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及其关系探析
——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实践

2017-08-08 06:20李令群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分商业模式成果

李令群



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及其关系探析
——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实践

李令群

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蓝本,借鉴企业商业模式一般性理论模型,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报告、工作汇报、工作方案、宣传材料等进行梳理提炼,并采用参与式观察,从价值成果、资源和能力、决策等方面对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如下建议:学分银行应该具有自己明确的客户价值和组织价值,要围绕核心的客户和组织价值来进行资源和能力的选择和运用,根据事业发展做出相应的开发性决策,探索建立资源补给机制。

学分银行;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价值成果;资源和能力;决策

学分银行作为支撑国家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落地运行的重要载体,是面向社会以专门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为主的一种新型教育服务组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在运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运营成本,尽管学分银行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可实现自我造血的运营模式。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是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执行主体之一,作为一家面向全国的新型教育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经过3年多的建设,学分银行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学习成果框架及标准体系为技术路径、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为运营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为服务载体的业务模式。探索并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成为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下一步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通常来讲,运营模式是指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其经营宗旨和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的某种方式方法的总称。这其中就包括为实现企业或组织价值定位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在此种定位下实现价值的方式。[1]运行模式从企业角度来看也可以称作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在研究学分银行的运营模式时,尝试借鉴企业关于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具体实际进行梳理和设计。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1.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

学分银行是近年来我国终身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从前期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逐步开始进入本土化制度层面的理论研究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研究。制度研究基于的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学者们关注的是如何从国家层面来构建一套制度体系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强调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学习和借鉴外国资历框架建设的路径和范式,建立我国学习成果认证的框架、标准以及规则。在建设路径上,既可能有自上而下的模式,也可能有自下而上的模式,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制度保障,学分银行的建设主体应该是独立于办学机构之外的“第三方”[2-7]。

学分银行的运用研究则是基于一种从中观到微观的视角,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分银行运用于其他相关领域的构想、设计及实践探索,比较集中在学分银行运用于MOOC[8-9]、成人教育[10-11]、开放大学[12-13]、自考[14-15]、职业教育(特别是中高职衔接)[16-18]、社区教育[19-20]等领域的研究。另一类是学分银行本身基于实践探索的运用研究,此类研究多是国内学分银行一线的建设者和研究者,根据学分银行目前的建设进程,对运行机制及其相关要素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及经验和问题的思考总结。其中,对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整体设计[21-23],对运行机制相关要素的研究则较多集中在认证框架及标准[24-26]、信息平台[27-29]、学分制[30-31]等。

对于学分银行运营模式或商业模式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所能搜索到的仅有学者赵净和李锋亮的相关成果。赵净提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商业模式的标准,包括可持续性标准、基础普及标准、用户体验标准、创新驱动标准,并结合北大青鸟案例,为学分银行商业模式设计了四种路径:“直供式”后向一体化、“一站式”前向一体化、“超越式”创新以及“分包式”OEM。[32]李锋亮对学分银行为学习者、办学机构、行业、企业以及国家与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带来的一系列收益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学分银行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利益相关方都应该积极投入,由于学分银行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政府尤其应该在初始阶段加大投入。[33]两位学者的研究和分析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视角,借用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类型或者从学分银行现实的环境出发对学分银行业务模式进行设计,对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提出建议,但对于学分银行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本身的要素和运行机理缺乏更深入的描述。

2.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

国外商界和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时间比较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Business Model这个名词开始在管理学、计算机杂志上大量涌现。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 F·德鲁克(Drucker)最早将其称为经营理论(BusinessTheory)[34]。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Mintzberg)把企业组织的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35]。瑞士洛桑大学(Université de Lausanne)学者马格利·杜波森(Dubosson)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以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36]Mitchell and Company 战略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唐纳德·米切尔和首席运营官兼总裁卡罗斯·科尔斯(Mitchell & Coles)认为,“商业模式”就是要从“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 Much”等方面来理解经营的本质。其中:(1)Who?谁是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2) What?提供哪些产品和服务?(3) When?这些产品和服务何时可以提供?(4)Where?在哪里提供?(5) Why?这个企业为什么存在?(6) How?交易如何进行?(7) How Much?顾客支付多少价格?[37]

