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探索:现状与问题

2017-08-08 06:20王海东
终身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分成果银行

王海东,李 佳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探索:现状与问题

王海东,李 佳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时代背景下,国内有关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蓬勃开展,方兴未艾。本研究对全国各地近年建立起来的28家学分银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按照其功能定位和主要特征划分为终身教育类、高等教育类、自学考试类、市民教育类、职业教育类等5大类型,并结合典型案例简要概述了其发展状况。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今后如何更好推进改革探索提出了建议。

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实践探索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1],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过去7年来,相关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已有不少期刊论文发表和学术著作出版;各地区、各机构的实践探索更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2012年7月,国内首家区域性学分银行——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挂牌成立。随后,云南、江苏、广东、陕西等省相继建立了学分银行。加之过去部分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建立的一些学分认定与互认制度,根据有关研究统计,迄今为止国内各种类型的学分银行已达30余家[2],还有不少处于筹备过程中。这些学分银行,从范围来说既有区域性的,也有机构联盟性的,还有系统内或高校内部的;从教育类型上,既有终身教育,也有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还有职业教育。其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更是各有侧重、五花八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的不断推进,学分银行制度作为沟通衔接各类教育形式、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一项制度或机制创新,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会是我国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

那么,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目前进展情况如何呢?存在着哪些主要模式和类型?各地学分银行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实践探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对国内已建立的多家学分银行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得到了一些新的发现,并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推进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学分银行的主要类型及典型案例

本研究对国内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来的多家学分银行进行了一次系统调查。通过百度、Google、CNKI等搜索引擎收集和查阅了相关主题的论文、著作、文件和研究报告,特别是互联网上的有关网站主页,共搜索到28家宣布建立或实施运行中的学分银行,并对它们建立了调查案例数据库。随后,依据这些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和特征,进行了多维度的归类分析。这些研究案例,大多是冠以“学分银行”之名的制度或项目,也有融合了学分银行理念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课程互选互认共同体”以及“学分认可、免修免考平台”等管理机制。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这些学分银行各不相同,且处于初建阶段,任何概括和分类都可能有误判的风险。然而,为了便于梳理和归纳其共同特征,本文还是“大胆地”进行了归类,概括出终身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民教育、职业教育等5种主要类型。并且,按照每一类型选出3个典型案例进行简述,以反映各类学分银行建设的进展状况。

1.终身教育类

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代表,此类“银行”大多是由当地政府或教育厅牵头,依托开放大学建立,主要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在校学生和普通市民,其目标是服务于各类群体、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互换需求,以推动民众的终身学习活动。 尽管多数挂以省份之名,其日常管理运行和操作实施主要由本省(市)级开放大学来完成。下面分别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云南省学分银行为例,讨论此类“银行”的发展情况。

表1 终身教育类学分银行特征及案例

(1)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和管理,2012年挂牌成立。管理中心设在上海开放大学,以上海区域内市民为主要目标用户,建立了管理服务平台。其认证的学习成果包括学历教育学分和非学历教育成果两类,非学历的学习成果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社区开设课程和培训记录等。目前,实名制开户人数达73万人,存入学习成果数近4 400万条;可认证转换的职业培训证书379个,社区教育文化休闲课程4 824门;已建成全市范围内的学分银行服务网络,包括区县管理分部21个和高校网点68个。[3]

(2)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2013年12月建立,由江苏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了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试行)》。其业务实施主要依托江苏开放大学,开发了学分银行网络服务平台,组建了省内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其管理中心以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为试点,通过探索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成果、社会职业培训课程以及老年大学培训项目与学历课程对接规则和办法的制定,摸索成果认证的技术路径。[4]

