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峰
摘 要:德育指的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法律、道德、政治与思想等方面的教育。实施德育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在作业评讲当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内容论述了初中生作业在批改中的德育缺失问题,并提出了在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关键词:作业批改;德育;策略
一、初中生作业批改中德育缺失的问题
1.回馈周期长,评判语言简洁,不利于增强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教师的工作比较繁重,学生的数量比较多,而师资的力量跟不上,大部分教师兼任好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倘若教师全面地批改作业,就会使得回馈的时间变长,甚至会长达一周。在发下作业的时候,学生仅仅能够看到错号或者是对号,却不知道为什么错;这种反馈信息量太少,没有充分地利用好作业的价值。与此同时,学生不能实时地解决在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错误的不能得到实时纠正,正确的不能得以强化,这就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价值意义,进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严重的是,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教师的责任心差,不及时地批改和发放作业,最终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2.审查批阅较多,指导修改较少,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平等合作意识
“批改”作业包含“批”和“改”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批改作业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在“批”完作业之后一定要体现学生改错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批改”作业。在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批改”中,我们通常见到的是教师在作业上所画的对号与错号,学生依旧是找不到错在何处。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实施“包办式”的全批全改,并未想到让学生在作业本上改正错题,致使学生在以后的作业当中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未能够体现出作业的功效。最终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的批改是教师的事情,并非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的结果。
二、初中生作业批改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把作业的“批”和“改”统一起来,体现出批改作业的本质
教师要想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对初中生渗透德育,就一定要具备“批”和“改”相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标示出学生出错的地方,随后教师借助红笔用其他的符号在作业当中体现出不同类型的错误,以使学生看到并能够实时地修改错题。比如,教师在批改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在应用“提高”这个词进行造句的时候,其中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援藏大学生在西藏的一些小学支教,在这些援藏大学生的帮助下,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状况”。教师可以用红笔在错误的词上画一个“○”,而后画一个“□”在旁边,以指引学生在方框里填写正确的词;倘若学生在写段落或句子的过程中出现混乱与错误,教师就在段落与句子下面用红笔标出,画一个“?”在旁边,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要画一个大大的“( )”在旁边,让学生在括号里面把正确的填写上。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改完错题之后,教师必须要把作业收起来并进行认真的检查。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得以强化,而且能够使学生明确作业批改并非教师自己的事情,它既需要教师的批,也需要学生的改,“批”和“改”是相互统一的。
2.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不但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作业的正误,而且还需要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严格规定学生的思维解题过程、解题格式、作业的书写,这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一定要实时地应用合适的评语体现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让学生迅速地改正错误。比如,教师在批改语文作业的时候,应用“你非常聪明,倘若再把字写得漂亮点儿,那就非常理想了!”“一手好字也是一种财富。”“结果是正确的,你的观点非常独特,再写得具体一些会更加理想。”等等。教师的这些评语,非常具有感召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教师所写的评语要实事求是、亲切、自然、明了、简洁、具有启发性、充满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学生渗透德育。
總之,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加入一些评语,不但能够补充“错号”与“对号”的缺陷,而且有利于从品质、情感、习惯、能力、思维等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师批改作业的这种方式,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从多个方面渗透德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马莹莹.论中学生作业批改的德育功效及其彰显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9(19).
[2]孙立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J].今日科苑.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