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以平凉市为例

2017-08-07 21:34
生产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平凉市空间布局市域

杨 平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以平凉市为例

杨 平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内产业空间布局是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通过对目前平凉市产业空间布局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可知该市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部分主导产业在市域空间分散度较高、传统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按照产业差异化发展原则,在市域内加强特色产业区建设;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打通与邻近重点城市的连接通道,并将市域内各个经济增长点连接起来;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空间布局;平凉市;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因为相比传统城镇化,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内涵。优化区域内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各类产业的协调互补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拟以当前平凉市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平凉市产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优化路径。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被看作是新型城镇化的先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其进一步完善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则正式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为“四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同年12月,我国将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预计到2017年各试点地区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至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状况,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解读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主要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角度展开,同时重点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之“新”的内涵,归纳起来讲,在于新型城镇化“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结合各方面的实际,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建立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及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既强调协调发展,又追求互促共进”;二是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统筹协调发展、平等和谐共建等特征上;三是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意义,重点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关于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有质量和效益问题、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自身发展的规律,但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外延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1]。

此外,也有学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等两方面对学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问题研究、路径研究和支撑体系研究等四个方面,但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解释模式、理论建模和学说贡献;实践分析主要研究全国不同地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验,比如有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广东模式、政府引导推动型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私营企业为发展主体的温州模式,等等[2]。

(二)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分工理论和产业区位理论。

1.区域分工理论。对于产业分工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将工厂手工业生产中个人之间的分工和贸易理论,推广到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与贸易,认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基础是先天的自然优势(气候、土壤、矿产、环境等)或后来获得的优势(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等),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与此不同,大卫·李嘉图则认为地域分工的基础在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价格的区域差异,认为生产投入要素除了劳动,还包括资本、土地、技术和运费等,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理论)。1961年,英国学者M.V.波斯纳将技术作为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第三种生产要素,认为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产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1966年,美国学者雷蒙德·弗农研究了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类似人的生命周期,所形成的的时间差表现为技术差距,决定了国际或区际分工与贸易的变化,被称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于1949年提出中心外围理论,主要从国际或区际收支角度来考察产业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产业区位理论。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将区位引入产业布局经济学,他在《孤立国》一书中认为,在农产品生产成本、价格和运费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取决于产地与市场距离的远近,并据此提出了围绕市场,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成圈层分布的思想。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力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输成本占据决定地位,而聚集力指的是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效益。

西方现代区位理论主要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等。成本学派主要观点是确定产业最优区位必须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市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划分和市场网络状况等因素,尽量将产业安置在利润最大的区位。成本市场学派将成本学派和市场学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了区域产业布局和总体产业布局等问题。

另有一些学者站在后起国家(地区)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区位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不可能实现平衡发展,而是通过一个或数个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的“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从而带动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发展。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发达地区凭借自身经济优势不断吸引资源和要素集中,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后,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出现外溢效应,从而带动不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

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在西方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理论,主要观点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总是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形成“点”(增长极),点与点之间通过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轴”(经济带),从而实现向不发达区域纵深的扩散。还有国内学者在点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模式。

二、目前平凉市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处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下辖六县(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一区(崆峒)及平凉工业园区,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09.8万人。平凉市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15年全市GDP为356亿元,人均GDP为17 014.77元,在甘肃省14个市州中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10位。而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49 228.73元,甘肃省人均GDP为26 209.56元,平凉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市培育形成了煤电化、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并打造推出了“平凉煤电”、“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和“平凉旅游”四大产业品牌,但是就平凉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而言,依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各县(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

我们通过对平凉市各县(区)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的分析,来研究市域内产业发展趋同状况。国际上一般采用UNIDO于1979年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法来测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2006年,我国学者根据实际需要,对该系数进行修正,提出了产业结构重合度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SSIij为产业结构重合度,Xik是区域i中第k个产业产值在全部产业产值中所占比例,Xjk是区域j中第k个产业产值在全部产业中所占比例。0≤SSIij≤1,取值越大,就意味着产业结构重合度越高。另外,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重合度指数SSIij与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SIij之间的数量关系后,认为:“以产业结构重合度等于0.667作为区域间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研判临界值要比产业结构相似度指标更具说服力。”[3]本文采用这一观点。

根据平凉市各县(区)公布的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值(见表1),笔者测算了各县(区)两两之间的三次产业重合度指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平凉工业园区与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庄浪县、静宁县两两相比较的县(区)之间三次产业结构重合系数低于0.667的临界值,其他县(区)两两之间的结构重合度都相当严重,尤其是泾川县与灵台县、崇信县与华亭县、泾川县与庄浪县、灵台县与庄浪县、泾川县与静宁县、灵台县与静宁县、庄浪县与静宁县之间的结构重合度竟然高达0.9以上,这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相同。

表1 2015年平凉市各县(区)三次产业结构

表2 平凉市各县(区)之间三次产业结构重合度系数

各县(区)三次产业结构严重趋同会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一是不利于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容易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优势;二是容易形成市域内同一产业内部的恶性竞争,违背新型城镇化关于各县(区)产业发展协调互补的要求;三是加大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散度,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二)部分主导产业在市域空间分散度较高

产业空间布局的高度分散不利于形成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笔者根据各县(区)公布的2015年度统计数据,分别对平凉市四大主导产业的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进行计算,来考察平凉市四大主导产业在市域空间的分布状况。其中,煤电化产业选取煤炭和电力行业、草畜产业选择养牛行业、果蔬产业选择苹果行业。