(3)云南省学分银行。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和管理,自2012—2014年先后完成了学分银行方案、组织构架、平台、相关门户网站等的建设。其执行挂靠在云南开放大学,以云南省社会成员为目标用户。目前,共注册用户有12.4万余人,储存学习成果92万多条;开展的学历类认证专业38个,学历课程20余科,非学历类证书13个;还成立了由8所高职院校组成的省级学分银行高职示范联盟。[5]云南省学分银行开展的学分互认试点主要限于中、高职(专科)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间。根据《云南省学分银行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探索办学体系内的学分互认之后,再开展体系外的学分积累与转换试点。

2.高等教育类

虽然国内大多数学分银行都是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但这里的高等教育类学分银行,主要是指以资源共享、功能拓展为目标,高校或高校联盟探索建立的具有学分银行功能的新型管理模式。这一类型中,既有依托一所高校面向行业高端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中国传媒大学学分银行,也有以高校联盟、资源互补形式出现的北京学院路共同体、陕西省高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还有致力于联通高校课程学分和行业技能培训证书的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这类“银行”多以高等院校为依托、以高校联盟和服务业务拓展为特点,主要服务于广大在校生及部分毕业生,如表2所示。

表2 高等教育类学分银行特征及案例

(1)中国传媒大学学分银行。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导建立,网站正式上线于2016年,主要服务于国内传媒领域高层人才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根据其官方网站,目前中传学分银行已开设课程百余门,涉及相关专业9类;合作单位覆盖了北京、河北、内蒙古、福建、陕西、安徽等省(直辖市),共有7家参与机构。[6]该“银行”的特点在于构建了符合传媒行业新要求的网络课程体系,并组合出不同的课程模块。注册学习者既可以按课程、专业进修,也可以按照模块进修,从而进行学分的累积。

(2)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 由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周边地区多所行业性大学共同构成,早在2001年就设立了门户网站,主要针对共同体成员高校内的在校生,开展课程的跨校选修、学分互认,以解决各自学校内综合性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共同体已融合19所成员校 300 多名教师等优势资源,建成超过350门,包含11个学科大类的跨校选修课程体系。[7]建设10多年来,开课1 200多门次,参加学习的学生超过10万人次,学生选修共同体校际选修课已平均达到其整个选修课的40%,占总学分的8%。[8]虽然该共同体名字并非叫“学分银行”,更多时候以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形象出现,但却是国内最早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内开展学分互认活动,而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3)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面规划与实施,作为其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于2012年正式启动建设。它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先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与行业或企业合作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二级学院,然后再基于学院建立学分银行,其主要目标用户为在校生以及参与合作试点的行业、企业职工学员。其认定与转换的学分来自学历教育之间(如电大对普通高校和自考学分的认定、电大系统内的学分转移等)、非学历与学历教育之间(包括电大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考试证书、培训证书以及培训项目之间的学分认定等)。从相关网站获知,其制定公布的具体转换规则达67项,联盟成员机构有11家。[9]国家开放大学还设立了一批专项课题,在系统内广泛开展研究活动,建立了学分银行办公室,并提出了“框架+单元标准”的学分认定体系。

(4)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由陕西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具体承办日常事务,省内多所高校共同参与开发,于2012年底正式启动运行,主要服务对象是面向联盟内高校继续教育在校生。学生可以在联盟内高校之间实现课程的互认和学分的转移。目前已有16所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加入,联盟机构分布在西安、宝鸡、咸阳等10个地级市。[10]与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相似,政府部门的介入有力保障了学分银行基本能够覆盖省内大部分的高等继续教育资源。

3.自学考试学分银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国家学历检验考试和开放教育制度双重属性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11]它的管理方式与学分银行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学分累积和兑换证书等十分相近,只不过学习成果认证主要通过国家定期组织的统一考试来实现。从管理体系方面来看,自学考试建立了跨部委的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统一的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从操作实施上,自学考试建立了以国家考试为主体,认可高校课程、权威证书以免考相应课程的一系列办法,还建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组织体系和统一考试管理平台。

