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霞
摘 要:小学生错别字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错别字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矫正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成因;矫正策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发现:随着小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错别字也随之增加。再优秀的学生,再好的作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错别字。综上情况,对错别字的成因和矫正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1.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大概记住这个字的写法,不能精确到字体的细微之处。比如:“拆”容易写成“折”;“末”写成“未”……
2.迁移和干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对后续的学习造成影响,如“真”“值”“具体”中间有三横,教师一再强调,小学生容易犯错误,把中间写成两横。
3.社会环境的影响:书刊报纸、广告都会经常出现错别字,而小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些错别字,这些对小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小学生的作业直接通过打印完成,少了书写的环节,长此以往,无疑会错别字连篇。
二、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
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精心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抓好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学生常用的识字方法。
1.拆字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汉字拆开,便于学生理解,如:“日”和“月”就是“明”;“廣”和“土”就是“庄”;“不”和“一”就是“丕”;“目”和“米”就是“眯”。
2.猜谜识字法。猜谜识字就是通过编谜语和猜谜语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猜谜识字法适应于结构简单,每个部件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汉字。猜谜语识字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培养。比如“什么像弯弯的小船”(月);“人在门口站”(闪)等。
3.对比法。很多汉字的字形很相似,只是笔画的长短和位置不同,读音和字义就完全不同了,对于这些汉字学生很容易认错和写错。如“目—且”“末—未”“土—士”等等。
4.声旁辨析法。很多形声字声旁只有一笔只差,学生比较容易出错,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找到规律。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如:“包”字有“书包”,遇“火”成大“炮”,遇“足”擅长“跑”,遇“水”吹“泡泡”,遇“雨”下“冰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大增。
5.形旁辨析法。形声字很多读音和形体都非常相似。这些字如果不清楚它们的意思,很容易弄错。如“清—晴—情—请”。教学这类字的时候,一定要学生找出形旁进行辨析。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注意的随意性和不随意性,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产生矛盾,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汉字的字形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留下的只是模糊的印象。识字是一个不断巩固和练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抄写就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课后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性的练习,强化他们的记忆,帮助他们区分和巩固生字生词,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生词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掌握生字生词的习惯。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字习惯。学生在书写的时候经常出现前对后错的现象,造成这种原因跟学生的书写态度有关,学生在书写时态度不端正、随意、不认真,还有可能就是习惯或笔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力求写对每个字,养成学生细心观察、书写规范、及时改正的习惯。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养成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遇到生字生词查看字典的习惯,为他们消灭错别字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爱学习、乐学习和勤学习的好习惯,使错别字的矫正策略实施好。
(三)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成绩优秀的学生错别字自然比较少,学习一般的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情况只是频率相对高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错别字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很多,他们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别字,而且会给字添加笔画或者彻底改变字形结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在生字生词上采取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课堂上重要的生字生词要提醒学生,帮助他们掌握。与此同时也不能只抓学困生而忽视优等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兼顾好、中、学困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矫正学生的错别字是一项艰巨而且耗时的任务。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书写正确的生字生词,打好语文的基本功,促进学生语言、书写表达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周强.学生不良品行矫正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