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2017-08-07 21:34
生产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辽宁辽宁省

孟 雷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孟 雷

(渤海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城市贫困问题,这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的现状是:城市贫困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贫困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均需提高。导致辽宁城市贫困的原因既有个人及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省市两级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建立需求导向的分类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及自立性救助体系。

辽宁;新型城镇化;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问题是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城市贫困问题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辽宁的城镇化率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现状分析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2017年3月《二○一六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城镇常住人口2 949.3万人,占67.37%。城市贫困人口从数量规模、构成比例、导致贫困的原因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辽宁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规模分析

近五年来,辽宁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根据2012—2016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城镇低保人数的统计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截至到2015年底,辽宁省低保人数由五年前的1 186 088人下降到718 132人,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政府采取的扶贫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导致城市贫困问题加深。

图1 2011—2016辽宁城镇低保人数统计

(二)辽宁城市贫困人口构成分析

通过对部分城市家庭调查,发现目前辽宁城市贫困人口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第一,城镇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数量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的数据(见表1)可以发现近五年有所增加,2011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4万人,到2012年有所减少,为38.1万人,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为39.4万人、41万人和46.2万人。这一方面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转换身份后,职业竞争能力较低,短时间内无法找到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有关。其中调查也发现,在登记的失业人数性别构成来看,男女比例差不多,女性所占比例不到50%,一直都在46%~50%之间。

表1 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2011—2015)注:年末数

另外,根据《2016年辽宁省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见图2)。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14个城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差别较大,失业率较高的依次是锦州4.3,本溪4.1,丹东和葫芦岛都是4.0,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的城市为盘锦2.6,营口2.7。其余的在2.8和3.7之间。这也反映出贫困人口在辽宁各地的分布情况。

图2 辽宁省城镇登记失业率

第二,年纪较大,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在对锦州、沈阳、朝阳、丹东等城市贫困家庭的调查中发现,50岁以上、年纪较大,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在贫困人口中占的比例较高,这部分人口主要是下岗人员、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因伤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这部分人群虽能享受政府一定的生活保障的救助,但由于自身缺乏摆脱贫困的就业及发展能力,仍处于贫困状态。

第三,罹患重大疾病的人群。根据《沈阳日报》2016年3月的报道,目前辽宁因病致贫人数为15.7万人,这里面大部分是农村人口,但仍有一部分是城镇人口,这些人口或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尽管近几年辽宁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647.5万人到2016年初的744.8万人,同时各级政府机构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救助措施,但仍无法彻底解决罹患重大疾病的人群的贫困问题。

另外城镇贫困人口还包括一些经商失败短期贫困者,一部分因犯罪的劳教、劳改回城人员以及因赌博、吸毒而衣食无着的人员……

(三)辽宁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分析

第一,物质生活状况。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的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近三年辽宁省低收入户的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在逐渐增加,由2013年的9 706.29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2 302.02元,这反映出低收入户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2015年底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中,低收入户为12 302.02元,高收入户为60 901.26元,两者相差5倍之多。

表2 辽宁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第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体现在居民的精神生活状况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娱乐教育文化支出较少,消极心理严重。一些贫困家庭因难以承担人际交往的支出而疏于社会交往。一些人精神、情绪状态欠佳,常常出现苦闷、焦虑、仿惶、悲观情绪,甚至有些被救助的对象往往有自卑心理,会出现“自我封闭”和社会歧视心理,从而产生社交障碍。更有一些失业人员,其“受挫”情绪和吃亏心理比较严重,普遍带有埋怨和焦虑情绪,对某些社会现象极为不满,导致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存在。

二、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及家庭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少。城镇贫困人口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因为个人年纪较大,学历水平不高,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导致重新就业的机会较少,因此陷入贫困。

城镇化进程中部分进城的农民,劳动技能少,只能从事一些如建筑、环卫、家政等“非正规性”的低层的、临时性工作,工资水平低下,因此无法长期脱贫。

另外还有些贫困人员,在找工作方面存有一定的懒惰心理、攀比心理,小活不爱干,嫌脏嫌累,工作的主动性差,一直等待政府救助,导致失业贫困。

第二,家庭劳动人口少,负担重。有些贫困家庭,主要是上有老,下有小。老人或家庭成员,身体不好或患有重大疾病,孩子还处在读书阶段,各项支出较多,家庭中劳动力少,有的只有1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从而陷入贫困。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一,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城市化质量和水平。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工业化率较高,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城镇人口的稳定就业,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从而解决城镇人口贫困问题。而从辽宁省近五年(2011—2015)(见表 3)的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的比较来看,工业化率一直低于城镇化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有效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表3 辽宁省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

第二,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一部分城市贫困群体主要在建筑、家政、环卫等行业从事耗费体力、岗位安全性差、工资待遇低、可替代性强、无长期劳动合同的临时性工作,一般还没有五险一金的劳动保障,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一样的福利待遇。

第三,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利贫困问题。从表面来看,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权利贫困是根本原因。在当前社会,就业权不仅与个人的学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有关,还取决于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户籍等因素。同样子女教育权、医疗权、居住权等也受此影响。对于城市贫困群体来说,他们的这些权利都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和公平的对待,社会保障权、社会参与权、受教育权等方面权利不足或缺乏导致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弱势,逐步陷入贫困境地[1]。

