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 向天华 阳露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留守儿童关爱视角下川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
廖华 向天华 阳露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现实困境。近年来虽然国家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法制保障,但是国家的这些宏观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结合边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推进农村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本文从留守儿童关爱视角,对川东边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展开调研,根据留守儿童急需的文化服务出发,提出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措施对策。
边远农村 儿童关爱 公共文化服务 对策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广西等劳务输出大省。2014年2月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的发言中指出:“全省农村未成年人1200多万,其中留守儿童368万,是数量最多的省份”。并且,增长的数量到目前为止仍在加大。然而,留守儿童的区域结构相对来讲并未有太大变化,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南充、达州、广安、巴中
四川省重点区域农村留守儿童情况一览表① 单位:万人,%
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留守儿童,随之而显现出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所谓“留守儿童”,实际上指父母至少一方离开家。经济的落后、亲人的疏离让这部分儿童在物质上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他们情感上的空虚,主要表现在学习偏差、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情感缺失、安全失保等问题,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基于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②中,不仅仅确定了2010年至2020 年这十年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③
近年来,川东地区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民生项目,作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和内容,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各方努力下不断优化。巴中、广安、达州、遂宁、南充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童伴计划”、“爱心帮扶”等项目。2013年,巴中市通江县成为了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达州市通川县出台了《关于开展关心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活动的通知》;2015年,南充市高坪区出台了《南充市高坪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了“精准”、“及时”、“预防”、“关爱”、“救助”等具体措施;遂宁市在2015年也具体落实了“关爱留守儿童四季百福爱心助学行动”。
总体而言,近年来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为推动留守儿童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留守儿童在物质、情感、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关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从总体上来讲,四川东部的这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等的限制,相对于农村实际需求和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现实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服务设施甚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本身,不管是数量上还是涉及面上都还不够;对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监管、考核以及激励机制也还不够完善等等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和完善。
川东多为丘陵地带,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资源贫乏,交通不便,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和网络严重欠缺。在现代城市文明和城镇化的冲击下,青壮年劳动力常年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386199部队”(留守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现象。这些现实困境严重制约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从十四届六中全会开始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作为议题讨论,并通过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把“以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5年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以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公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制定了指导标准。201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要求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扶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同时要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从政策和制度层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标准、保障体系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规定。至此,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法律保障,这就为加速推进川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机遇。
(一)完善农村急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首要解决三网融合问题。在边远农村,由于受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传统的文化服务输送方式严重受到影响。让农村百姓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将文化服务下乡入户,网络基础建设是当务之急的工程。大力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将“村村通”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做到有线无线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村村能通、家家能用,看电视、打电话、上互联网三网真正融合。这是各级政府应尽之责。有了通畅的基础网络,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为公众“提供书报阅读、影视观赏、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学普及、广播播送、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
(二)构建适合农村的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网络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城市和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诸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在边远地区农村并不适合。边远地区农村则适宜建设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点,推进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像图书馆之类的文化服务设施,一般都设置在县城以及县城以上的单位。因此,流动图书馆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把县城图书馆资源送到农村留守儿童中去,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这个群体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完善的文化服务资源。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流动文化服务,既符合农村的环境条件,也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还可最大化地实现文化服务功能。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村镇,则可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等文化服务网络设施。
