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颖
游戏体育:健身育心两相宜
文|李 颖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罗姆曾持续几十年跟踪调查,研究了近千人的成长过程,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游戏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诱发影响,甚至对他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辅助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强身健体的目标,还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游戏要有创新性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注意力难以持久。我用了四周的时间对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做了教学对比。教学目标是:用2-3个课时,让学生掌握跑的要领。我在其中一个班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用游戏辅助教学。传统教学的班,对于“前后摆臂”“前脚掌着地”“高抬腿”等专业术语,孩子们很快感到厌烦,兴趣不强。而在另一个班,我自编自创的“坐着火车去拉萨”游戏辅助教学,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教“前后摆臂”时,我让学生模仿火车行进时的车轮运动状态——走得快自然要摆臂快,走得慢自然要摆臂慢;教“前脚掌着地”时,我就用火车过独木桥来表示,独木桥窄所以过桥的时候要踮起脚尖,自然就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用脚掌着地了;教“高抬腿”,我用火车爬坡来比拟——人在爬坡时自然会抬高腿。关于跑的三个重、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
游戏要有趣味性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举一反三,变换游戏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游戏的活动形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调节游戏的运动量,甚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在游戏“钻山洞”中,通过改变山洞的大不、高低以及跑的路线来提升练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穿过小树林”中,把树林设成直线式、曲形和圆形,增加不同的体验。另外,还可启发学生动脑筋,鼓励学生自己根据游戏规则进行适当的改编,从而培养其创新的能力。如在进行游戏“单脚跳接力”时,让学生离地20厘米手拉手,依次跳过去;也可以在场地上每隔50厘米,画一个半径为20厘米的圆圈,进行跳圈接力等。
游戏要有互补性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一般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这就造成练习密度偏低。因此,在搭配游戏活动时,应选那些时间短、密度大、情绪高的游戏。如“分腿腾越”搭配“猎人打野鸡”的游戏。反之,前一个体育活动不需要较多的时间,则搭配一个时间长、规则多、难度大的游戏,如“立定跳远”搭配“二垒球”游戏。这样就会使两个活动在时间上互补,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游戏中的乐趣可以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作为教师应全面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丰富多样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既是儿童当前身心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儿童未来发展的内驱力,是当前教学要着力塑造的个性心理素质之一。这也完全契合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现代体育思想。
体育游戏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和生理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游戏感受到快乐,得到成功和喜悦,并从中受到教育。创编游戏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符合教学实际和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授课教师本身也能在游戏中得到自我提升。我享受每一个自己创编的体育游戏,也会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一起感受快乐,共同发现和创设新游戏,实现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