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胜伟
摘 要: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历史资料,把乡土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乡土资源;活力课堂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我们历史教学所说的乡土资源主要是指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当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还有历史文化遗存、遗址。
教育家徐特立曾经指出:“教学最好是从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乡土资源贴近学生,为学生所熟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远的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感,因而,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历史教材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在必修课本中解释一些重大历史变革,就可以选取本地历史中的一些具体而生动的事例加以说明。如,笔者通过钱山漾遗址中出土文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早期国家阶段的文明状况,加深学生对那段久远历史的印象。出土的5000年前的蚕丝织品,不仅能够说明湖州地区丝织业的发达,更重要的是能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不仅如此,该遗址还可以用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说明中华文明不仅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同样起源于长江流域。又如,在讲述《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二拍》的作者凌濛初:“凌濛初,明末小说家,今湖州织里人。12岁入学,尽管腹有诗书,但屡试不举。举业上的坎坷,使他潜心于著述。凌濛初创作《二拍》的动机,据其《二拍》序言是应书商所邀,问世后反响极大,销路畅通。凌濛初还致力于家传的刻版印书业,凌氏刻本慎选底本、刻印精美、所用纸墨俱善,往往附于插图,精绝一世。书籍一出,无问贫富,垂涎购之。”通过对《二拍》作者凌濛初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小说繁盛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增多;同时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为小说的流行创造条件;加之八股取士将真正有才学的文人排除于仕途之外,将主要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再者,讲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专题时,湖州地区也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可资利用,特别可以选取南浔丝绸业的发展史作为史料,南浔丝织业从辉煌走向凋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列强侵略、国门洞开,外国丝织品流入中国使中国丝织品滞销所致。学生通过这些乡土资源的呈现将会很容易得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深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的结论。在讲述教材这些相关历史时,把这些宝贵的地方史知识穿插其间,学生无不受益匪浅。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湖州中学,创办于1902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明达教育”办学特色的指引之下,培养出一大批具有“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有文坛巨匠茅盾、龙潭英杰钱壮飞、科技铁人王启明、中国深海科考第一人陈鹰、空间技术专家叶培建等。这些校友资源即是乡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来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开设开发精品校本课程,形成湖州中学历史文化名人荟萃选修课程。这不仅可以传承学校百年文脉,更能激励学生立志求学、报效祖国。
三、其他方面乡土资源的利用
乡土资源还包括当地人物的口头描述和回忆记录。笔者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本校历史教学实际,已经在湖州中学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卡尔·贝克说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通过中学生写史活动使他们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的燕窝鱼翅,而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空气。学生通过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公民历史,深入历史情境之中,感悟历史。这是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挖掘乡土资源的方式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增进学生和祖父辈的情感交流,传承自己的家族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家族、通过个人在大历史变迁中的心路历程去感知时代的变迁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乡土资源的自我建构给学生带来的意义要比历史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意义大得多,对历史的感悟也深刻得多。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下子把學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和主导地位之上,这是笔者当初所始料不及的,也是笔者举办中学生写史大赛活动最大的收获。
可见,充分把乡土资源科学而又自然地应用到历史教学中,能使我们的课堂得到难忘的温馨和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郭华拉.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