国内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近几年也有很多发展。魏江等人通过对商业模式内涵的研究后,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描述客户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等活动连接的架构,该架构涵盖了企业为满足客户价值主张而创造价值,最终获取价值的概念化模式。[38]

程愚、孙建国通过案例研究法,构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如图1),并对其中商业模式的基本要素价值成果、资源和能力、决策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它们之间一般性的规律。[39]

图1 商业模式一般性理论模型[39]

他们认为,一般意义上,企业总是会面临资源和能力的约束,因此任何企业必须解决资源和能力的来源、补充、积累问题,这就一定要有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机制。资源和能力往往具有广泛的可利用性,不同的利用可能尝试不同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做出符合自己偏好的选择,这就要有价值成果的实现机制。企业创造价值的具体周期无论长短,必须是以上三重机制的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三重机制有机联系起来能够系统、完整地概括“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创造价值)”与“生产结果如何(创造什么价值)”这两个任何企业都要回答的基本问题。[39]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相应的资源,产生相关的成本,因此要建立一种资源再生和补给的机制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一定要为实现最终的价值成果服务;只有资源和能力的形成机制、资源与能力的利用机制、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一个相互支撑、推进的可循环的系统,才能构建起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程愚、孙建国提出的商业模式一般性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一个基础的研究范式,因此本文将借鉴此商业模式模型,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蓝本,在对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相关研究报告、工作汇报、工作方案、宣传材料等进行梳理提炼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式观察,试图对学分银行运营模式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梳理。

二、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及其关系

参照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构建学分银行的运营模式就是需要去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围绕价值成果的实现,探索建立一种资源和能力的再生和补给机制,运用再生的资源和能力持续不断地推进自身价值成果的实现,最终在价值、资源和能力、决策之间建立起一个相互支撑、循环推进的系统。

(一)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

1.价值成果

价值成果包括各种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而实现的所有价值的总和,是企业商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中,客户价值是以外向角度来概括企业给予客户的东西,而企业价值是以内向角度来概括企业得到的东西。[39]

(1)客户价值

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和人力资源领域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学分银行所面临的客户群体比单一的学校要更加复杂和多样。不同的客户,其客户价值也不一样。具体来看,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可能会涉及以下客户群体。

①学习成果携带者。学习成果携带者是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对“个体客户”的专用称谓,学习成果携带者指的是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取了相应资格,并且有意愿到学分银行来申请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的个人。他是学分银行最基本的服务对象,学分银行所有的业务最终都是要通过为他提供服务来实现。目前,主要服务的学习成果携带者是以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为主体的在职成人,学分银行能够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认证,在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搭建转换的通道。国家开放大学的学生能够通过就读运用学分银行机制开设的学历与非学历双证融通的专业,获取双证毕业;已获得非学历证书的学习成果携带者可以通过对非学历证书进行认证,替换部分学历教育的学分,从而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成本。

②颁证机构。各种不同类型的颁证机构是学分银行主要的机构客户群体。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服务的颁证机构主要包括各类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院校、拥有行业认证证书的各行业协会和具有行业背景的事业单位。通过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框架及标准的技术路径,行业能够结合对本领域产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需求,搭建行业人才培养的资格框架体系,一方面为行业继续教育发展找到坐标和路径,另一方面为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找到对接的接口,便于行业从业者的学历提升,进而提升行业人力资源整体质量。

③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是学分银行拓展业务领域最重要的机构客户群体。学分银行可以通过对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产品进行认证,发布认证名册,从而使其教育培训质量获得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背书,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认证的培训产品也可以通过认证标准实现与学历证书或非学历证书的转换。

