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彦虹
笛卡尔(Rene Desartes,1596-1650),法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著名判断,不仅是自身形而上学体系的开端,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奠定了基础,因此对笛卡尔此判断的梳理非常重要。
笛卡尔所处的时代,怀疑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欧哲学界得到广泛的流行。面临着以前的各种学说、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拥有怀疑主义的哲学界必然要问,什么才是真正普遍必然的知识,人如何可以获得?这些问题同样萦绕着笛卡尔,笛卡尔首先用普遍怀疑的方式清除任何可以怀疑的东西,获得清楚明白的知识。笛卡尔认为唯有清楚明白的知识才可以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为获得这样的基础,笛卡尔带领我们经历了一次极有意义的思辨实验即“我思故我在”。
一、“我思故我在”内容概述
我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怀疑的对象之后,找到一个清楚明白的基点即“怀疑”本身,怀疑属于思的范畴,因此唯有“思”清楚明白的存在。思成为的唯一真实存在,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实体。命题拓展:考察“思”中的固有的完满观念,重新演绎出上帝存在,上帝所具有的特征保证了被怀疑掉的外部世界重新确定在人的视域里,形成历史上第一个二元论。
二、“我思故我在”各环节的展开
1.普遍怀疑的冒险
普遍怀疑的危险性在于,如果笛卡尔普遍怀疑的结果是无,世界将什么都不是,那么生活、知识将会成无根的浮萍,人将无处安身。笛卡尔普遍怀疑存在以下几点。
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和否定,感觉的怀疑实质指的是感性的习惯。感性的习惯包括成见和传统权威。例如平常我们对身体的感觉,梦境和一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
其次,对我们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的怀疑,例如数学、物理,有可能是神或者是恶魔精心设计的骗局,让我们每次都出错,所以才感觉他们是对的。由此把神和以前未经怀疑的知识也否定掉了。
2.怀疑的着陆——思
笛卡尔怀疑了感性的所有存在,总有一个东西在背后支撑着怀疑,这背后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个清除明白的不可怀疑的东西,也就是怀疑的着陆点。
(一)怀疑属于“思”之内容
在对由感觉产生的世界怀疑之后,有样东西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可以怀疑外在世界、神和理论,甚至可以怀疑我在怀疑。层层隔离后,无论怀疑的内容是什么,但“怀疑”本身不可怀疑。
(二)“思”通过理智直观得到
笛卡尔依靠理性对形形色色的感性活动怀疑,但所谓笛卡尔的“思”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推理获得,恰恰是一种直觉和想象,因为一旦是推理就不得不找到其前提,那样就会陷入无限。这种直觉和想象作用在于对感性的怀疑,因此属于理智的一种,被称为理智的直观。
3.从“思”到“在”
(一)“在”是“思”的必要
第一,“我在”不是否定而是肯定我在怀疑这一事实。
通过怀疑后的我思,是一个空的概念,还未形成任何的判断。因此急需第一判断,才能通过有知判断无知。第一个判断也就是最清楚明白的判断,“‘我想,所以我是整个命题之所以使我确信自己说的是真理,无非是由于我十分清楚地见到,必须是,才能想”从这最初的判断,我们可以知道隐藏在其中的意义。其一,“是”通常被翻译为“在”,“我是”可以翻译成“我在”。“我在”是怀疑之后的一个肯定性表述,表达了怀疑之后还有一个不可怀疑者。其二,这个不可怀疑者就是“我思”,唯有“我思”存在,因此,“我思”即“我在”。反过来可以这样说:“我在”等于“我思”,“在”的所有内涵就等于“思”。
第二,“思”与“在”统一于直觉信念
这里笛卡尔很巧妙地把“我思”“我在”中的“我”因为是同一个字“我”,忽略了他的意义。我们还有这样的疑问,难道除了“我思”,就没有“他思”吗?我思是不是就代表了人类思想的普遍性?针对这一问题,笛卡尔避而不谈。
(二)“我思“升华为实体
只剩下“我思”和“我在”,于是有了第一个判断,第一个判断为“我是谁,一个思想者。什么是思想者?这就是怀疑、设想、领会、肯定、意愿、想象、感受者”。此时“思”就变成了一个实体。
三、“我思故我在”时代主题意义
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开创者,表现在众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在“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之中。
1.自由精神之理性主义
古希腊也有理性精神,例如赫拉克利特的“Logos”、巴门尼德的“存在”及柏拉图的“理念”,但他们理性不是建立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笛卡尔与古希腊哲学家不同,他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思想具有摆脱任何束缚和藩篱下的独立自由性,他的理性代表着独立之精神,笛卡尔开辟了一条思想解放的道路。
2.主体性认识论
古希腊及中世纪哲学都以本体论为核心内容,笛卡尔使近代哲学研究转向了认识论研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产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即“我思”,如果仅止与此,我思就是一个没有内容的空的范畴,随后笛卡尔又推出上帝,并保证外在世界存在,然而外在世界通过保证出现,并非来自于“我思”,这个意味着另一个实体的出现。
【參考文献】
[1]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83。
[2]周晓亮.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85,87。
[3]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200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