1.集中指数。集中指数用来考察某种经济活动在某个区域内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C为集中程度指数,T为区域总面积,H为占全区经济总量半数的地区面积,集中指数在0~100之间波动。参照标准:C≤50为相当分散;50<C≤70为比较分散;70<C≤90为比较集中;90<C≤100为高度集中。平凉市个主导产业集中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平凉市2015年各主导产业集中指数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的煤炭、电力和旅游等产业集中指数在70~90之间,为比较集中;苹果产业和养牛业在50~70之间,为比较分散。

2.地理联系率。地理联系率是用来衡量两个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联系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G为地理联系率,Si为区域内某种产业总产出占全区的比重,Pj为该区域人口占全区的比重。G取值越高,说明两个要素的地理分布趋向一致,产业空间集中度就越低;G取值越低,说明两个要素地理分布趋向分散,产业空间集中度就越高。平凉市各主导产业地理联系率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平凉市2015年各主导产业地理联系率

从表4可以看出,平凉市煤炭产业、电力产业与人口的地理联系率均低于50,意味着这两个产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而养牛业、旅游产业、苹果产业与人口的地理联系率均高于50,意味着这三个产业的分散度比较高。尤其是养牛业与人口的地理联系率高达77.6,说明平凉市的养牛业相当分散。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不论是基于国土面积分布的集中指数,还是基于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地理联系率,都表明平凉市的煤炭和电力分散度比较低,而养牛业和苹果产业分散度都比较高。煤炭和电力产业分散度较低,即集聚度较高,与行业的特殊性有关,如煤炭产业必须基于特殊的自然资源禀赋,电力产业必须采取规模化经营的方式。养牛业和苹果产业的分散度较高,也即集聚度较低,则主要与个体分散经营、产业现代化程度低有着直接关系。总之,平凉市四大产业中,有两大产业在市域空间上表现出较高的分散度,这不利于它们产生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对整个市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传统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

区域内产业空间布局必须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分布状况及承载能力。目前,平凉市的产业布局依然是四大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集聚度较高的煤电产业,属于典型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2014年,平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邻近的天水、庆阳两市(见表5),但是大部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却远远大于两市(见表 6)。

表5 2014年平凉、天水、庆阳三市地区生产总值

表 2014年平凉、天水、庆阳三市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

从表6可以看出,2014年平凉市工业固体废物、化学需氧量、工业废气、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甚至高于天水和庆阳两市相应污染物排放量之和,废水、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天水市相应污染的排放量接近,并高于庆阳市的排放量。高污染往往意味着高消耗,这也对平凉市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再从平凉市各县(区)2015年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见表7)来看,煤电产业集聚的崆峒、崇信、华亭等三县(区)大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超过其他县。

表7 2015年平凉市各县(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排放量

总之,通过与邻近两市的比较来看,平凉市现有产业总体处于一种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状态,给环境资源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再通过市域内各县(区)之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比较,可以看出平凉市大部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电产业集聚的县(区),市域内产业空间布局与环境资源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平凉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之一,就是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正如张占斌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一文中所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4]显然,平凉市现有的产业空间布局远远不能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依托各县(区)的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原则,在市域范围内划定不同的特色产业区,确定各自的重点发展产业,从而优化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达到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目的

《平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将全市划分为平凉都市区、农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升区、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见图1),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中,平凉都市区包括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和平凉工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重点发展高效环保的新型煤电化产业,同时强化农业基础作用,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生态循环和外向型的现代农业。农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升区包括静宁县和庄浪县,依托苹果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优质果品生产及出口,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区域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草畜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包括泾川县和灵台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利用邻接甘肃庆阳、陕西宝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图1 平凉市城镇功能分区规划图

(二)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通与邻近重点城市之间的连接通道,向外拓展市场空间,激活产业发展的潜力,同时将市域内各个经济增长点通过交通枢纽紧密连接起来,增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交融,推动产业向各个乡镇、村社纵深拓展

在铁路方面,建设平定铁路及延伸段,加强平凉市与西边的定西市、兰州市及东边的西安市、庆阳市之间的联系;建设平环定铁路、天平铁路,加强与庆阳市、天水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将平定铁路和天平铁路连接起来;建设灵台、华崇泾等运煤专线和静宁县至张家川县的铁路,增强特色资源和产品的外运能力。在公路方面,建设通向市外的彭大高速、天平高速、平庆高速及市域内的华泾高速、静庄高速、灵华高速、华崇灵高速、华崇泾高速、崇白高速,形成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建设崆峒-华亭县、崆峒-崇信、华亭-崇信、崆峒-威戎-李店-莲花、庄浪-崆峒、华亭-崇信-灵台-泾川等一级公路,增强县(区)之间及对外的联系。

(三)注重保护资源环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重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市域内产业空间布局,同时推动各类产业尤其是煤电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平凉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充分结合平凉市的实际情况,将市内的崆峒、华亭、泾川等县(区)划分为省重点开发区域,灵台、崇信等县为省限制开发区(其中工业集中区为市级煤化工点状开发区),庄浪、静宁等县为省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区,平凉工业园区为市级重点开发区,而市域内的旅游景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基本农田、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地等则被统统划分为禁止开发区域[5]。需要强调的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与特色产业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统筹协调和科学规划,从而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一起收获的区域发展目的。

[1]程茜,2016.近五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综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63-66.

[2]董殿文,张莉,2016.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综述与时间思考[J].经济师(3):286-289.

[3]汪本强,倪泽强,杨学春,2015.皖江示范区市域间产业趋同现状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8):138-139.

[4]张占斌,2013.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1):49.

[5]平凉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N].甘肃经济日报,2014-08-01(1).

(责任编辑:C 校对:R)

F299.21

A

1004-2768(2017)07-0070-06

2017-04-17

杨平(1984-),男,甘肃天水人,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平凉市空间布局市域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扶贫扶智 点亮希望——平凉市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平凉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平凉市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