自学考试学分银行探索主要定位于进一步拓展自学考试的服务职能,与其他更多教育形式和系统的学习成果实现互认和对接,以方便学生的学习选择。虽然目前明确宣布建立了自学考试学分银行的只有广西,但湖北和北京两个省级自学考试办公室依据学分银行理念,开展了符合当地需求的在线认证平台和学习成果认证实践探索。这些实践大致属于自学考试系统内部实施的学分银行机制,主体单位均是省市级自考办和主考学校(提供专业支撑的普通高校),服务对象也均是本区域范围内的广大自考生。

表3 自学考试类学分银行特征及案例

(1)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银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自考办推动,于2013年10月开始正式运行。在试点阶段仅限于服务广西大学中18个试点专业(其中专科8个,本科10个)的在校自考助学班学生。[12]截至2014年6月底,该校已有1 300余名自考生申请注册了学分银行账户,并有2名学生通过此项目顺利毕业。[13]2014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也加入了试点,首次开设了法律等9个专业。其实,自学考试本身有比较成熟的对外学分认定制度,而该试点项目的特点在于,自考生还可以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成果来申请课程学分。根据一系列学分认证和转换规则,学生的学习成果被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获得部分课程免考。

(2)湖北省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 湖北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建立的免考服务平台,于2015年正式实行网上办理免考。除了报考、推送通知之外,该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考生提供在线学习成果的认证服务。自考生在线提交免考申请和证明材料,如高校所学课程成绩证明、权威社会证书等,并经现场确认和专家审核无误后,可在该平台上查到相应课程免考信息。[14]该平台基本具备了学分银行管理平台雏形,具备学分申请认定、在线审批、结果查询和记录汇总的功能,大大方便了广大自考生的免考申报和审批工作。

(3)北京市自学考试市民学习成果认证项目。正式启动于2013年,它是北京市自考办面向北京公交集团职工开设的“订单式”首都职工培养计划。以公共交通营运管理(专科段)、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2个自考专业为试点,允许学员除了参加统一考试外,还可以将先前的学习成果(如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业证书、获奖证书、企业培训学时等)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转换成对应的课程学分,从而实现免考。[15]目前注册的专科生有918人,本科生513人;已有208人顺利拿到专业证书,56人本科毕业。[16]此项目为面向行业一线职工开展的市民成果认证试点,激发了行业内职工的终身学习热情,它为连通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

4.市民教育类

这一类“银行”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城市为多,包括北京市西城区市民学分银行、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杭州湖滨商圈市民学分银行等。此类学分银行,从本质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鼓励区域内市民参加多种学习活动的积分累计和奖励制度。其共同特征包括:面向和服务于广大市民群体的终身学习,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建立激励制度;转换的学习成果以非学历教育类为主,获取学历证书不是主要目的;学分(或积分)的存储和兑换,通常是和表彰奖励活动相联系。下面分别以北京西城区、慈溪市、杭州湖滨商圈的市民学分银行为例,简要介绍。

表4 市民教育类学分银行特征及案例

(1)北京西城区市民学分银行。该学分银行成立于2011年,由西城区政府主办,西城区社区学院承办,面向北京市西城区市民,为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而设立。其前身是在“学习型西城”建设过程中推行的“学分卡制度”。目前该学分银行开设的课程包括:主题活动类25门、社会实践类14门、文化活动类16门、其他类别24门。现已注册学员5 000余人,可以通过参加面授或在线课程学习、参加学员活动或认证各类证书等3种主要渠道获得学分。[17]

(2)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2009年由浙江慈溪市政府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而建立,主要依托慈溪市社区学院(慈溪电大)开展工作,并设立了“慈溪市99学吧”在线学习网站。目前已制定社区课程2 000余门次、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的认定标准300余个,学分转换课程总数达到11 000余门次;其搭建具备学分银联功能的分布式学分银行分行19家,支行有100家。[18]值得注意的是,慈溪市市民学分银行辐射的学习者群体不仅包括成人,而且还涉及从少儿到老年的各个年龄阶段。

