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秋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锦江分校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非智力因素。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内需。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积累之源——语文课内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方式,将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犹如兄弟姐妹在家里,大家能不积极思考,尽情交流,主动合作吗?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环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和《春天在哪里》的旋律,让学生在表演和欢唱学习。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天世界。借助表演,使学生更加沉浸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陶醉于芬芳醇美的春意之间。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此情此景,难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还没有兴趣?通过课堂的教学变化,学生能在干瘪的知识里去滋润心灵,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让孩子们积累自己的情感,沉淀自己的思想,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二、积累之径——课外阅读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理想状态。可以印发适合他们阅读的自编教材,在阅读课中阅读。也可以推荐读物,种类有:传统经典国学、诗歌、科幻小说、童话故事、国内外名著、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学生通过定向阅读,积累好词佳句,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仅仅读指定读物是远远不够的,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阅读量。我在阅读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
1.趣味听读式:倾听的世界果真美妙!下载故事、音频、纳米盒等,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更丰富、更多样化的“阅读”!用耳朵听故事录音,既培养了孩子专注倾听的能力,又养成了静心阅读的习惯,一举多得。而且,听故事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办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丰富了孩子们的阅读。
2.趣点联系式: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与有关书籍联系密切,采用趣点联系式,要求学生读类似知识的书籍,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如:学《海底世界》时,孩子们对海底生物充满了好奇,此时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就是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寻找、阅读、交换阅读、分享阅读有关海洋生物的书籍成了孩子们每天最快乐的事!看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联系式地要求学生阅读对他们来讲是一件乐事儿。
3.对比乐读式:把内容有类似之处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从比较中提升语文素养。其中最突出的是北师大版中的寓言、成语故事后面常附有古文原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试着去对比读古文与现代文是很有意思的。看着孩子们一边摇头晃脑地读古文,一边对照现代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真是又忙又乐!这样不仅读懂了古文,还在初涉古文中品味到了古诗韵味的些许乐趣,真是不亦乐乎!
4.入趣荐读式: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作品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就及时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可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的目的。一年级上期,我们一起读、背、表演儿童诗《总得有人去》《狗窝》《忘了点什么》……孩子们爱上了谢尔大叔这些幽默风趣的诗歌,每天都想学新的,于是推荐谢尔大叔的诗集《阁楼上的光》《向上跌了一跤》等。让孩子们在笑声中与诗为伴,乐此不疲。三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安徒生的童话王国里,于是顺水推舟,介绍安徒生,推荐阅读安徒生的童话。孩子们还自发组织了赛读、赛講安徒生童话,实在是乐在安徒生童话中了!
三、质的感悟——需要耐心
在《做从容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是慢的艺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练太极拳,要全神贯注、用心体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会有教育的登峰造极,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认真品读这些文字,“慢活”、“细活”,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教育需要耐心。
学生内在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在写作中会自然流露出来,不会遇到无话可说的情况。很多教师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教过很多写作方法:引用名言警句、用修辞手法、用不同的句式或者对话形式等,但学生在作文的时候还是那些流水账的话或者只有两句就举笔难下。出现这样的现象不是学生不会运用,而是他没有可以用的材料、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丰富自己的作文,或者可以说学生平时的语言材料积累的还不够,可说的尴尬境地。这就是所谓的感悟运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会用所学知识。教给学生的积累方法有很多:做摘录笔记,写读书笔记,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积累本等,要从低年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会积累了才能讲运用。首先要学会模仿,在小学阶段,模仿就是积累的语言材料在个体作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就是自我创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运用,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还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的写作就能事半功倍。总之,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积累和运用的有机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语文学习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语文教育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积累与感悟充实新生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