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蒋翠莲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兴媒体亦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因此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在信息高速发展、高度充裕的当今时代,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转型之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纸媒来说究竟是毁灭性的灾难还是重生的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寻找一条纸媒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纸质媒体;媒體融合
印刷报业自19世纪在欧洲问世以来,300多年间一直是各种社会集团和政治力量宣扬自己主张的重要舆论工具,更是广大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20世纪末,互联网横空出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短时间内,信息爆炸时代的悄然来临使新闻传媒业进入了一个几乎瞬息万变、不进则退的大变革浪潮中。
曾几何时,当受众还在想象计算机互联网究竟能够带来了什么样的传播景象时,快速升级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机已经在普及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能量。面对媒体环境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综合性的体验和需求。传统纸质媒体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成功转型、重塑生命力已是“瓜分豆剖燃眉急”的问题。
人类的信息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传播媒介变迁史。从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再到如今以网络、手机等为介质的新媒体传播,这个过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状态,而且传播效率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革新,建筑于电子和网络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在当下已经十分成熟,并且伴随着其“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新媒体或许已不再新,而是成为能够深刻影响受众生产生活的,独立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外,并能够与之并行的“第五媒体”。这种基于技术突破而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延伸的“第五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传播信息海量、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行为自主、传播内容丰富等显著优势。有人用“热武器”与“冷武器”形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不无道理。
挑战与机遇永远是双刃剑的两面,它们相互倚靠、相互转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媒体洗牌,对于传统纸媒而言,也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正在发生的事实表明,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无法适应或是反应迟钝的纸媒悄然间陨落,而另一些能够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快速反应、不断自我变革的媒体,却实现了传统与新锐、保守与先锋的融合共生,转型为“全垒打”式的媒体巨人。
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战略,南方报业的“1+X”联动机制等,通过破除纸媒与互联网的壁垒,实行策划-采集-生成-传播-全覆盖一整套的协作运行,既淘汰了通过内容收费等手段提高网络转载门槛,妄图与互联网分庭抗礼的徒劳手段,又摆脱了靠报纸“输血”维持“报纸电子版”的艰难处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了报网融合、全产品线、融媒体发展的转型之路完全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对于许多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纸媒而言,应该以更敏锐的眼光和更关注的态度来看待新媒体传播方式,把它当作求生的蓝海,而不应视其为来袭之虎狼。新媒体引领着媒体转型的方式,为纸媒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面对汹涌的数字浪潮,传统纸质媒体要清醒地认识到:加速媒体融合、重构传播内容已迫在眉睫。
而媒体融合与传播内容的重构是基于纸媒与新媒体各自优劣势的互补关系的,这就需要对二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
在技术层面上,现在几乎所有的纸媒都实现了在内部局域网基础上的无纸化办公,这本身就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的。而从新闻业务方面讲,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依然依赖于记者通过传统方式获取新闻源、采写新闻稿,虽然其在实效性上大大超越纸媒,但这种发布速度上的优势也带来了内容的驳杂和真实性、权威性的缺乏,而这一点却恰恰是纸媒的优势所在。
因此,媒体融合就意味着传统媒体既要继续加强内容生产,也要拓宽传播渠道。通过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把纸上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变为线上动态的、吸引人的新闻产品;把一天出一次报纸变为全天滚动性、进行时的播报传;把分头采访、各自成稿变为同一个新闻事件多种形态的表达,由此便可以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格局。
纸媒虽经历了包括以文为主、图文并茂和读图时代在内的诸多变革,但至今尚未突破图文信息的苑囿。而新媒体则集视、听、读于一体,具备综合性信息传播的特点,可以说,在当下及未来,能否提供全信息化的新闻,将成为衡量一家新型纸质媒体的关键。可见,纸媒在传播方式上的“新媒体化”是纸媒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具有表面性、重量不重质的特点,为了追求快捷性和实效性,它很难在短时间内对一个新闻事件作出较为深刻的报道和阐释。传统纸媒则因其出版发行的周期相对较长以及相对专业性的采编过程,在新闻报道的深度方面有着制胜新媒体的优势。既然在速度上无法与新媒体抗衡,那何不避其锋芒、扬长避短,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在深度上做文章呢?因此,加强深度报道和内容塑造,引入综合性、调研式、专题化方法进行内容大生产就能够成为纸媒的核心竞争优势和重构传播内容的一条出路。
媒体融合讲求的是纸媒在传播方式上的革新,是外在的,是“形”的;重构传播内容讲求的则是新闻产品的生产,是内在的,是“质”,二者的协调并进,才能将传统媒体的观察、调研、解释、分析、建议能力做到极致,也才能使传统纸媒真正走上转型升级的新轨道。可喜的是,诸如人民日报、南方报业集团等传统党报党刊目前所取得的成功,为许多正在转型路上摸爬滚打的党报党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报党刊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赋予了它们极高的政治地位,但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力并非完全对等。党报党刊想要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舆论的使命,就必须不断尝试适应时代要求的变革:从创办子报子刊到建立报业集团,从单纯办报到既办报又建网,从跨媒体经营到全媒体传播,一些党报正在走出一条报业转型、柳暗花明之路。
可以想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包括党报在内的纸媒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主动地融入网络,依靠科学运行的机制让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引导采编部门进行全媒体采编实践,并建立包括文字數据库、图片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库等信息在内的新媒体公共资源库,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纸质媒体在转型发展上实现又一次飞跃。总之,要把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压力变为传统纸质媒体发展的动力,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以媒体融合、内容重构为转型切入点,努力打造传统纸质媒体的特色,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纸媒的宣传号召力和生命力。
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变化风起云涌的浪潮中,新闻的传播越来越体现出人类感官和思想综合延伸的特点,受众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期待和内容期待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纸媒最好的出路无疑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和互融互通。而这种整合与互通的实质,是以网络为依托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而弥补报纸单向传播的不足,开发受众资源、扩大传播空间、拓展受众群体。对传统纸质媒体而言,融合是趋势也是责任;是熔炉也更是涅槃。新媒体的到来更像是一根无形的杠杆,撬动了纸媒沉重的身躯,让它顺势转型,寻求融合再生。总之,顺时而变、应时而为,传统纸媒必将能够在新媒体的冲击中反亏为盈,在风云不断的媒体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蒋晓丽、石磊,《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8年。
[3][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3.年。
[5]蒋晓丽主编,《网络新闻编辑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蒋青,《新媒体征战》[M],中信出版社,2002年。
[7]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司成秀,《对党报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J],《攀登》,2008年第2期。
[9][美]迈克尔·舒德森著,陈昌凤、常江译,《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刘玲,《略论热点报道中新闻媒体的合力作用》[J],《攀登》,2008年第2期。
[12]许海燕,《略论新闻的深度报道》[J],《攀登》,2008年第4期。
[13]郭平、祁涛、陈建平,《新媒体与新闻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综述》[J],《新闻界》,2007年10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