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

2017-08-08 18:58格里高利·米歇尔
海外文摘 2017年8期
关键词:监督者蓝鲸参与者

格里高利·米歇尔

“蓝鲸”自杀游戏的阴霾在网络上蔓延,越来越危险的任务最终将青少年们推入自杀的深渊……

第一个游戏任务看似没有什么威胁,在个人的Facebook页面上发一条状态:“我是蓝鲸。”或是在手上画一条蓝鲸。但是很快,任务内容变得令人战栗:每天凌晨4点起床,循环播放凄凉的歌曲,定期观看恐怖电影……接着,任务升级,参与者必须躺在铁轨上或是用刀在前臂上刻下一头蓝鲸的图像。最后一项任务是自杀,参与者可以上吊、跳楼,或是用任何一种方式结束生命。

这就是最近在网上流行的自杀游戏的操作过程。“蓝鲸挑战”这个名字的来由是受到蓝鲸行为方式的启发。每隔一段时间,蓝鲸就搁浅在海滩上,新西兰的海岸边就经常出现搁浅的蓝鲸。人们不了解它们搁浅的原因,但是民间传说称搁浅的蓝鲸是自愿结束生命的。

蓝鲸挑战疑似成为一些青少年自杀的元凶。在蓝鲸挑战兴起的俄罗斯,据官方估算,至少80名青少年的自杀与这个游戏有关。蓝鲸游戏包括50个挑战(每天一个),每一个挑战都比上一个挑战更危险。游戏的思路可能脱胎于美国电影《玩命直播》。这部电影根据珍妮·瑞恩的书《瘾》改编。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人陷入了手机游戏的圈套,在游戏中,她必须完成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危险的任务。她的所作所为被一群“观众”注视着。

躲在暗处的“监督者”

蓝鲸挑战登陆俄罗斯VK(相当于俄罗斯的Facebook)后,又如病毒一般传染到其他社交网络上。打算参与游戏的人必须在个人页面中发布几个关键词,如“蓝鲸”或“f57(VK中分享自残照片的组织)”。加入游戏后,一个匿名的“监督者”,或是说“介绍人”就开始给参与者发布任务了。参与者必须用照片或视频证明自己完成了任务。经过审核后,监督者发给参与者通关证明,并指示参与者接受下一个更艰难的任务。

游戲的思路可能脱胎于美国电影《玩命直播》。这部电影根据珍妮·瑞恩的书《瘾》改编。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女人陷入了手机游戏的圈套,在游戏中,她必须完成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危险的任务。她的所作所为被一群“观众”注视着。

蓝鲸挑战是最极端的危险暴力游戏。20多年前,这类游戏第一次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心理诊所临床经验,把蓝鲸游戏中涉及的极端暴力行动分为了3类。2011年,法国教育部出版的宣传册中引用了我建立的分类标准。第一类行为直接以身体做为攻击目标,例如在身体上喷撒可燃液体,然后投火自焚,或是投河。第二类行为是摄入有毒物品,例如在很短的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第三类行为是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暴力。在这类行为中,参与者用一条文字消息覆盖自己的隐私部位。在“一指挑战”中,参与者只能用一只手指遮住隐私部位。

但是,蓝鲸挑战与其他网络暴力游戏不同的是,它涵盖了三类暴力行为。它体现了极端的危险、暴力和痛苦。它还要求参与者做出可能致死的自残行为,并承担最终的悲剧后果。

那么,蓝鲸挑战还能算是游戏吗?法国社会学家罗格·盖陆阿认为游戏具备的特点包括:明确的规则,时间限制(每天一个挑战),结局不确定,模拟现实,不创造财富,玩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游戏。蓝鲸挑战具备这些特点。但是一些青少年沉迷蓝鲸挑战,却不是单纯地为了做游戏。

他们为什么加入游戏?根据玩家自述得出的分析报告揭示了青少年沉迷蓝鲸挑战的原因。一些青少年,原本就因为个人或家庭原因想要自杀,但是基于这种心理的玩家在整个蓝鲸游戏参与者群体中的数量最少。其他的玩家——尤其是女孩——还有另外的动机。他们想要争取独立,与成年人划清界限。这样的想法在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大多数青少年在父母的步步紧逼下,与成年人世界越来越疏离。还有一些青少年,很容易被轰动的事情吸引。他们想通过尝试危险和禁忌的行动,制造轰动。最终,也正是这些人完成了挑战。

邪教的蛊惑

除了想要脱离成年人的约束,加入蓝鲸游戏的年轻人还对极端感受充满好奇,渴望尝试。当然,这些极端感受可能是愉快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无论是怎样的感受,他们在乎的只是感受的强烈程度。他们想证明,他们可以完成大多数同龄人不敢尝试的挑战。他们渴望博得别人的关注,害怕失去同龄人的崇拜。

