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雨东
让我怎能不忆起
■ 刘雨东
周末陪同朋友去参观正在建设中的“被动房”,这种房子的工艺来自于德国,低碳环保、节能恒温、现代智能,一年四季冬暖夏凉。房子中人们的呼吸、厨房炉灶产生的热量都成为“热源”被有效保存并有效利用。
“这不就像俺们农村老家的‘地窖子’吗?”朋友的家人开玩笑地说。
“对呀!”经他一说,我们也恍然大悟,不禁想起了农村老家里那些冬暖夏凉的“地窖子”。
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住着高楼大厦,冬天有供暖避寒,夏天有中央空调制冷,与农村的土坯房茅草屋有着天壤之别。
数九寒冬、炎炎夏日,聪明的农村人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应对和适应大自然的寒冷或炎热。冬天烧火炕,夏日或到河里湾里池塘里洗澡,或躲到大树底下、晒麦场上纳凉。
而为了存放大白菜、土豆、萝卜、地瓜,人们又发明了挖地窖这一妙招。在空地上,根据面积大小,选择一块长方形的土地,挖出深约2米,宽约1.5米左右的深坑,大的十几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平方米,顶上用木头、塑料纸等物覆盖,有条件的用水泥抹平,再在顶头位置留个可容一人通过的出入口,一座地窖便大功告成。地窖除了储藏蔬菜红薯等物外,还成了孩子们和劳作一天的大人们冬天或炎夏躲避寒冷或高温的绝妙去处。就连家里的“阿黄”也尝到了甜头,由初进入时伸着舌头呼哧呼哧直喘气,到后来静静窝在一角呼呼大睡了。
如果地窖很久没进,或进入已弃用的“废窖”时,大人们一般会点上一盏灯或蜡烛,用筐子拴上绳子轻轻地放下去,观察火苗的燃烧情况,判断地窖是否缺氧、进入是否安全。当年,除了地窖,家家户户还有旱井,大都用来放红薯和生姜、山药等农作物,既保质又保鲜,相当方便。而下旱井前放灯或蜡烛,是必须要做的程序之一。尤其是旱井离地面有五六米之深,更容易缺氧,谁也不敢拿生命当儿戏。
在旱井里,更舒服更惬意,但因为井深且直径大,下去一趟非常不容易,小孩子和妇女们一般不敢下去,平时大都是用木板或石板掩盖,再在上面压上石头等重物,防止小孩子私自下去。只有在需要时,家里的男人们,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下去取放物品。
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三九寒冬,人们没有地方去,又冻得直打哆嗦,就纷纷去向阳避风之处扎在一堆晒太阳,或躲在地窑打扑克、抽烟、喝茶猫冬了。一下到地窖,就是另一重天,挖得深且上面覆盖厚的地窖,虽说不上热气腾腾,也是温暖如春。一旦进入,不到肚子饿的咕咕叫,是不舍得爬上来的。如果里面放着红薯,干脆啃着红薯充饥,连饭也懒得吃了。
炎夏季节,地窖又变成了天然的空调,成为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好去处,除了泡在水里外,地窖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那个年代,基本没有像今天这样诸多的娱乐活动,一个村能有台电视机都是件轰动的事儿,男孩儿的娱乐活动基本上就是滚铁环、捉迷藏、跳房子和打捡之类,也有下五子棋和老虎吃小人棋的;女孩子大都是玩跳绳子,跳皮筋和踢毽子这些。不知为什么,那时候孩子们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昏暗的地窖里,竟然也能呆得住。而且,一待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大都是被家长骂着喊着,才极不情愿地钻出来。
地窖有时候也是逃避家长责备的“避风港”,遇到考试不佳,或做了坏事,一般就会避开大人,偷偷躲进小伙伴或大爷叔叔家里的地窖里,直到感觉家长消气了,才悄悄地爬出来。
现在,城市里建的高楼大厦通常都建有地下室,但却已失去了那个年代的作用,大多是用来放置杂物或另作它用了。而在那个年代,地窖虽与现在的高楼大厦简直是没法比,却冬暖夏凉,不消耗能源、不产生二氧化碳,既环保又低碳,为人们提供了取暖避暑的功用,让我怎能不忆起?
(作者单位: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