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艳
摘 要:作文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部分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这个自我创作的过程。现在校外铺天盖地的各种形式作文班,如“作文三步法”“作文速成班”,都在“填鸭式”地灌輸着孩子,在它的定式下,孩子们或许在当场能写出有点模样的作文,但是离开了老师规定的框架,学生又如同丢了拐杖,还是不会用自己的双腿走路。
关键词:作文能力;语感;创造美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受到孩子不会写作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对一些场景或者事情的经过进行描述,学生总是支支吾吾,好长时间说不出,或者是词不达意。布置学生课后写篇作文,家长反映说,孩子回家就会打开电脑,到网上进行搜索,然后一模一样地照搬下来。
我从不相信短短的一个暑假或者是十几节课能铸就出一个小作家。我相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魅力,所以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
一、深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积累词汇
学生不会写文章,最大的原因是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好比我们现在要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是没有材料,是无论也做不出来的。我们也可以有一本《厨房大餐360招》,告诉我们如何去蒸、炒、煎、炖,可是拿什么去做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就先训练学生去寻找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读完一篇课文后“我会询问学生,这篇文章中哪个词语,或者哪个句子,你认为写得非常好呀?”起初的时候,学生不敢回答,对于这样最简单最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学生反而束手无策了。在我的鼓励下,学生慢慢地能找出他们认为美的句子。
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又建立了词语积累本。在他们的本子上,有词语“金灿灿的桂花、香甜的红枣、绿树成荫、风景优美……”词语,也有“草坪在夏天就像绿色的地毯,现在却染上了一抹金黄”“秋风让落叶长了翅膀”等句子。学生越积累越多,养成了习惯后,不仅是课本上的词语,他们看的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也会自觉地记录下来。每周我定时拿出一节课,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词语积累本,孩子们是很用心的,看到本子上整整齐齐地写的词句,我也从中不仅感受到语言美,也感受到孩子们那颗发现美的心灵。
二、丰富孩子的课内外阅读,形成良好的语感
因为作文是一个见效非常慢的长期工程,或许我们进行一个学期的训练,从学生那里暂时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异。特别现在的考试制度,作文会很大地影响成绩。还有每学期的人员调动,任课老师的更换,都让老师不愿意在作文教学上下太大的工夫。
其实阅读是对于作文教学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如果长期坚持用好的文章去熏陶孩子,让他们一直沉浸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时间的熏陶,他们也会写出富有美感的文章。
我在班级开展“拒绝文化垃圾”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阅读,什么是坏的阅读。让学生去读文字类的作品,而不是读一些带有插图的漫画书,让文字去刺激学生,而不是看插图。因为文字能最大限度地让我们产生多方面的想象,想象出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效果。
我在进行这种阅读的时候,保证时间性,保证无功利性。时间性,就是要坚持,比如每周哪节课进行阅读,要坚持做到雷打不动,这样学生才能把家中的各种书籍带来,保证课堂使用。无功利性,就是单纯的阅读,不用读完了又要求写读后感,那样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抵触情绪。没有生活体验,怎能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就来“感”呢?这样的不良循环,其实是我们把孩子的阅读兴趣都给扼杀了。
三、感受文章的语句美,带领学生去创造美
学生有了发现美,积累美的习惯,就慢慢尝试要去创造美,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作品。
我从来不是拿出专门的哪节课去写作,或者规定哪节课是作文课,而是随机随性。中秋来临之前,我在班级组织过“过中秋、吃月饼”活动,学生亲自参与过,我就让他把这个活动写下来,好坏无所谓,必须是亲自动笔写,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虽然文章很简单,就是简单地叙述经过,但是文章有了自己的情感“月饼比任何时候都甜”!
班级里举行了活动,我就让学生试着写下来。学习了符合儿童语言的文章,我也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起初的活动,我只表扬不点评,树立学生的信心,在学生有了创作的兴趣和习惯之后,再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学生有了丰富的词汇,有了实际的接触,写作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形式都不能让写作一蹴而就,我也是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地摸索,慢慢地总结,课堂教学中、课外阅读中、活动记录中,点点滴滴地渗透,鼓励,让学生先喜欢阅读,再喜欢积累,最终达到放手去创造的目的。作文教学,长期的努力虽不容易换来显而易见的效果,但是我会将这个训练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徐玮.论中小学开放性作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战婷.作文教学生活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