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岸英
摘 要: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进入初中,正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教师应在这一方面着重下功夫。
关键词:多元化;生源背景;行为习惯
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是你终身享用不完的财富;坏习惯是你一生偿还不尽的债务”。由此可见,不良行为习惯不但会严重阻碍学习进步,而且也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从初一开始,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就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形成了多元化生源。班主任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情况
有人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初一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接手新班级后就应通过各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生源,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成长经历、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向以前的任课老师了解学生情况,也可通过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介绍、家校通、短信、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来自各地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以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从而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在多元化生源背景下让教育之花绽放。
二、创建有归属感的温馨班集体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首先这个“家”必须是和谐温馨的,作为“家长”的班主任,热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较快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而努力。只有建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家”里的每个成员才能团结互助、互相学习,为了“家”的发展而共同努力。这样,一个和谐温馨、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就产生了。不同生源背景下的学生,首先从心理上给他一种归属感,得到班级大家庭的认同,共同制订班级奋斗目标。学生一旦有了归属感、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就会为了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确引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来自不同地区的新生,行为规范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规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规范学生行为的准则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从而形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做到人手一份,以便学生日常学习。据观察,很多學生刚进入初中,因为兴奋而喜欢在教室、校园内追逐打闹。这种行为一方面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另一方面对其他学生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应适时介入,加强课间10分钟的管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间文明休息的好习惯。这样,即使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都有了共同的行为标准。
四、班主任做好榜样示范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面对不同背景的新生,班主任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比如教室乱扔废纸却又没人捡,多次强调仍不起作用,不妨换种方式,即看到教室里有废纸我们可以弯腰捡纸,我相信不出一周,教室环境会大为改观。例如升旗仪式上,班主任规范的注目礼,一定会让学生的眼神随着国旗而上升。班主任是学生随时模仿的对象,端庄的仪表、规范的行为、健全的人格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习惯成就自然,习惯成就未来,习惯成就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业、事业、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刚进入初中学习的新生,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初一新生,有着千差万别,要抓住教育契机,督促他们养成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严格要求并经过长期的训练,要重视开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还要根据不同学生,有计划地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后,就要咬住不放,狠抓到底。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从严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在严格训练的同时,班主任还要注意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当某个学生反复出现某种不良行为习惯,班主任要有耐心,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我相信,从以上几方面入手,一定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用老师督促,自己便能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