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月
摘 要:农村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的贫困残疾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对农村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扶贫帮助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难点。该文通过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讨在此形势下研究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途径,达到快速、长久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残疾人;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012-02
1 农村残疾人状况
根据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残疾人总数有337.5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残疾人口占80%的比例,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即15岁至59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人口数为107.43万人,占比为31.83%。从受教育的程度来看,15岁以上残疾人的文盲率为高达44.90%。从住房条件来看,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的开展,广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住房问题依然严重,许多贫困的残疾人家庭,尤其是一户多残的家庭,生活状况并不乐观;虽然政府对残疾人家庭建房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补助有限,对于没有丝毫存款的贫困残疾家庭来说,依然无法帮助他们拥有新的住房。从劳动就业能力方面来看,虽然政府为残疾人求职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农村残疾人文化水平低,根据《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的數据显示,2014年,广西有650949名农村残疾人就业,其中519874名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也就是说,接近80%的农村残疾人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以维持生活,但广西农村可利用的土地有限,农村人们的创收来源已经无法满足其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加上在建的多条铁路和公路线,广西农村的生活令人担忧。2014年,广西有接近40万的农村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这范围的增加固然是好事,是广西开展扶贫工作取得的的重要进步,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依然很低,无法满足农村残疾人对基本生活的需要,因此,农村对残疾人的扶贫工作依然有待进一步深化。
2 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1994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1998年的《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从2002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到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可以说我国的残疾人扶贫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深化。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这使数以千计的贫困残疾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更好的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虽然成就不少,但是在扶贫工作中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2.1 精准识别道路坎坷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自从开展了《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虽然扶贫方式在不断地创新,但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识别不到位的现象,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扶贫工作小组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到位,加上某些村干部为一己私利,缺乏对政策的宣传,导致村民对国家政策一无所知。加上在材料的收集中,村干部暗中作梗,以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相当严重,最后导致真正需要补助的没能得到补助,实际上不需要补助的家庭却得到了补助,使扶贫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2 残疾人保障水平低 当前,我国不管是最低生活保障、危房改造、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还是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或者各种救助、救济制度,其保障水平依然很低。残疾人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报销比例、报销门槛高等原因而放弃进行康复治疗等现象时有发生[1]。此外,既使对残疾人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补贴也有着严格的身份限定。如:要求身份为党员,或从事一定的职业等。据中残联2012年农村残疾人状况调查主要数据推算,在我国持证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中,有40%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参与了最低生活保障,36.7%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依靠亲属供养,还有20.8%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未得到任何形式的生活保障。
2.3 农村残疾人收入来源单一 农村残疾人由于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与正常人一样从事农业劳动,又限于教育水平较低,再加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使得农村残疾人外出劳务发生率极低。因此,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靠自身参与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或者来自于国家的补助,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助,其收入非常的单一。以务农为生的残疾人占绝大多数,农村残疾无业人员所占的比重,约占到了20%,而拥有就业岗位和个体就业的残疾人所占比例更低。
2.4 残疾人自我发展的意识不高 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条件较差,加上缺乏文化知识,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思想上比较安于现状,对自身的生活条件要求不高。虽然举国上下在做扶贫工作,农村的残疾人能够从中受益,部分地区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种扶贫产业,但是由于农村残疾人对其自身的处境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安于现状的人多,因此他们宁可好好安度余生也不愿跟着政府大搞产业,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持有怀疑的态度,不愿积极配合响应,因此这也是扶贫款发下去却不见效果的原因,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态依然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 农村残疾人精准脱贫新出路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予扶贫工作新的出路,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借助信息通信手段开展扶贫工作,在广西农村地区极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化农业,努力促进精准脱贫。
3.1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精准识别与管理 对残疾人的精准识别,不仅限于单一的标准,还应充分考虑多样化的因素。从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去考虑贫困残疾人的需要,对残疾人的家庭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村支书、村长、村民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正确做到客观公正又不损害残疾人的利益,使其得到应有的保障。在识别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准确记录,完整备案,切不可随意化。
3.2 提高对残疾人的保障水平 贫困残疾人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保护,但在我国的保障制度中,残疾人所享受的保障水平依然向当低。此外,应增加专门针对残疾人的保障项目,使其享受到更多的保障。对残疾人来说,医疗康复保障是其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残疾人由于其自身身体条件不健全,在医疗上也就比常人需要更多的优惠待遇,在医疗保障方面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保障,应加大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的保障力度,尽可能地减少残疾人家庭康复托养刚性支出,加大农村特殊教育提升和贫困残疾人家庭教育的救助力度,努力减少甚至消除贫困代际传递[2]。
3.3 加强一线工作队伍的建设 在扶贫道路上,对扶贫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奔赴一线的扶贫工作人员,因此,需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准确识别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员。此外,村干部帮助在识别中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要对村干部进行一定加强培训,提高服务素质。村干部切不可因为一己私利误导扶贫小组的判断,应实事求是的参与到精准扶贫的识别中,帮助扶贫工作小组做出准确的识别。
3.4 利用互联网扩大残疾人增收的途径 农村残疾人收入来源单一的原因主要是受限于其自身的劳动能力以及文化水平,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及其家庭进行致富之路的引导,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大对残疾人的身体劳动技能培训,发展手工、种植、养殖等技术[3];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学习,后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及配送。以此来扩大残疾人的增收途径。
3.5 提高残疾人的自我发展意识及责任感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较为偏远,受到外界影响较小,人们的思想也比较闭塞、保守,容易安于现状,不想经过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应不断引导农村地区残疾人,激发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促使他们拥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通过互联网使其看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并让其明白,虽然国家对人民的贫困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最终的责任还是由自己去承担。鼓励贫困的农村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变自己命运。将此作为一笔精神财富,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把重点培养典型案例形象,宣传介绍带有正能量的残疾人,将此作为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配合宣傳部门抓牢抓好,助力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解困。
3.6 努力营造扶贫助残社会氛围 应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要积极培养扶残助残的社会意识,从意识源头抓起扶贫工作。此外,应设立农村扶残助残专项基金会,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帮助偏远农村地区的贫困残疾人。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服务基层,到基层任教,到农村创业,搞起农业现代化产业,将自身所学知识运用于帮助“三农”的发展。对到农村服务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扶残助残,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程凯.精准扶贫战略为贫困残疾人带来机遇[J].行政管理改革,2016(05):13-17.
[2]王建军,刘诚,李哲.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状况分析与精准扶贫对策[J].残疾人研究,2015(02):31-33.
[3]万兰芳,向德平.精准扶贫方略下的农村弱势群体减贫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6-53.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