④学习型组织。各类学习型组织也是学分银行最主要的机构客户之一,借助学分银行的信息平台和认证服务体系,学习型组织可以对组织内成员的学习结果、效果和偏好等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整个组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

⑤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也是学分银行的客户之一。作为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落地实施的载体,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对社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有效管理,打造并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从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2)组织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作为非营利的新型教育服务组织,和企业具有企业价值一样,它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组织价值,目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分银行”机理,搭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平台,创立一种新的吸引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长效机制,拉近国家开放大学与社会的距离(窗口和平台),为学校办学、系统建设、教学改革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遇和资源,为国家开放大学全面发展、建设和改革服务;二是通过承担教育部试点项目,成为国家继续教育相应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为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找路径,探模式,打基础,在未来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探索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成本补偿。

2.资源和能力

资源和能力是商业模式的另一组基本要素。通常资源和能力具有两类指向:显性指向和隐性指向。[39]显性指向通常比较直观和显现地指向某些关键性的能力和优势;隐性指向则是通过其他一些间接性的举措和事件,显现出其在拓展领域和范围内所具有的能力和优势。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目前具有的显性指向的资源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有独立设置的业务部门,初步建立了一支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具有研究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2)初步构建了一套以学习成果框架及标准体系为技术路径,以学习成果互认联盟为运营平台,以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为服务载体的业务模式,并形成了可支撑落地操作的工具和方法;(3)初步构建了由67个认证分中心(认证点)组成的认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点体系;(4)初步建成了能够支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业务开展的信息平台;(5)初步成为国内学分银行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地,开展大量国内外在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方面的基础调研和专题调研,形成了近百万字的研究报告,完成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顶层设计,并向教育部提供了制度设计报告;(6)学分银行是国家开放大学四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学校在资源的调配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倾斜。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目前具有的隐性指向的资源和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以及“教师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工作等,为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各个层面为制度的落地实施探索可操作的路径和模式;(2)多次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相关政策文件起草工作,及时把项目成果与国家政策对接;(3)国家开放大学依托行业学院、试验学院建设,开启了基于学分银行机制、学历非学历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分银行机制的落地实施提供了试验基地。

3.决策

决策是商业模式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决策可有两种观察维度,“层次维度”和“功能维度”。从“层次维度”上观察,可将所有涉及企业全局的、基于全价值链的决策视为“全局性决策”,而将其他局限于价值链某一环节的决策视为“局部性决策”,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配套成龙的。从“功能维度”上观察,企业谋求新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新环境的决策是“开发性决策”,而以现有资源和能力适应现有环境的决策是“利用性决策”。[39]

对于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来说,目前经历了三项重要的全局性决策:(1)2012年1月学校决定成立专门机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2)2012年6月向教育部申请承担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承担国家项目,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发展;(3)2015年,学分银行列入学校“1314工程”中的“1”——纽带,通过纽带作用的发挥,倒逼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开放大学建设,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与(2)对应的局部性决策是,从2012年到2015年,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全力组织实施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汇聚了普通高校、行业、中高职院校、地方开放大学和电大、企业及培训机构等55家,通过8大课题和85个实践项目,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局部验证性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项目成果。与(3)对应的局部性决策是,制定了《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五年行动计划(2015—2020年)》,立项开展若干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项目,在为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立探索路径和模式的同时,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纽带的作用,运用学分银行机制,协助校内相关教学部门和业务部门推进教学模式和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为学校的整体事业发展服务。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积极争取并承担若干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试点项目,可以看作是开发性决策;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在办学体系、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方面积累多年的优势,推进认证服务体系、信息平台、学习成果互认联盟等学分银行业务支撑平台建设,可以看作是利用性决策。