尽管他们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参与者并没有自杀倾向。死亡不是他们的目的,表现出赴死的勇气只是他们战胜恐惧、感受冒险刺激的一种方式。或者更笼统地说,蓝鲸游戏中的挑战内容是他们确认自我价值、提升自我评价的方式,通过完成挑战,他们证明了自己不寻常的能力。这些年轻人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承受力,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想死。

问题是,当他们想停下荒唐的举动时,已经来不及了。蓝鲸挑战的任务一环扣一环。从多个角度看,它运用了蛊惑人心的宣传手段。精神学家和犯罪学家让·马里·阿布格哈勒曾在一本讲述太阳神教的著作中谈及过类似的宣传手段。与太阳神教类似,蓝鲸挑战摧毁参与者的精神,削弱他们的判断力。参与者必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而太阳神教也是让教徒在夜半祷告,剥夺他们的睡眠。具有象征性、充满神秘感的语言符号更是加强了参与者对组织的认同感(在Facebook上发布状态说:“我是蓝鲸”)。做到这两点后,参与者在组织者的影响下,自愿挪用个人的时间,每天完成一个任务。此时,他们开始渴望组织中其他成员的接纳。

蓝鲸游戏的宣传就如同邪教的蛊惑,让青少年们落入陷阱。新成员在网络上发布自残图片和视频,获得其他成员的接纳。渐渐地,心理脆弱的成员对蓝鲸组织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归属感。为了让组织者看到他们的忠诚和决心,他们一步步地切断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与此同时,蓝鲸组织内部还有一套严密的奖惩制度。一旦他们想要退出游戏,就必须承担社交网络和蓝鲸社区施加给他们的双重压力,更不要说他们在游戏中的直接监督者的威胁了。社交网络中的评论、鼓励、点赞让他们在网络上人气暴涨,他们享受被人关注的感觉,于是他们继续越来越危险的挑战。同样,如果他们没有完成挑战或挑战失败,网络上的攻击和侮辱也能让他们心理崩溃,因此他们宁愿逐渐加大筹码完成挑战,也不愿意被人侮辱。这样看来,停下来是不可能了,因为蓝鲸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作用太强大了。它就像一种毒品,能让人失去自控力,提高承受痛苦的能力。于是染上“毒瘾”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渴求更强烈的刺激。

刺激成瘾与网络欺凌

蓝鲸挑战的风险不仅在于潜在的成瘾机制,更在于网络欺凌。监督者和社交网络向玩家施加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逼迫他们孤立自己并接受冒险的行为,让他们接受死亡的宿命。据一些玩家称,监督者甚至曾威胁玩家和他们的家人,如果玩家没在规定时间内死亡,就将遭遇不测。玩家在脑海中建构恐怖幻想。蓝鲸游戏也因此增添了神秘感。

我们不夸大蓝鲸游戏的影响力:蓝鲸游戏没有引发法国青少年的自杀事件。但是它已经传播到法国。据媒体报道,两名圣奥梅省的中学生已经完成了第25级和第45级挑战(蓝鲸游戏一共有50级挑战),另外还有一名中学生已经有自杀计划但被阻止。

蓝鲸游戏严重威胁青少年,2017年3月,法国国家警察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状态,警示青少年及其家长蓝鲸游戏的危害,并告知公众,根据法国法律,教唆自杀罪判处5年监禁和7.5万欧元罚款。法国教育部还警示各学区各学校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层面的关注,避免蓝鲸游戏式的悲剧。

各大社交网站是传播网络自杀游戏的重灾区。VK、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网站已经采取措施限制蓝鲸游戏的传播,封锁宣传蓝鲸游戏的账号。然而,大规模的抵制和封锁反倒让蓝鲸游戏的名气更大,从而加剧了网络自杀游戏的影响。

媒体应该报道经过证实的信息,不渲染恐怖气氛。各协会也应该尽其所能帮助青少年,如“E童年”就是一个帮助青少年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网站,它还成立了免费热线。青少年可以在热线中或网站上向心理学家或其他专家咨询,应对他们在网络上遭遇的人际关系问题。

在学校,教师和心理辅导部门应当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公民素质。教师、家长、教育部门都应努力遏制青少年网络自杀现象,教会他们正确运用网络。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波特温设置的《生存技巧训练》等课程有应对青少年自杀的解决方案。这套课程包括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实物教具以及各种实践操作,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保护他们免受网络威胁和伤害——学会应对群体压力、增强自信、锻炼批判精神。不过,我还应该说,科学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仅靠课堂学习的知识仍不足以应对生活的困难和时代的挑战。

[译自法国《大脑与心理学》]

猜你喜欢
监督者蓝鲸参与者
关于舞台监督的管理艺术
在母亲的身旁,庞然大物也会变成小可爱
当心,说谎会上瘾!
享受生活的老人活得长
蓝鲸的眼睛
想象拥抱能减轻疼痛
官员更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监督”
街头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