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基于茶文化视野论我国白沙老古舞未来的发展路径
刘洁
(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
白沙老古舞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保护遗产,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老古舞代表着白沙地区黎族人民在农耕社会中所讲究的祭祀文化习俗,并且具有独特的黎族舞蹈风格与民族内涵,其中包含了对舞蹈的思考、祖先的祭祀与生殖崇拜是一种具有丰富人类学、民俗学、民族性价值的传统舞蹈。茶文化视野是从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理论出发,结合实践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将茶文化理论运用到白沙老古舞的发展中,结合衍生产业的力量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实际有效的影响。
茶文化视野论;白沙老古舞;衍生产业
白沙老古舞是黎族源远流长的原始舞蹈,就像其名字一样古老而悠久,是戏剧界与舞蹈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先河。老古舞准备需要的服饰、道具以及舞蹈表演内容、表演形式都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农耕社会从明朝至今的黎族先辈们农耕、渔猎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由于老古舞的传承方式为家庭传承,并且只能传给男性一人,因此,现在会跳老古舞的黎族人越来越少,保护与发扬老古舞内容与精神刻不容缓。基于茶文化视野论下的老古舞发展途径,是优先保护老古舞优秀的舞蹈风格为核心,采取不破坏老古舞本身形式的方式通过茶文化理念与实践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一个茶文化—老古舞产业链,让老古舞在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也推动白沙当地经济发展。
表演老古舞的人们都穿好了黎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男性穿蓝色布衫搭配黑色农裤,腹前捆有一条尺余长并用红布包头的草把,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类社会繁衍的工具,在开阔的场地上,四周插满了竹竿,一般情况下多达1200多根,每根竹竿上还会点上香烘托出祭祀的氛围。老古舞的表演人数10至20人不等,表演的过程中,带头一人身着独特的粉红色服装代表黎族先祖,也就是老古舞中的“苟之”,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饰演,并且主持表演活动与祭祖。在老古舞进行到第二阶段,“苟之”后面的舞者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头上用棕树叶与稻草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其中牛的扮演者更是绑着四个单辫。在竹林的另一侧,部分老古舞的扮演者们经过事先装扮,潜藏于其中,当老古舞跳到特定的时刻,他们便一拥而入,老古舞立即停止,为之让场,这就表明“祖先爷”到来。由于老古舞的表演内容关系,所必要的人员数十个,所以当黎族族人民加入老古舞表演行列中,舞蹈人不会感到十分排斥。
老古舞表演者正在表演
在老古舞的表演中,让观众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从竹林另一侧出来的表演身着的原始服饰,身穿草衣树皮,古老并且沧桑,生动地还原出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动作古朴健康,对话时要求变腔怪调,使观者监听与辨认不出表演者究竟是谁,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不仅是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现,更是黎族从古至今的风俗文化、发展历程的再现。
2.1 白沙老古舞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黎族舞蹈语言中体现一个“划圆”韵律,这种“圆”的感觉,是因为黎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所参悟出对上天的敬仰,因为古代的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农作物的收成好坏都取决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因此通过“圆”这样的舞蹈语言来表示对天的敬仰。这种舞蹈审美的形成其实是根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舞蹈发展史来说,这种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并不只是在黎族有,在其它地方同样大量存在,耕作方式全国各地也大同小异,因此,白沙老古舞一定是和黎族人的内在信仰有关,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才是舞蹈最终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在白沙老古舞中二十余位表演者,通过对身体的旋转以及围成一圈的表演就能够看出,黎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舞蹈的影响,对于大自然的崇敬。民族舞蹈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舞蹈也会与时代相结合,白沙老古舞就很明显的体现出这样的时代性,当黎族人民生活逐渐富足,就开始通过舞蹈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出大自然独特的创造力。
2.2 白沙老古舞的民俗价值体现
民俗是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舞蹈也是民俗的一种体现方式,经过黎族人民在白沙一带从古至今的生活,他们将自身的感情、信仰、生活习惯融入到了舞蹈表演当中从而形成了老古舞,并且老古舞从明朝发展至今,经历了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不同时期的老古舞表演方式进行研究就能很好地分析出当时黎族人们的民俗情形。观赏老古舞的人们也可以从舞蹈表演中感受到古代农耕时期黎族人民狩猎、耕种的日子与对祭祀的注重。
3.1 基于大众化的茶理论发展方向
