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虎
摘 要:一堂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应重视课堂导入和朗读指导,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应有默契的配合。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对教师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衡量。
关键词:课堂氛围;课堂导入;朗读主体作用;主导作用
一、精心设计导入营造好奇氛围
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师走进教室的步态、表情、服饰甚至是发型,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课堂导入更能奠定一节课的基调。教师的外形千差万别,但走进教室,一定要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感;课堂导入各种各样,但导入内容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两篇课文的导入设计为例。
1.《窃读记》的导入:
师:板书一个“窃”字,问:“窃”是什么意思?
生:窃是偷的意思。
师:对偷这种行为你们支持吗?
生:我们反对。
师: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和偷有关,但这个偷,我们不仅不会反对,还会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这学期的第一课——《窃读记》。
教师把课题板书完整。学生自然会带着探究的心态去学习课文。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导入
师:直接板书课题后指名读题后问:小苗和大树都是不能够说话的,那为什么“小苗”还会和“大树”对话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
每篇课文的内容是不相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或体裁精心设计出不同的导入。可以是声响、视频、实物等等,不管哪种导入,只要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兴趣,就是成功的导入了。成功的导入,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前提。
二、重视朗读指导,创设有韵律美的课堂氛围
在目前教学评价中,对朗读能力的考查还没有普遍实施,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中很容易被忽视,使得朗读教学这一重要的活动变得枯燥、单调,也让学生对朗读感到乏味,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感情、读出兴趣呢?
1.教师深情示范读
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既能把字词的正确读音教给学生,又能把字里行间的情义传达出来,还能把汉语言所特有的韵律美表现出来。有人说,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兴趣最初都是源于教师的示范引领。因此,教师首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课前也要认真准备。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就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愿望。学生对教师的声音、表情模仿快而准,教师只要适时略加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采用不同方式讀
朗读的形式很多,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教师引读、范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等,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才会不让学生感到枯燥。
三、发挥主体作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教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和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对每节课,都要认真准备,不仅要熟悉所要传授的内容,更要精心设计出恰当的教学程序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还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的关系,是课堂教学氛围好坏的关键。既不能是学生漫无目的地瞎说乱动,也不能是教师满堂的自问自答,还不能让课堂长时间冷场。如何能做到师生默契的配合呢?请看《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片段。
师:当家长、消防队长、警察劝说父亲离开时,父亲都不肯离开,坚持挖掘。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冲上去帮着他挖掘。
师:如果再次发生倒塌,不仅救不出孩子,我们自己还受到伤害怎么办呢?
全班鸦雀无声。
师:想象一下,当时是不是你一个人在场?
经这一提醒,一个学生立即举手:我们可以分成几组,一组去找专业的救援队,一组密切监视废墟的情况,一部分人帮着他挖掘。这孩子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非常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这就连当时美国的那个消防队长和警察也没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全班学生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不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的自问自答,而是在学生感到困难时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当然,对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对回答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对确实回答不好的学生应该给予真诚的安慰,不能让他们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品德素养。试想,一个连自己说话、朗读都很困难,又不爱学生、也不爱教育的人,他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吗?
参考文献:
[1]王琳.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的教学的实施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2).
[2]刘莉琼.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实现措施[J].文学教育(下),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