(3)杭州市湖滨商圈市民学分银行。由杭州市上城区政府主管,于2015年成立,是一种融合线上线下学习、积分兑换服务、公益组织、创新创业沙龙于一体的市民学分银行项目。其服务对象为湖滨商圈内的广大市民,在线服务平台是一款名为“民情一点通”的手机应用软件。认证的学习成果来自于线上和线下2种方式,线上是指通过手机APP进入“学习银行”模块进行在线学习;线下是指到相应的“网店”学习、参观,并通过APP扫码,系统自动计时并转换成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服务和代金券。目前,上城区湖滨街道办已经整合了辖区商圈内的各类教育、文化和培训服务机构30余家。[19]

5.职业教育类

职业教育类学分银行是我国中高职院校、企业技能培训部门建立的一类学分认定与累积的机制。教育层次包括中职、高职学历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其目标用户涵盖职业学校在校生、企业在职工作人员;实施范围可以在联盟机构之间,或是在某部门内部;实施主体从职业学校、公司企业到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机构等不一而足。其中,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学分银行计划”项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分银行、马鞍山烟草公司学分银行等,体现了本类型“银行”的特点。

表5 职业教育类学分银行特征及案例

(1)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学分银行”项目。自2007年成立,由北京市总工会推动施行,以企业生产一线职工为培养对象,属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该项目已有燕山石化、北汽福田等7家大型企业参与试点,涉及石油炼制、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公路运输与管理等专业。自启动至今,共录取培养学生1 921人,毕业生1 080人。通过学分银行计划的学习,职工技能明显提升,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20]

(2)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分银行。由该校设立,于2008年正式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作为一项面向广大在校生实施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它通过认证学生的各类证书、奖项、比赛名次、发明创造、辅修专业等学习成果,来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学习或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与自学考试学分银行的做法类似,在校生可以申请对应校内课程的免修免考。截止到2010年,该校通过“学分银行”计划首次培养出了14名“学士技师”。这14名学生既具备了学士的学识,同时也具有了技师的操作技能,因而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21]

(3)马鞍山市烟草公司学分银行。属于在集团内部实施的一种柔性管理制度,其整合集团内外各类培训资源,供员工进行灵活自主和有针对性的在职学习与继续教育,从而代替以往固定单一的企业集体培训模式。目前已建成包括学分积累、课程、学分应用、支撑保障在内的四大体系,从培训、授课、论文到创新成果在内的六大计分项目。[22]这种在企业内部设立的学分银行,其学分转换结果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类证书,而是直接与集团内部的考核激励和职位晋升挂钩,从而促进企业职工的在职在岗持续学习活动。

二、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探索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1.进展与成就

从前一部分的类型归纳和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了多种类型的学分银行,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按照郝克明先生的观点,从世界各国建立的学习成果认证、累积和转换制度来看,大致有3种模式[23]。第一是通过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体系来开展各类学习成果认证,如欧盟国家、英联邦国家的做法;第二是高校之间通过协议形式建立的学分互认机制,如欧洲的ECTS系统、美国四年制大学和社区学院之间的转学项目等;第三是国家或区域性的学分银行制度,如韩国的制度模式。除了以上3种,其实还有一类是以某一高校为主体建立的对外学分认定机制,如美、加、澳等国高校建立的先前学习认证机制。应该说,以上4种模式,除第一种在我国香港地区实施之外,其他3种模式在国内各省不同程度地都有所实践。

