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科书插图谈史料实证

2017-08-09 16:01童金辉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列宁教科书史料

童金辉

(宁波市北仑中学,浙江宁波315800)

从教科书插图谈史料实证

童金辉

(宁波市北仑中学,浙江宁波315800)

教材,插图,科学性,列宁演讲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体现了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史料实证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通过现存的史料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能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中学历史教科书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和资料,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资料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当前唯教科书进行教、学的现象虽有所改变,但教科书毕竟是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的依据,是学生间接提高认识、了解历史的可靠工具,因此其在所有的学习资料中还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应细致再细致,真正体现工具书的权威性特点。笔者以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列宁演讲”的插图问题对此做一例证,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与指正。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个发言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根据文字叙述这幅插图应该与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有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②《历史》(必修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1页。(以下简称“必修二”)第131页中间配了一插图及文字说明(见图2),正文内容叙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带来的意义。根据插图及下面的文字说明,这幅插图说明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苏俄组建红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图1

图2

一、教科书引发的疑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4),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91页。(以下简称“人物评说”)第91页右下配了一插图及文字说明(见图1),教材正文言:(1917年)“4月,列宁回到国内。在党的会议上,他作了一次发言,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

仔细辨别上面两幅插图,除了插图左下的一些人物动作、列宁的动作以及截图的位置有些区别外,其他场景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断定这是同一件事件的场景照片。两幅插图的细微不同之处说明拍摄者当时可能不止拍了一张照片,前后可能存在多张照片,两幅插图只是选用了其中的不同照片。但是两幅插图相应的文字表述却说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时期的插图。单从两幅插图的相互矛盾中首先就可以得出,其中的一幅插图肯定是“假证据”。那么哪幅图是“假证据”呢?

二、列宁,你到底在哪里?

笔者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发现,《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曾刊登过“人物评说”中插图的全照①许林:《读图时代的新闻摄影论说》,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第296页。(见图3)。在一篇名为《新闻摄影直面21世纪》的文章中,这幅插图下面配了这样的文字:“1920年,列宁在莫斯科向部队发表演说。”这张插图左下角的一个人的头是向左转的,再通过其他场景比对,该图与“人物评说”中截图基本一致。而在一篇《历史上著名的造假图片》②《历史上著名的造假图片》,东南网2009年10月9日。http://www.fjsen.com/q/2009-10/09/content_1149155_2.html的文章中,笔者找到了另一幅插图全照(见图4),该图左下角的这个人头是向右转的,再通过列宁演讲姿势、其他人物动作等对比,该图与“必修二”的截图相一致,而且在这幅插图下作者对列宁演讲时间作了说明——“1920年,列宁演说”。综合上述资料,笔者认为两本教科书选用图片所反映的应该是同一事件。

图3

图4

但两张全景照片中最大的区别是图4照片的台阶上少了两个人,是什么原因呢?在《历史上著名的造假图片》这篇文章后面也刊登了图3这张图片,并配以这样的文字:“这才是原图,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被清除了。”也就是说站在台阶上两人后来被修剪掉了。另外,2014年10月29日《文汇报》上一段文字间接说明了这幅插图的时间及修剪的事实:“例如1920年5月5日列宁在斯维尔德洛夫广场对开赴波兰前线的红军战士讲话的照片,本来有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两人在场的,但是到了三十年代,照片中这两人被抹去。”③《揭秘:苏联哪位领导人是世界上获奖章最多的人?(2)》,《文汇报》2014年10月29日。两本教科书在选用这幅插图时,都只用这张照片的左半部分而不是全景的原因大概也是如此。经过互证,初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教材的两幅插图应该是在1920年列宁对开赴波兰的士兵进行的演讲。但《文汇报》上记载时间是“1920年5月5日”,而“必修二”中的时间是“1920年的5月15日”,又是哪个时间出现问题了呢?

笔者查阅了《列宁全集》(文字版)第39卷年表,其中在1920年5月5日这一天记载了列宁如下的活动:“在斯维尔德洛夫广场对开往波兰战线的红军战士讲话;讲话后检阅莫斯科卫戍部队。”而在5月15日及5月15日至16日中只记载这样的内容:“5月15日,出席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关于改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和确定与巴什基尔的相互关系问题时,与列·波·加米涅夫就这一问题交换便条。会议讨论关于……等问题。指示各人民委员部作好接待英国工联和工党代表团的准备。5月15日~16日,在离尼古拉(现名十月)铁路列舍特尼科沃车站5公里处的扎维多夫斯基森林打猎。”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直党建网联合主办:《列宁全集》(文字版)第39卷年表。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180146/180269/10903127.html显然列宁的这个讲话时间应该是1920年5月5日,同时上面《文汇报》记载的这个时间也可以互证。另外列宁这次演讲的全稿也列入《列宁全集》第39卷,有一篇列宁《对开往波兰前线的红军战士的讲话》①《列宁全集:著作》第39卷,1920.5~1920.1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2页,演讲稿原载于1920年5月6日《真理报》第96号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96号,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41卷,第110~111页。的报道,时间就是1920年5月5日。

综合以上资料,笔者认为这幅插图被描述为:“1920年5月5日列宁在莫斯拉斯维尔德洛夫广场对准备开赴波兰前线的红军发表演讲”是最为可信的。“人物评说”的文字说明存在着明显的错误,而“必修二”配图与教材在内容上是相符合的,但是时间说明上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出现了错误。

那么“人物评说”中“1917年4月”列宁有没有对群众演说呢?《列宁全集》(文字版)第29卷在1917年4月3日(16日)这一天有两篇报道,标题分别是《在芬兰东站广场上向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表演说》和《四月提纲初稿》,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直党建网联合主办:《列宁全集》(文字版)第29卷(1917年3~4月)。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lenin-cworks/29/index.htm而《列宁全集》(文字版)第29卷年表,也记载了“4月3日(16日)列宁在芬兰车站广场向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表的演说(报道)在《真理报》第24号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消息报》第32号上发表。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直党建网联合主办:《列宁全集》(文字版)第29卷年表。http://marxists.anu.edu.au/chinese/lenin-cworks/29/086.htm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物评说”中的文字说明:在1917年4月列宁对群众曾发表过演说。至于有没有相关的照片为证则还需要更多的质疑与考证。

三、对史料实证的思考

作为认识历史的桥梁,史料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探究都要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

教科书在编写时首先要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的史实,对入选教科书的每一份史料,包括实物图片、地图、人物、文献等,都进行有的放矢的筛选,使所选的史料经得起专家、教师和学生的推敲与质疑,发挥教科书的严谨性与权威性优势,把好“史料实证”第一关。

我们中学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判断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规范地选择运用相关史料论证问题;要从多种渠道和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要对各类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整理和辨析,从而使所选的史料经过甄别和质证,并能运用这些史料支撑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通过史料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总之“史料实证”既要成为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要成为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G63

B

0457-6241(2017)13-0070-03

童金辉,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北仑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2017-05-28

猜你喜欢
列宁教科书史料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