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龄考生:104岁还赶考
清道光六年,一个104岁的举人颤颤巍巍地来到顺天贡院,准备参加礼部会试,他就是广东举人陆去从,虽然最后没能考上,但皇帝还是特赐予国子监司业官衔,以鼓励其他读书人。那么,在古代,有哪些白发苍苍的考生呢?
宋代科举考试图
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宣布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也就是说取消了以前规定25岁以下未婚青年这一限制,允许考生终身应试。
古代科举也是允许考生终身报考,只要考生有毅力,他们就可以无限制地参加科举考试。那么,在古代,会有白发苍苍的老考生吗?
在古代,老人应考及第者是屡见不鲜的。如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这一榜进士26人中,陈光问69岁、曹松54岁、王羽希73岁、刘象70岁、柯崇64岁、郑希颜59岁,昭宗同情他们长期参加科举,到如此大年龄才中举,就免除他们参加吏部铨选,破例立即授予他们官职,当时人称之为“五老榜”。
虽然六七十对于我们现在人来说算不上什么高寿,但对当时平均年龄只有四五十岁而言,这个年龄就可以称之为高龄老人了。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在朝廷举行的殿试唱名仪式(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学位授予的仪式)上,当司仪大声宣布:“本科探花陈修”,这时从众多的读书人中走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艰难地跪倒在地上,用沙哑的声音,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声说:“谢主龙恩,万岁万岁万万岁!”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磕头,将自己的脑袋在地上磕得咚咚地响。
他的这一动作引起了宋高宗的好奇,便让他站起来。陈修谢过之后,宋高宗仔细打量了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估计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就问:“您老人家今年高寿啦?”陈修答道:“回禀万岁,今年七十有三了。”高宗心里想,这个老头真的很不错,这么老了还能来应试,应该子孙满堂了吧,他接着问:“那您老人家有几个儿子呢?”没有料到的是,陈修一听到这个问题,显得十分尴尬,他压低了自己的语调,好像不愿意让更多的人听见,他说:“回禀万岁,我还没有结婚。”这个回答着实让见多识广的高宗大吃了一惊,原来陈修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居然熬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结婚,这种毅力确实令人感动。
于是,高宗将一个姓施的宫女许配给陈修做妻子,还赏赐了一批嫁妆。陈修的这个故事成为社会上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时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这个73岁的老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宋真宗那首《劝学诗》中所说的“莫恨娶妻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如果说六七十岁的人中举、中进士还不算离奇的话,那么98岁的广东考生谢启祚应考就应该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据《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科》记载:谢启祚不知道是大器晚成,还是以前考试都没有发挥好,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已经89岁的他还是一个老童生。后来参加过乡试,可能是因为精力不济,还是落第了。
到98岁那年,这个老童生不愿接受皇帝的破格录取,坚持参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乡试,面对别人的劝阻,他说:“我老没老,只有我自己知道。你们这些人不懂,科举是确立一个人名分的大事,你们怎么知道我这一辈子就不能考中科举呢?我就是要通过金榜题名来让自己扬眉吐气。”不知是主考官有意满足他的愿望,还是他在考试时发挥得特别出色,这次他还真考上了举人。
也许是中举更加激发了他的自信心,他下决心要到京城参加会试。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的飞机、汽车、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一个98岁的老人要怎样才能从广东到达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京城呢?98岁的谢老先生估计也不能骑马,他恐怕只能坐轿子了。对于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来说,坐轿子长途跋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怎么样,谢启祚还是按期到达了京城,并且按期参加了会试。也可能是由于旅途过度劳累,也可能是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谢启祚还是落榜了。这样一个将近一百岁的人走几千里来参加考试,肯定会成为当时社会的一条爆炸性的新闻。
这件事情很快在京城的街头巷尾传开了,自然也传到了乾隆皇帝耳中。当时乾隆皇帝已经77岁了,也许觉得一个比自己大21岁的人居然还能从广东来京城应试,确实不简单,非常佩服他。为了表示龙恩浩荡,他特地恩赐了一个国子监司业官衔给谢老先生。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国子监是当时官府办的最高学府,是当时最好的重点大学,国子监司业可以说是这所大学的一个兼职教授,或者说是这个大学的校长助理。当然,谢助理是不要真正参与工作的,只是一个名分而已。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皇帝过八十大寿时,谢启祚又托福晋升为鸿胪卿。此后乾隆还赐诗给他,对他非常关照。当时有人说谢启祚“非特登科年齿之高,当为本朝第一。即家门鼎盛,子孙众多,恐亦罕与比俪也”。
在清代,谢启祚是不是最老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呢?肯定不是,谢老先生是98岁参加乡试,99岁参加会试的,还有跟他年龄相当的人坚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
我们现在说,人生七十都是古来稀,活一百岁就更难了,古人将八十、九十岁称为耄耋,将一百岁成为期颐,认为百岁人是十分少见的,《增广贤文》中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那么有没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参加科举考试呢?
在中国科举的千年发展史上,还真有几位百岁考生。清道光六年(1826年),一个104岁的举人颤颤巍巍地来到顺天贡院,准备参加礼部会试,他就是广东举人陆去从,虽然最后没能考上,但皇帝还是特赐予国子监司业官衔,以鼓励其他读书人。
尽管老龄考生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但在实际的科举生活中,老年及第者受到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青年得志者,其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年轻人那么大。宋代福建人徐遹博学多才,但科举之路相当坎坷,直到白发满头才考上进士。徐遹和新科进士们参加完琼林宴之后,来到娱乐场所尽情狂欢时,他发现只有自己头顶上的簪花没有被那些美女们摘下来,其余年轻点进士的都被美女们摘下来,作为新科进士送给自己的礼物收藏起来了。看到这种场面,徐遹感到十分失落。
在科举发展史上,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像陈修、谢启祚等人那么幸运,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能获得科举功名,大多数读书人则是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却一无所获,因为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一辈子都是童生,科举功名对他们来说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千年科举》李兵著/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