近年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在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方向指引下,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积极响应,上下各方在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方面凝聚智慧、初步形成共识。近年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出推进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建设学分银行制度。各级地方政府、高校到企业、社区积极响应,将学分银行的试点逐步纳入各项教育改革计划中。很多地区和机构还纷纷出台了方案,进行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第二,围绕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开展了不同形式之间的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尽管各家对于学分银行界定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功能侧重不同,有的是针对高校间学分互认,有的是关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证书和培训之间认证,还有的是与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实践活动相联系,但都围绕学分认定与互认、积累和转换等核心功能,并结合本地需求建立起了学分银行制度或机制,为支持群体成员的终身学习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三,从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各家学分银行制定了课程计划和认定规则,建立了专门机构或是委托相关机构,有的还搭建了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服务网点。这些建设基础和实施经验,对于后续改革创新探索、拓展和完善制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主要问题和局限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在制度探索和实践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许多学者所注意到的功能定位不甚清晰,实施过程中遇到来自观念、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的阻碍,功能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等。吴钧曾指出我国学分银行探索存在建设主体模糊、学分转换存在技术困难、校际学分互认壁垒难以克服等问题[24];杨晨认为学分银行的实施遇到现有教育体制、制度和学校管理方面的障碍[25];周晶晶等人的研究提出,区域性学分银行目前陷入主体不清、学分累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的三大困境。[26]由此可见,认真研究和讨论这些建设过程中的紧迫问题,对引导学分银行实践活动、突破瓶颈,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在笔者看来,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着4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或局限。

第一,由于缺乏国家在学分认定方面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学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效力大多局限于成员高校之间或系统内、本校范围之内。虽然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国家陆续在多份政策文件中提到推进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互认要求,但这些要求大多是方向性的。对于学分认定的目的目标、涉及范围、参照标准、程序和办法、管理机构条件等,一直缺乏此方面的专门文件。加之我国终身教育法之类的上位法规尚未出台,这就使得各地各机构开展学分银行探索一直处于无规可依、方向不明状态。各地方和机构开展的学分认定就只能局限在成员高校之间、本系统内或本学校内,范围受到很大局限,效果也大打折扣。“终身教育类”学分银行的目标,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但在实施过程当中,大多限制在参与实施的成员单位之间的学分互认,或将一些社会证书认定为高校学分;而“高等教育类”的案例中,优势学科互补、资源共享的意义远大于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和学习流动。因此,缺乏学分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指导、支持和保障,是各地学分银行实践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多数学分银行的实施主体是办学机构/部门,独立的第三方认定机构尚未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和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和高职院校等。虽然有的由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但主要实施方还是这些办学机构。各个高校内部的学分管理是有一套体系和制度的,如果它还作为学分银行主管单位来协调、认证涉及其他多家教育机构或单位的学习成果,就存在着不同机构课程学分的标准体系如何协调问题。简单说就是,到底该按谁的标准来进行认定?水平高的学校不愿意认可中等校的学分,而中等校同样不愿意认可低层次高校的学分。假如各方决定谁的都不用,共同建立一套新的标准来执行,那么又会出现共同标准和校内标准如何协调、本校生和校外生按什么标准认定的问题。因此,由某一家教学机构主持运行的学分银行,很难处理好层次水平不同的多家成员机构之间标准不同的矛盾。即某一方既然选择了当教练员,就不能再当裁判员。这也是为什么韩国学分银行要建立起一个第三方独立机构,而不是交由某一所大学去管理的原因。只有独立的专业机构才能摆脱利益的纠缠关系,专注于开发和严格执行共同标准,并保证学分认定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尤其是对于终身教育类、高等教育类学分银行而言,建立第三方机构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来看,我国这类独立的第三方管理机构还绝无仅有。