(二)学分银行运营模式要素关系的分析

学分银行的运营模式是建立在每一项客户价值和组织价值与其对应的资源和能力、决策三重机制之间形成的互动模式之上的(如图2)。譬如,对学习成果携带者的价值实现而言,学分银行需要通过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颁证机构从政策或机制层面为其提供支撑(比如缩短学制,减免可替换课程的学费,改革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流程等),使其能够运用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和重建利益格局的机制创新能力,为广大学习成果携带者提供大量可选择、可积累、可转换的服务产品,使学习者真正能够灵活方便地在不同的学习通道之间进出和变道,更加便利地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产品,点滴积累,继续升值,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

国开学分银行目前基本成为国家继续教育相应标准的制定者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为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找路径、探模式、打基础,在未来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基于该组织价值维度,能够推理出相对清晰的一个三重机制的互动模式:国家开放大学基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优势特色,做出开发性决策——向教育部申请承担了“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在办学体系、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方面积累多年的优势,形成了多项在学分银行建设方面的显性的资源和能力,如建立了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初步构建了学分银行的业务模式,并形成了可支撑落地操作的工具和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面向社会、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点体系;初步建成了能够支撑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业务开展的信息平台;在国内学分银行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一个学术高地等。利用这些形成的资源和能力,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各类合作机构认可和信任,因此进一步获得了承担更多教育部相关试点项目,参与国家资历框架研究和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吸引更多合作机构等机会和资源,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组织价值,并满足了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和颁证机构的客户价值。但在实现学习成果携带者、学习型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客户价值,以及为国家开放大学全面发展、建设和改革服务的组织价值方面,三重机制的互动模式尚不十分清晰。

图2 学分银行运营模式模型

三、思考及建议

1.进一步明晰价值定位,围绕核心价值来进行资源和能力的选择和运用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因此学分银行应该对这些客户价值做进一步地梳理和定位,从核心价值切入,紧密围绕核心价值成果的最终实现来选择和运用资源与能力,开展相应决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所有的客户价值。学习成果携带者是学分银行客户价值实现的终端,无论是颁证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或学习型组织,其价值实现必须通过他们所服务的学习者来实现,而政府主管部门的价值实现则是通过满足了以上这些客户主体各自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的,因此在构建学分银行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把学习成果携带者价值作为核心价值,围绕它建立逐级实现的价值坐标体系。以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为例,学分银行应该首先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在籍生及潜在生源提供更为便捷、灵活的学习通道,通过搭建学习成果互认联盟和开展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社会上各类优质的职业证书、企业证书、培训项目、MOOC课程证书以及学习者个人获得的具有权威性的大赛成果、专利成果等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通过学习成果认证,与国家开放大学的各专业学历证书间建立转换的通道,以满足在籍生和潜在生源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成本的价值诉求。

2.根据事业发展做出相应的开发性决策

开发性决策会生成很多新的能力和资源,而对这些新的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性决策,将会更好地实现价值成果。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开发性决策主要还是体现在争取教育部的项目和试点层面,而要想实现更多的客户价值,为国家开放大学全面发展、建设和改革服务的组织价值服务,则需要在体制机制层面有更多的开发性决策。如学分银行首先应该具有独立法人的身份,才有可能去实践运营模式的构想;在国开现行的办学机制中,对学分银行的纽带作用在操作层面要有更细化的职权划分和管理规定;要基于学分银行机制开展相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这些开发性决策将会使学分银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能力,从而使学分银行的发展迈向更广阔的空间。

3.探索建立资源补给机制

目前,学分银行资源补给的来源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政府通过专项试点项目经费或定向拨款的方式,给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行政支持;二是学分银行承建单位投入,国内已成立的学分银行绝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开放大学或者广播电视大学来承担具体的建设和运营,承建单位必然要提供配套的资金和管理资源的支持。学分银行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大量投入,逐步积累才能够显现效益的事业,仅靠政府和承建单位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对于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迫切需要在分析已有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由政府、承建机构、用户构成的成本分担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三者作为学分银行主要的资源补给方应该提供补给资源的内容、比例以及方式。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借鉴一些互联网商业模式,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的方式来获得资源补给。

[1] 武海媛.我国社会企业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 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3-14.

