到的口号是“只要学不死,就要往死学”,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成为应试的重要方式,周六日孩子要补课,不让在学校补,课外辅导机构的学生则是络绎不绝。孩子们晚上要熬夜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苦学教育,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导致学生厌学现象产生。 生本课堂,学生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那么他们的课堂快乐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呢?我反复思考着小男孩的话语,他告诉我问题的答案——分享,因为分享而快乐。学生有了感悟需要跟同伴交流分享,学生有了问题需要跟同伴交流释惑,对话交流是形态,知识分享是内容。在分享过程中,产生了同伴的友谊。笔者在课堂上多次看到,有的同学为了给抢不上发言机会的同伴争得展示的机会,把自己分享的机会让给同伴,看到自己的同伴敢于声情并茂地进行展示,同学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既为同学喝彩,更为给同学创造机会的精神所感动,在这样的课堂里,生生之间互相帮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在分享过程中形成。

三、生本课堂以学生生命激扬为本

“师本教育”体系下,学生总是在老师的控制下学习,按老师的指令亦步亦趋,最后得出老师想要的答案,配合老师圆满完成板书设计。一节课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听老师讲解,能认真跟随老师讲课思路的学生是仅占三分之一的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或悄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在桌子上睡着了,这样的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师本课堂”上。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不懂事,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正是我们教育者自身吗?我们控制课堂从而控制学生,控制学生行动,控制学生思考,一个不主动思考的生命体,哪里会有生命激情。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能够带来课堂神奇的变化。九年生本之路,我们对比师本课堂和生本课堂下的学生,深深感受到学生被“释放”后的生命激扬。独学环节,学生认真思考,与文本对话,写感悟、写算理。组学过程,学生小组交流,与同伴对话,说感悟,说体会。群学过程,每个小组都积极展示,展思路、展过程,示风采、示精神,组组之间质疑争辩,生生之间探讨交流,我们看不到边缘化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我们欣喜地看到生本课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在一节学习《小数的加减》的课堂上,在课堂结尾回顾知识时,忙农镇蒙古族小学王一宁同学自编一首小诗:

计算方法记心里,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左往右开始算,好好计算心别乱;

数位不够要写零,别人讲课要倾听;

问题必须有分量,这节课就放光芒。

尽管孩子的诗篇还很稚嫩,但在孩子將激情释放在自己的面前时,我们都不能再苛求什么了,把时空让给学生,换来了学生的神采飞扬,这就够了。

猜你喜欢
瓜苗生本课堂小数
生命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白瓜苗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