第三,开展学分认定或互认的标准体系不够明晰,实际上多数是以高校的课程标准为参照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应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在很多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并未明确说清楚。目前,按照实施单位高校的课程标准来开展学分认定的情况居多,但不同办学机构的课程质量和水平差异,将会制约学分互认活动的广泛开展。从国际经验来看,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双方签署互认协议来实现,或者是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资格框架标准体系来实现。前者简便易行但无法更大范围推广,后者应用面广却需要国家层面巨大而长期的投入。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总之,认证标准问题,是学分银行建设中一个核心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第四,所认证的学习成果大多以正规学校的课程学分为主,而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还很少被纳入。多数学分银行认证的学习成果限于正规教育系统内的课程学分,以及一部分社会证书,个别的涉及一些非正规学习成果如培训、社会活动、奖项、作品等。不同院校之间的课程学分认定相对比较容易,易于操作,但其意义价值和服务群体就要大大缩小。如杨黎明研究员指出的,学分银行的关键是非正规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27]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其侧重点也是将长期未能得到社会承认的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活动,按照学习成果实质等价的原则认证到现行资格系统中,给予其必要的价值认可,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各类学习者群体多种方式和路径的学习。然而,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活动情况复杂多样,其成果的识别、记录和评价并不容易,认证程序相对较复杂、成本也较高,且需要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足够的经费投入,这可能也是各家机构视为畏途的部分原因。

此外,有关学分银行的实施效果和使用者群体反响的调查,目前尚很少见。个别研究揭示,有些类型的学分银行尽管注册数据不少,但真正申请和使用学分认定与转换服务的学生数量很少,社会反应很冷淡。[28]其原因何在,是没有找对学习者群体的需求点,还是操作方面出了问题,都有待于后续调查研究和评估。

三、对推进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探索的建议

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索之路还很长,许多问题需要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要解决当前阶段遇到的上述困难和问题,突破学分银行建设在政策保障、实施主体、认证标准体系、成果范围等方面存在的局限,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高校、企事业相关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来看,有3个方面的改革举措最为关键和紧迫。

第一,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出台学习成果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为学分银行建设探索提供指导和支持。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打破传统的制度体系樊篱,创新建立一套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9],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特别是出台学习成果认证方面的政策法规。韩国在学分银行建立之前,于1997年首先通过了《学分认证法案》;欧盟委员会先后制定了《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指南》(2010,2015)等一系列指导文件或报告,为各成员国建立校外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提供行动指南。[30]参考借鉴国际经验和考虑国内的现实需求,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要取得长足进展和重大突破,就需要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学习成果认证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能够为各地各机构的实践探索提供明确具体的指导,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还可以为其活动开展提供合法性保障。2016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对以高等学校为立足点的学分认定探索提出了指导意见[31],这不失为一个良好开端。

第二,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分类指导,围绕认证标准、转换规则和管理机制等核心问题开展研究。我国各种类型的学分银行,服务定位于不同机构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教研机构,应加强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银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集中力量认真研究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如认证的标准问题、转换规则问题和相应证明或资格的授予问题,以及管理机制机构问题。这些核心问题是不能含糊或回避的,需要达成一些基本共识。比如,对于学分银行的主办机构应该具备哪些资质和条件,由教学机构主持跨系统的学分银行会产生哪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研制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国家学分银行”等任务要求[32],为研究我国当前学分银行建设中标准建设和模式等长远问题指引了方向。

第三,各类学分银行建设和实践开展过程中,应更多关注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活动。建设学分银行的最终目标和指向,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社会个体的终身学习和多样化学习。因此,我国各类学分银行建设,不能仅关注正规学校教育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服务于在校生群体,还应该把重心放在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上,将服务范围拓展到广大的在职成人学习者。对于这个社会上最为庞大的学习者群体,他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岗工作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得到合理认证和价值认可,并纳入现有的资格体系中,才是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和实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如此,才能激发广大社会民众的持续学习、多样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才能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4-15].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周晶晶.“学分银行”概念功能探析——基于国内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实践探索的梳理[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2):3-10.

[3] 教育部.开放大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一)上海开放大学:推进内涵发展[EB/OL].[2017-03-04].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989/s6635/s8537/zl_kfdxggsd/201605/t20160530_247002.html.

