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与一流大学建设

2017-08-09 12:50吴宏亮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

吴宏亮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社会繁荣的源泉。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队列,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尽快创建区域内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这对于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水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大学;双一流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在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中,明确提到“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既是对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把握,也反映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更是对郑州大学和河南高等教育界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一、决胜全面小康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一流大学形成的关系来看: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基础和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大学是引擎,大学的发展和水平提升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弗莱克斯纳所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时代的智者,能够预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潮流的先行者,使社会潮流之声最终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世界一流大学正是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才赢得了自身持续发展和地位的逐渐提高。”美国在这方面就是极好的例子。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对新型人才和科学技术的强大需求,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许多大学捕捉到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纷纷进行主动性调整,增强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逐步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哈佛大学是最杰出的代表。古老的哈佛大学在发展的早中期,承接了英国古典大学传统,一向注重博雅教育,强调人格的陶冶,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的培养。19世纪中期,面对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化学家查尔斯·艾略特就任哈佛大学校长后,在哈佛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善课程制度,在保持原来传统课程中的精华的同时,增加了大量为新兴各行各业服务的课程:高度重视个人能力志趣的差异,努力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条件。这些改革使哈佛大学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外部主动应变能力,使哈佛大学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能够继续发挥学界领袖的影响力。与此同时,社会急剧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对高水平人才和新思想、新科学知识的巨大需求,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大学,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86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斯坦福大学(1885年)等,这些新兴大学一开始就适应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站在极高的起点上,不仅迎合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总体上说,美国的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社会变革推动大学升级发展,老牌大学转型与新大学创建同时进行,互促共进,共同发展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以此强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況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发展,古老的中原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省、文化资源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5位,2016年有望达到4万亿元。特别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等国家级平台的设立,使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撑。

二、聚焦核心要素,增强综合实力

一流大学应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拥有一流生源,培育一流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最古老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评价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一流大学来讲,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权利是与学校行政管理权利、教授学术权利相互平衡的重要权利。在生源选择上,一流大学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优秀毕业生的申请,并从中挑选最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人才培育和教学方式上,一流大学的共性是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导师制(班主任制度)等,可以说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重视学生、聚焦教学、深耕课堂、因材施教是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在人才培养效果上,一流大学都因为培养出大批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杰出校友而享有盛誉。如哈佛大学共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0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就郑州大学情况来看,2016年招生理工科高于一本线60分以上,文科高于一本线30分以上,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同时有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700多人,可以说已经拥有了国内较好的生源。就教学情况分析,郑州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2万人,研究生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80多万名毕业生,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

第二,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大学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学科建设,汇聚师资队伍,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活动,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事实上,学科水平就是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是学校地位、水平的集中体现,没有高水平的学科,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综观世界一流大学,都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如牛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文学、数学、化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哈佛大学的商业管理、政治学、化学、哲学等,都堪称世界一流。这些学科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各具特色。

近年,郑州大学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有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201 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在2015年河南省首批确定的35个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中,郑州大学申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四个优势学科和“中原历史文化”“肿瘤防治”“资源加工与高效利用”“工程安全与防灾”“意识形态学与社会治理”五个特色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贯彻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服务河南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学科高峰,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极高的社会声望。一流大学都是具有极高社会声望的大学。大学的社会声望来源于大学的社会贡献,取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郑州大学作为区域性领军高校,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一批成果在河南省就地转化,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三、河南省一流大学建设的路径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这是摆在河南省面前的一道难题,迫切需要我们破解。

第一,主动争取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即便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但其教育投资总额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仅靠河南省本身的实力,难以改变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面貌,我们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河南省地处我国的中部地区,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五经济大省,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仅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所拥有的人口规模、它的经济社会影响而言,我们国家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也不能忽视河南省的教育发展,都应该在河南建设一所甚至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部属大学、博士生招生名额、财政拨款等方面,河南省政府应该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支持,力争使河南省的大学尤其是少数拔尖的大学得到更多中央财政的支持。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央财政在宏观调控和对河南省高等教育转移支付方面,将有更大的作为。

第二,实施非均衡式的重点建设策略。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一般财力较弱,如果将高等教育资金分散投向各个高校,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式难以形成合力和竞争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比如,2014年,河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29所,同期,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12650584万元,如果有1/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共有3162646万元,这些经费对于129所高等学校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其次是集中优势资源,投向基础设施好、师资力量强、科研项目和成果多、影响力大的区域内高校,尽快将这些高校创建为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学,同时也可以提升区域影响力并吸引一流人才汇聚,又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的特征,改革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顶住压力,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支持几所具备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大学。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在河南省唯一重点支持的高校,也是河南省第一所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作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郑州大学应得到重点支持。

第三,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高层次人才。大学教师尤其是大学教授,是大学灵魂的栖息地,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大学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除表现在他们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研究成果、教学水平等现行的素质因子外,更与他们的精神理念、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敬业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程度、对社会的关心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以及对学术研究的痴情程度等这样一些运行因子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大学教师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后者。因此,为了夯实河南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尤其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2014年,河南省高校正高级人才共8020人,在全国排在第9位,但高层次人才,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相对稀缺。在河南工作的院士共19人,这样的数量,即使放在中部地区,也不显眼。由于拥有“985”“211”院校较多,陕西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63人,要比河南多出两倍多。山东省院士总数达到40人,安徽省拥有的院士数量达到29人。因此,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管理、高创意人才以及学科领军人才,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拥有一批国际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重点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扩大人才增量,同时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选送优秀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可以给现有教师提供一个参照,让他们看到不足和差距,以促进现有人才的成长,利于促进学术上的良性竞争、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根据现有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要求,河南省师资队伍还有相当大的缺额,这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了编制空间。要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资源分配政策,使有限资源向高产出人才集中。最终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省内优秀人才在河南能安心工作,二是吸引省外优秀人才到河南来,构筑人才高地,使河南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

第四,实施高等教育创新驱动战略。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是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大学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排名以及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就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对国内大学的综合排名,就是依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指标。国际上主要的大学排名机构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学术声誉占着极其重要的分量。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学术声誉在本科评价中学术声誉的权重是25%、在研究生评价中占40%、在博士生评价中占100%;《亚洲周刊》进行大学排名时,学术声誉占30%的权重。而反映学术声誉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上层次的基础,博士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都离不开大量的科研成果作支撑。河南省高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数量、获得的国家级奖励还比较少。2015年,河南省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28项,但主持的项目只有9项,高校主持的只有2项。2016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河南省提出,到2020年河南力争进入中部创新发展先进行列,到2030年进入全国创新发展先进行列。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这是一个重要机遇期。河南省要全方位加大对高等教育创新投入,加大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完善扶持大众创业的优惠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快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创业示范基地。高校要利用人才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紧紧围绕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整合创新人才、平台、资源,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支撑引领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