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早期妇女观

2017-08-09 22:31屈奕君
现代交际 2017年15期
关键词:女权马克思主义

屈奕君

摘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探索是在世界女权运动的大趋势下发生、发展的,而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旧式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压迫。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领导人通过自己的宣传与努力使得广大妇女思想稍有觉悟,虽然这种觉悟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其始终未能完全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枷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妇女观 女权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69-01

一、早期妇女观情况概述

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绿荫之下蓬勃发展的,较西方足足晚了100多年。最早的“女权主义”是由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提出。而恩格斯则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的发展要经历四个社会形态,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交替的形态规律为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做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批判与“病理解剖”,作了具体实证的阐明。共产主义最终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女性的全面解放内含于共产主义的每个人的解放和发展。

早期的中国妇女解放思潮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是制约妇女处于社会底层的思想毒瘤,这颗毒瘤在中国根深蒂固了几千年,成为捆绑妇女的枷锁,这种思想便是孔门礼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封建贞烈观曾让许多妇女绝食殉夫。“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让中国呈现出愚昧无知就是高尚的畸形文化观。“三从四德”的礼制化教条和夫权社会的三妻四妾不对等地位,女性不论幸福与否要忠贞一个丈夫,而男子则可以是多妻多妾,这严重违反了正常的伦理秩序。而妇女只是为社会繁殖后代的工具,妇女的人格与独立性被整个封建社会所磨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抗议道:“难道女子就不是人吗?应该受男子压迫吗?”[1]可见,妇女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妇女自身寻求幸福所求,更是男性的诉求。社会若要进步,占人口比例几近一半的女性问题必须着手解决。

二、早期无产阶级妇女观探索

李大钊作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者,其妇女观从唯物史观出发,指出欲使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人民真正解放,妇女问题亟待解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那样,经济基础是一切之根本,妇女之所以受压迫,之所以没有地位究其根本是经济的不独立。广大中国劳动妇女的经济地位是其获得各种地位的根本,当根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他问题也便迎刃而解。李大钊还指出,妇女要根本得到解放就要彻底改变经济制度,使生产资料私有、官有变為全民所有,使妇女共担责任、自食其力并且要在法律上保障妇女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仅是在两性关系上,更是在道德关系上、经济上、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平等。陈独秀深感到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不止是在妇女方面有所体现,在这种先进知识分子的身上更有切肤之痛。在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中,虽想脱离这种宗法礼教的不适,但却努力承担自身为夫的责任,所以他提倡女性更要重视精神解放,把爱情作为婚姻的前提。他人民妇女婚姻的前提不应当只是单纯的物质享受,而更应该是灵魂和精神的相通。他指出如果将物质作为婚姻的前提那么,在婚姻生活中女性已经处于从属地位了。他说:“广大妇女就应该起来奋斗,砸烂三钢,摆脱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2]

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作出杰出贡献,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认为,妇女应当有受教育权,广大妇女应同男性一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妇女受教育是女性独立的又一重要因素,思想独立便是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用知识去唤醒劳动女性。培养一批知识女性,并让他们走到劳动妇女中感染更多妇女投身革命,唤醒他们独立的主体意识,冲破男子以及贵族对受教育的垄断,妇女有觉悟才能恩泽中华千秋万代。

三、早期妇女观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妇女运动作为全面解放的一部分,在转型的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妇女观的觉醒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投身到革命实践中为中国革命斗争增添了力量,也是中国人民政权民主的不可小视的一部分。妇女的觉悟为妇女取得受教育权,经济独立权、职业权踏出了重要一步,虽然这一步如履薄冰,但是在男女平等的事业上却是旗帜性的一步。中国无产阶级的妇女观探索配合了世界女权运动,妇女在革命过程中享有了更多权利,妇女也愿意用这种权利去承担更多的责任。

但是,在早期的妇女运动中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由于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处于底层的中国劳动妇女并不知道什么是权利,而平民女校的建立也不是普遍性的,这种实践的局限性影响了妇女运动的进程。早期的妇女探索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思想精神领域宣传层面,不注重实践,即使广大妇女拥有了所谓的“权利”,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真正的革命斗争中,许多知识分子也没有真正摆脱旧式婚姻的束缚而显示出软弱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陈独秀文章选编[M].三联书店,1984.

[2]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女权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女权”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从上官婉儿看唐朝女性地位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当女性觉醒遇上“田园女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读《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一书
以书为音,为女权发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