[4]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网站[EB/OL].[2017-03-01].http:∥cai.jstvu.edu.cn/c_bank_new/Default.aspx

[5] 教育部.开放大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三)云南开放大学:完善管理体制[EB/OL].[2017-03-04].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989/s6635/s8537/zl_kfdxggsd/201607/t20160721_272586.html.

[6] 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中传学分银行网站[EB/OL].[2017-03-04].http:∥peixun.cuconline.cn/

[7] 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门户网站.共同体简介[EB/OL].[2017-03-04].http:∥www.xueyuanlu.cn/article/view.php?id=1.

[8] 孔磊.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5):5-20.

[9]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转换管理网.转换规则[EB/OL].[2017-03-04].http:∥cbouc.ouchn.edu.cn/gkcms/wwwroot/cbank2/gzcx/zhgzcx/index.shtml.

[10] 陕西高等继续教育平台新闻公告[EB/OL].[2017-03-04].http:∥www.snouedu.cn/newslist/?1_1.html.

[11] 王海东,刘素娟.依托自学考试制度构建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J].开放教育研究,2011(3):47-51.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广西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银行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5-07-30)[2017-03-20].http:∥www.gxeea.cn/view/content_633_19680.htm.

[13] 广西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习平台.广银动态:广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银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EB/OL].[2017-03-04].http:∥www.xfyh.org.cn/Article/kuaixun/20141103172358.html.

[14]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自考办.2015年上半年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资格认定和课程免考网上办理时间安排[EB/OL].[2015-01-09].http:∥ea.hbee.edu.cn/html/2015-01/10559.shtml.

[15] 北京教育考试院自考办.关于北京申请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公共交通营运管理(专科)等两个专业的复函[R].北京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3年工作年报,2014-01-10.

[16] 安京京,孙梦莹.自考公交专业有了首批本科毕业生[N].北京考试报,2017-03-30(1).

[17] 学习型西城网站.学分认证介绍[EB/OL].[2017-03-04].http:∥www.xchlearning.com/list_014002008.html.

[18] 宁波教科网.慈溪市民学分银行“三个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EB/OL].[2017-03-04].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44363.

[19] 王维诗,刘亚锋,毛长久.湖滨商圈“学习银行”开张了[N].杭州日报,2015-07-02(A06).

[20] 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学分银行计划项目介绍[EB/OL].[2017-03-05].http:∥www.sdzgjy.org.cn/cenep/portalnew/xmjs.jsp?cate=003&categoryID=00300.

[21]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实施“学分银行”,大学生自主学习热情高[EB/OL].[2017-03-05].http:∥news.163.com/11/0111/17/6Q4QE29C00014JB5.html.

[22] 施书林,李轶:M公司“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28-129.

[23] 郝克明.学分认证、转换制度与终身学习[J].终身教育研究,2017(2):6-10.

[24] 吴钧.学分银行实施的困惑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Z1):89-92.

[25] 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2-46.

[26] 周晶晶,孙耀庭,慈玉龙.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27] Cedefop.European Guidelines for Validating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M].Cedefop Reference Series.No 104,2015.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28]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EB/OL].(2016-09-18)[2017-03-15].http:∥cqxdjy.swsm.edu.cn/content/?3326.html.

[29]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责任编辑 张军涛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redit Bank Construction in China: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WANGHai-dong,LIJia/

NationalEducationExaminationsAutho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ing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alents-growing overpas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credit bank have been flourishing. This study collects and analyzes 28 credit banks across the countr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ncluding lifelong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 citizen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main functions and features. It also briefly overviews the status of their development with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zing its current situa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redit bank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courage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future.

credit bank; credit accumulation; credit transfer; practical exploration

2017-04-09

10.13425/j.cnki.jjou.2017.04.007

王海东,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考试科研管理、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wanghd@neea.edu.cn);李佳,北京教育考试院,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自学考试管理和研究(lij@bjeea.cn)

中国高教学会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分银行建设研究”(16ZDO21)

猜你喜欢
学分成果银行
江西银行
验收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忆银行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学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