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浙江不分文理科,学生报考选择变多

2017-08-10 19:07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素质考试改革

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招生制度一直不断调整,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地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高考。两地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新高考”被认为是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有哪些突破?哪些经验可以推广和复制?

焦点 1:一考定终身会被打破?

简单概括上海市、浙江省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有两个简称醒目而形象——“两依据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

对于高校来说,录取学生的成绩标准,从以往的单纯看一次高考成绩,变成了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依据三门自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即“3+3”),还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依据一参考”。对此,有高校招生负责人介绍,传统的高考如桌餐,现在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为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焦点2:学生选择性是否增加?

上海、浙江两地“3+3”新高考方案取消了文理分科,打破传统文科考“史地政”、理科考“物化生”的模式,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师杨春林说,从教近20年,他发现有的学生掌握知识能力优秀,但对未来职业、人生却没有起码的思考和规划。新的录取方式,倒逼考生和家长提早关注这些问题。为此,学校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真正满足学生的选择权,还必须在教学上进行相应改革。从上海、浙江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选课制、走班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已成为新常态。上海市格致中学今年有8个班级的300多名同学参加高考,高一学期一结束,除了语数外在原来的行政班级上课外,学生们就开始了走班制。学校根据不同科目组合设立了10余个走班班级,并根据学生需求定时调整,开辟特定的走班教室,门口贴有课表。经过不断摸索,沪浙探索出教师“跨级”“跨校”走班,以及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的分层教学模式。

焦点3:录取模式有何新变化?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选择权和扩大高校招生录取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说,如果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对多个专业有兴趣,就会期待高校能提供整体教育资源,那么,他可以按照“甲校+A专业”“甲校+B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该校的几率;如果一个学生已经想好了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更倾向于专业主导志愿,他就可以按照“甲校+A专业”“乙校+A专业”的方式填报,增加考入某专业的几率。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说,在新方案中,志愿填报时专业优先,同一专业生源的竞争将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现在各高校专业的雷同度很高,比如,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今后,一些学校的专业如果没有突出优势,将逐步被淘汰,这对促进高校的学科均衡发展是有利的。

焦点4:招生取向有哪些变化?

在很多高校教师看来,“新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高校招生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施行“新高考”后,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客观科学,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一项高考改革的新亮点,旨在通过客观写实的方式,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高校在录取环节上的重要参考。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將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是“彻底打破唯分数论的颠覆性做法”。

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办主任周鸿认为,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志向、抱负、兴趣、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说,这种招生取向已经撬动了中学育人模式的重构。高考改革释放出的多元化招生信号,已经倒逼中学关注学生的基本素养,如社团表现、学术创新和体育竞技等。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认为,教育改革必须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高考综合改革中提出的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都是针对学生培养中日益加剧的偏科倾向和社会实践弱化等现象提出的,以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的变革,使得高中学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变化。

(来源: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扬州晚报》)

猜你喜欢
素质考试改革
改革之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