(三)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应针对老妇幼群体特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看护监管,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年龄以及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对文化产品就缺少甄别,再加之农村儿童文化产品本就比较匮乏,出现了来者不拒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所以,在农村应建立文化产品输送机制,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将广播电视、网络和流动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融合,线上线下文化产品相结合,满足儿童不同时空的需求。搭建以农村中小学和流动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平台,由专门人员负责向儿童选择推荐文化产品,抵制暴力、低俗的文化品服务,减少儿童的盲目被动接受,促进健康成长。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定制专题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活动、朗诵演讲比赛、科技活动周、文体活动等,推送文化服务。2016年四川日报联合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图书馆以及市州图书馆等单位启动了大型公益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孩子共同定制了“精神营养餐”,这也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的“微图书馆”的建设,值得推广。
(四)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因此,需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一是采取措施激励农村青年回乡创业,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基于四川东部大部分市区的情况,地理位置差、农民收入有限、创收项目少、收支不平衡等等原因导致农民工不得不背进离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父母缺失的环境中成长。倘若政府部门能够结合深化改革和乡村脱贫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再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激励这些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四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短和消除城乡差距,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比如创业就业扶持,通过政府出台创业培训、创业补贴等相关政策,再加以多渠道、多形式的政策宣传,积极鼓励农民工返乡。事实上,在川东地区一些市县已经有了成功案例,可以加以推广和宣传,比如四川通川县采用大力实施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搭建创业园平台等措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2013年通江县外出务工人员25万,留守儿童7.3万人;2014年返乡人员6.9万人,留守儿童4.8万人;2015年返乡人员4.2万人,留守儿童3.8万人。由此可见,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可以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二是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目前,川东地区农村基本上都在各村建立了诸如“儿童之家”的机构,均配备有至少一名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中。但是由于“儿童之家”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再加之部分兼职人员缺乏相关工作经验,相关部门对此类机构还应进一步加强督察督办如会议、活动、学习以及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统一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定期对“儿童之家”等机构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自查、抽查、普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甚至把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相结合。另外,加强对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争取让工作人员尽快地适应工作。同时,鉴于工作人员的复杂性,尽可能地吸收教育、卫生、心理等专业型人才,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并且把这部分人群的工作同时纳入到原单位的年终考核中,以此激励广大社会人群的参与。
此外,教育系统作为留守儿童管理的主渠道,在日常教育方面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势必要建立健全“家校共管”的有效机制,尤其要与外出务工家长的不定时沟通,同时从生活、心理、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培训,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广元市、巴中市在家校联动方面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他们积极利用了电话、QQ、“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交流和沟通,优化了监护环境。
三是增加教育成本,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全省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受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有效地得以解决。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以改善,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工作量大、管理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儿童,再加之基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家校共管”的力度不够大,尤其是与外出务工家长的沟通少,留守儿童大多在课余时间无处可去、无人监管,以至于上网成瘾、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增加教育成本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增加课外活动场地以及相关配套,比如器材,确保留守儿童课外活动正常进行。
另外,少年宫大多设在县级以上城市,可以考虑把它延伸到农村中去,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的村,让留守儿童真正意义上更多地接触文化而不仅仅“走马观花”。同时,政府财政增加对这些地方的少年宫的财政投入,鼓励创办各种公益性兴趣班比如书法班、舞蹈班、手工教室等等,吸引留守儿童的参与,让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充实课外生活,让他们和发达地区的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样的各种教育和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不良习惯。
(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行动
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营造全民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
2015年10月28日,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在成都携手启动,关爱行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童伴计划”,也就是替留守孩子“找妈妈”。“童伴计划”启动以来,四川省7市(州)、10县(区)、100村纳入试点,“童伴妈妈”发挥长期在村、熟悉情况的“本土”优势,针对特困、极端户等案例因户施策、精准关爱、跟踪服务,在联合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举措上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积极影响。达州市开展了“守护明天·益起来”巴渠学子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公益行动,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可见,在社会力量的参与方面,川东地区开展工作已见成效,接下来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进来,加大社会服务和社工组织的指导和扶持,通过“一对一服务”、“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等多种模式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各方关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教育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是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对此,川东地区相关部门和社会积极重视,通过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建立有效的关爱机制,从而帮助这群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桂静】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共青团四川省委2014年留守儿童调查的第三次权威发布.
②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王练.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研究及社会工作介入[J].华中农业大学,2012(1) :13 -1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4]谢建社.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案例精编[M].北京: 社会出版社,2014:168.
G12
A
1008-8784(2017)02-11-5
2017-2-27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川东革命老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LQ2014 B-06)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四川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HCY2014A10)阶段性研究成果。
廖华(1981—),女,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文化产业;向天华(1971—),男,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美学、文化产业;阳露西(1978—),女,硕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