茶文化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就是人人平等,由于老古舞的传承方式为家庭传承,并且只能传给男性一人,因此,现在会跳老古舞的黎族人越来越少,将茶文化中的理念运用到老古舞当中能很好得让这古老的舞蹈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老古舞中来,使黎族表演者与进入的群众相处融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由于老古舞的规则比较复杂,并且对于参与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参与到老古舞活动中的人们首先要对老古舞有着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当地居民一点一点的知道,这样让黎族群众与观众能相处得更加融洽。
老古舞由于其良好的表演性以及祭祀性让其能吸引许多的游客观众,每到节庆日,白沙地区的人们都汇聚到节庆地点,载歌载舞,老古舞为各个族群、社会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共同话语,在交流沟通中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往。随着老古舞的推广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入,如今古老舞成功摆脱当前传承逐渐减少的尴尬局面。
3.2 结合旅游业的茶文化产业实践发展方向
要把茶文化与白沙老古舞整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形成茶文化与老古舞旅游合二为一的新型产业。目前,在其它地方已经兴建了不少以茶为主题的旅游基地,这些基地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围绕茶叶展开,而白沙老古舞不仅可以大力的发展茶文化,同时还可以将茶文化和老古舞紧密结合起来,以丰富了茶叶的形式,也让老古舞融入更多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脉络相合拍大大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让更多的游客到这里不仅可以品尝茶叶,也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蹈。此外,茶文化民俗旅游,是为游客展示出一种体现茶文化独特风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给人们提供物质享受,还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黎族特色民族的文化力量。发掘茶文化产业、整合老古舞资源,开发茶文化—老古舞一条线旅游项目,不但可以扩展白沙茶产业链,增强茶叶销售,而且还能够弘扬老古舞艺术,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更具有意义的是,让更多的国人关注到黎族,关注到老古舞,关注隐藏了数千年的文化瑰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资者都看到了茶的另一种价值,从绿色、生态、科学方面对茶叶资源的深层开发,对于老古舞的绿色、健康、持久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的根基文化之一,其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可以用于众多的产业与企业当中,现今许多优秀的企业都开始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将茶文化中的理念运用于生产当中。传统的茶文化与传统民俗舞蹈都经过我国历史的沉淀,两者都具备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白沙老古舞与茶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再现老古舞这种具备深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舞蹈风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舞蹈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通过将茶文化理论运用到白沙老古舞的发展中,让茶产业、老古舞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传统风气的产业链,加强对于老古舞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让黎族人民通过弘扬自身优秀的民俗文化来获得更多的关注,从精神与物质的两方面来开辟更好的白沙老古舞发展途径。
[1]王静,于伟慧.白沙老古舞[J].新东方,2012(5):83.
[2]老古舞[J].文史月刊,2014(3):2.
[3]周媛.基于文化保护理论的中国民族舞蹈音乐的根植与再造[J].戏剧之家,2016(19):72-73.
[4]曾婕,孟梦,夏宇航,等.立足区域,传承发展,放眼未来——第二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J].舞蹈,2016(8):10-15.
[5]田湉.中国古典舞的理论发展历程(1954-2014年)——以《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论丛》《舞蹈艺术丛刊》《舞蹈研究》五类舞蹈学术期刊为对象的梳理与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6(1):218-237.
[6]向开明.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建设新途径的探索——2015首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舞蹈课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1):113-116.
[7]刘应,王小双.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入竞技健美操的优势性分析——以民族舞蹈、服饰、音乐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6):601-604.
[8]黄琰晶.再“放”原始舞蹈艺术之花——对“性崇拜舞蹈”当代发展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2(5):92-93+100.
[9]潘志涛.舞动记忆历史回眸——回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二十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8-12.
[10]刘丽.繁荣民族地区舞蹈教育与研究,发展民族舞蹈文化——“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舞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7(5):77-79.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非遗”保护语境下南县“地花鼓”的文化特色及其传承研究》14YBA026。
刘 洁(1981-),女,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舞蹈教育、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