[3] 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2-15.

[4] 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6):30-36.

[5] 李林曙,鄢小平,王立科.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途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3-38.

[6] 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30-38.

[7] 吴遵民.论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的路径与机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43-49.

[8] 刘红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与学分银行制度对接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88-94.

[9] 樊文强.MOOC学习成果认证及对高等教育变革路径的影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53-64.

[10] 王贺元,乐传永.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6):92-94.

[11] 陈晓娜.成人教育设立“学分银行”探析[J].职教通讯,2010(9):37-40.

[12] 李萍萍.略论学分银行在开放大学建设中的价值体现——建设中国开放大学不可或缺的要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23-26.

[13] 贵斌.打造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对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3):17-21.

[14] 王海东.自学考试转型与学分银行制度的本土探索[J].教育与考试,2012(4):23-25.

[15] 陈海,李高南,陈义群.“学分银行”理念下自学考试改革与创新的一些探索[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5):49-51.

[16] 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3(3):16-20.

[17] 高洁,付建军.“学分银行”服务于搭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研究[J].继续教育,2014(7):10-12.

[18] 汤书波.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3):22-28

[19] 汪跃平.论“学分银行”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5-9.

[20] 陈东勤.“学分银行”制度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6(5):5-7.

[21] 熊惠平.“学分银行”的内在运行机制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学报,2005(11):32-35.

[22] 陈涛.双向互动系统:“学分银行”运行机制——兼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运作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0-64.

[23] 李令群,鄢小平.学分银行业务模型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95-102.

[24] 卢玉梅,王延华,孙静怡.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36-41.

[25] 王延华,卢玉梅,鄢小平,等.我国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中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4(3):32-36.

[26] 郭富强.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6(2):34-42.

[27] 刘安.利用结构功能框架梳理学分银行管理系统建设需求[J].现代教育技术,2013(3):71-75.

[28] 鄢小平.基于云架构的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5):66-71.

[29] 朱祎.“学分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53-56.

[30] 陈晶晶.基于学分银行的完全学分制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9-423.

[31] 杨立军,张翠英.基于“学分银行”的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制探析[J].湘潮,2014(6):69-71.

[32] 赵净.我国学分银行的商业模式及其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55-71.

[33] 李锋亮,张非男.学分银行的收益分析与估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6):49-55.

[34] Peter F.Drucker."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 (5):95-104.

[35] Henry Mintzberg.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Reconceiving Roles for Planning,Plans,Plann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4.

[36] Magaly Dubosson,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e-Business Model Design,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January 2002,44 (1):5-23.

[37] Donald Mitchell and Carol Coles.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Secrets of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 More Profitable Business Model[M].San Francisco,California: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03.

[38] 魏江,刘洋,应瑛.商业模式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J].科研管理,2012(5):107-114.

[39] 程愚,孙建国.商业模式的理论模型:要素及其关系[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41-153.

责任编辑 张军涛

Analysis of Credit Bank Operating Model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OUC Credit Bank

LILing-qun/

TheOpenUniversityofChina

Taking the practice of the OUC Credit Bank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model of enterprise business model,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refines the OUC Credit Bank related research reports,work reports,work programs,promotional materials,etc.Meanwhile,it analyzes th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of Credit Bank operation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 results,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and decision-making by means of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Credit Bank should have its own customer value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elect and apply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based on the core customers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make developmental deci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career development,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ource supply mechanism.

Credit Bank;operating model;business model;value results;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decision-making

2016-09-30

10.13425/j.cnki.jjou.2017.04.008

李令群,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助理研究员,传播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学分银行研究(lilq@crtvu.edu.cn)

国家开放大学重点课题“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Q0078A)

猜你喜欢
学分商业模式成果
验收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学分
商业模式从0到N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论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及其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