三、解决辽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贫困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省市两级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

为了系统地掌握各市贫困人口的详细情况,应该全面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以社区为单位自下而上地开展普查,对所处社区范围内的贫困人口进行登记,目前各地普遍建有贫困人口档案,但纳入的信息较少,主要是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为了实现精准扶贫,应在全省以及各市建立并完善统一模式的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内容包括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月收入(或年收入),家庭人口数,负责供养的人口数,罹患疾病情况等,还应包括目前参与社保情况,原从事的职业,现从事的工作,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贫困人口目前的救助需求,已经获得社会救助、帮扶情况及效果,目前的贫困状况是否有所改观……,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可以全面了解各市贫困人口的总量、构成及贫困原因,以便于有针对性采取救助和帮扶措施。

同时,对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要实施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各地贫困人口的变化,对贫困情况进行精准识别,对于那些已经脱离贫困的人,进行具体调查,把不该享受扶贫的人进行排除,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口纳入其中,做到精准帮扶。

(二)建立需求导向的分类培训体系

分类培训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围绕当地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过程中实现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相结合,按劳动者需求开展培训,根据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择实用性强的职业和工种,开展特色培训。

分类培训的重点包括:

第一,强化就业意识。通过培训,能够使贫困人员摆脱“靠低保、等救助”的思想和“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增强他们的就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岗位竞争意识,树立自主就业、自己脱贫的信心。

第二,就业技能培训。面向女性就业群体开展服装加工、餐饮以及保健护理、老年人家庭护理、护工等家政服务培训;面向男性就业群体开展建筑施工、机械维修、电焊汽修等就业技能培训。

第三,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在培训的同时,重点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劳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参加创业培训的扶贫对象,在国家政策和技术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培训质量精准评估。在培训人员就业后,需要定期对培训者和用工单位开展满意度调查,追踪培训的效果,认真听取企业对培训人员的技能评价,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和推广定向、订单、订岗培训。

(三)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

社区在解决城市贫困过程中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提供就业信息。社区可以通过设置用工信息发布板,将辖区内的短期用工信息及时张贴到用工信息栏,或将相关的信息及时通知到较为合适的人员,为辖区内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有针对性的提供用工信息,也可以将就业政策送进居民手中。同时社区还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选择平台,为辖区内的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提供就业岗位。社区可以积极开辟一些岗位,为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可以开发的岗位主要有:

社区管理岗位。如招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失业人员,吸纳到社区管理队伍中,参与社区内的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工作。

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在社区建设进程中,如社区的治安联防、保洁、绿化以及义务交通员、书报亭的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应运而生,可以为生活特别困难的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岗位。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方便居民生活,可以开发一些诸如托幼托老、病人护理、商品配送等家政服务岗位以及餐饮服务、美容美发、修理维护等经营项目,极大地帮助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2]。

为社区单位提供服务的岗位。在社区内还有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些机构也会有一些社会服务需求,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不断寻求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安置能力。

(四)建立健全社会及自立性救助体系

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现有救助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及自立性救助体系。

第一,社会性救助[3]。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是为那些目前生活窘迫,“老弱病残孤”等超过法定就业年龄的群体,没有或者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这些人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教育救助。主要是各地可以通过公办民助,或者公益机构建立各级各类学校,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医疗救助。为那些因贫困而没有经济能力进行治病的群体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建立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立慈善医院或非营利性医院等,为城市贫困人群提供医疗服务。

住房救助。为城市中居住困难的家庭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过渡性住房、保障性住房,保障部分贫困人口的住房需求。

临时性救助。针对一些由多因素引发而无法纳入低保范围,但又确实生活困难,或因突发重大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口,实行临时救助,以避免这些人群陷入贫困深渊。

第二,自立性救助。自立性救助就是通过引导、辅助使贫困人群拥有、增强就业能力,能够做到自食其力,最终通过自强自立,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推进自立性救助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树立自立发展理念。政府及各级救助部门要积极引导贫困人群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积极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避免其对各级政府以及社区救助的过度依赖,使其树立积极主动的生活观和就业观,树立自我发展意识,不断学习增强各项职业技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重返工作岗位,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出贫困。

(2)开展就业救助。对具备劳动能力,在法定就业年龄内的群体制定严格劳动要求,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通过培训使贫困人群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然后与受助对象签订契约、协议,为其介绍、推荐或提供就业岗位进行救助,对不能履行协议的,可以取消救助资格。同时根据不同类别的受助者设置受助时间的时限,到时间期限后必须进入劳动力市场去就业。为最大可能的规避有些人长期依赖救助制度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效应,可以构建起一套可行的救助渐退机制,鼓励受助者努力积极就业或自主创业[4]。

[1]曹君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贫困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5:29.

[2]梁涛.浅谈社区就业的前景与社区就业岗位的开发[EB/OL].[2016-09-19].http://www.qdldzyls.com/art/view.asp?id=861287287546.

[3]张勇彪,于春梅,2016.试析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11):93-94.

[4]满清喆.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立性救助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6.

(责任编辑:D 校对:T)

F299.21

A

1004-2768(2017)07-0103-04

2017-04-01

辽宁省社科联项目(2016lslktzishx-01)

孟雷(1970-),女,辽宁黑山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辽宁辽宁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隐形贫困人口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