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2017-08-07 16:18吴亚平吴红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

杨 兮, 吴亚平, 吴红梅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杨 兮1, 吴亚平2, 吴红梅3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为了探析大学生手机成瘾和孤独感、 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抽取贵州师范学院38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 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孤独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 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呈显著正相关;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呈显著负相关, 且都对手机成瘾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成瘾; 孤独感

手机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 即由于某些原因过度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现象, 简而言之, 就是因长时间玩手机而对手机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1]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 截至2015年2月,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 超过5亿用户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致使我国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世界上使用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2]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既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同时又具备灵活的操作动手能力, 智能手机的出现, 满足了他们了解分享最新资讯、 与外界随时随地沟通交流、 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大学生因此成为手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然而,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也接踵而至, 网络暴力、 黄色视频、 网络诈骗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

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度沉迷和依赖成为大学校园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手机成瘾, 由此引起学生忧郁自杀、 暴力冲突频发。 黄海、 周春燕等学者所认为的手机成瘾个体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人际关系敏感、 敌对意识、 强迫症、 偏执、 忧郁、 焦虑和狂躁等。[3]因此, 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对干预和预防大学生手机成瘾, 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大学生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研究方法

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 共发放问卷420份, 回收问卷406份, 有效问卷为388份, 问卷有效率为95.6%。 其中男性152人, 女性236人; 116名大一学生, 108名大二学生, 90名大三学生, 74名大四学生。 此份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由17个围绕被访问者是否为手机成瘾者的相关问题所组成, 所有项目都采用5点计分制, 如果受访者对其中8个问题都做出肯定回答, 就能界定该受访者为手机成瘾者。 第二个部分基于Russell编制的孤独感量表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20个围绕孤独感的问题和10个围绕社会支持的相关问题所组成, 所有项目都采用4点计分制, 得分与孤独感程度、 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成正比。 第三部分是有关被访者的人口信息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 年级、 专业、 生源地和月生活费等8个变量, 问卷采用全封闭式的问题作答。

二、 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基于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对17个问题中的8个及8个以上问题都能做出肯定回答的受访者为86人, 即界定为手机成瘾者, 检出率为22.2%。 数据结果还显示出性别、 年级、 专业、 生源地都对手机成瘾总分有一定的影响。

(二)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对手机成瘾总分和孤独感、 社会支持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结果见表1), 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呈显著正相关;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 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注:*P<0.05; **P<0.01

(三)孤独感、 社会支持对手机成瘾的预测

相关分析表明, 大学生的孤独感、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都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即都能对手机成瘾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为了探测四个要素对手机成瘾影响的大小, 特将孤独感、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作为自变量, 将手机成瘾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分层回归分析。 表2数据表明, 孤独感、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对手机成瘾都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四者能解释手机成瘾23.4%的方差变异。

表2 孤独感、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预测

三、 分析讨论

(一)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 常伴有寂寞、 孤立、 无助、 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失落感。[4]问卷数据显示, 孤独感分布在高分区的学生占到26.1%, 说明还是有大量的学生处于孤独感的状态。 根据孤独感量表得分高低进行排列的选项依次为寂寞、 感觉自己不被了解、 害羞, 表明这部分学生长时间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多数学生对于“无法与周围的人相处”这一选项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都表示能够与周围的人融洽和睦相处。 但这一点似乎又与前面较强的孤独寂寞之感相矛盾。 人口统计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发现, 男女对孤独感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差异, 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感觉孤独;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孤独感的认知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来说理工科的学生比文科的学生更容易感到孤独。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孤独感的认知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数据显示大四的学生相比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更加感到孤独。 而来自农村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孤独感的认知差异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内心的孤独感明显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加之, 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且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具体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越是感觉到孤独便越是依赖于手机。

(二)客观支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不难发现, 现如今在校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手机的普及为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了前提条件。 近十年以来, 随着手机市场的更新换代, 其功能属性也愈趋丰富, 智能手机已主导整个手机市场, 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在购买手机时的首选。 微信、 QQ、 微博、 购物和游戏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学生从高中到进入大学, 脱离了父母的监控和摆脱了升学的压力, 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 这就为大学生手机成瘾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加之, 市面上几大手机运营商为了争取夺得这一庞大的手机消费群体, 纷纷推出各种优惠套餐, 考虑大学生上网流量需求量大, 甚至设计打造出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学生套餐,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他们的上网成本, 为其手机成瘾提供了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 客观支持与手机依赖总分、 失控性、 戒断性、 逃避性、 低效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且客观支持对手机成瘾也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三)主观支持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关系

在校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都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同时又脱离了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 也摆脱了父母的监控, 一进入自由的大学校园, 对周围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无限好奇, 急切地想融入进这个新的环境, 结交更多的新朋友, 展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大学生普遍具有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是个体减少与群体不同所带来的压力, 寻求化解自身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 增加安全感的行为手段。[5]例如, 微信现已取代通话和发短信成为大学生群体之间最为频繁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一个班或者一个学生组织机构会建立一个微信群, 但凡有什么活动或者通知就通过微信群进行发布, 平时大家也会在微信群聊天、 分享新资讯, 逢节假日大家还会在微信群发红包、 抢红包。 由此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 使他们也加入进来, 否则就会慢慢地被边缘化, 为了不被边缘化和消除与群体间的冲突, 许多大学生便不得不频繁地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 这便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可能性。 相比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 稍显轻松的大学更加提倡自主学习, 而生理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足, 很容易沉迷于手机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而无法自拔, 甚至即便是在课堂上也无心学习。 与此同时,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将内心的自卑感、 就业的压力、 情感的挫败所产生的焦躁、 忧郁、 烦闷等情绪进行转移, 手机的出现便成为了他们释放和宣泄的窗口。 诚然, 其心理需要、 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等使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侵袭。

四、 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方法

随着手机市场走向大众化、 价格平民化、 功能多样化及购买方式多元化,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它在为大学生群体带来便捷和愉悦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手机成瘾便是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 应当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干预和预防大学生手机成瘾可以从以下4方面着手。 其一, 应当教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 真正将手机当作一种工具来使用, 明确它的作用是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而不是由手机来主导我们的一切, 终日沉迷而荒废学业。 其二, 引导大学生主动有节制地使用手机。 尤其针对以娱乐消遣为目的使用手机的这部分时间应当给予严格的限定, 限定每次的时间和每天总体的时间, 由于许多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 可以实行同桌之间或是同寝室之间相互监督和提醒, 老师在课堂上严格把控。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机成瘾的发生概率。 其三, 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辅导相关课程, 并在校园内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资讯站, 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处理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挫折, 正确地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而不是选择使用手机来逃避。 其四, 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 进一步转移其对手机的注意力。

[1] 莫梅锋, 王旖旎, 王浩.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4(5):133-137.

[2] 工信部:国内手机用户已达12.9亿户[J].中国教育网络,2015(4):1.

[3] 董蔚楠.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研究综述[J].青春岁月,2015(15):2.

[4] 刘金婷,李雪平.内地高校研究生孤独感研究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8):128-131.

[5] 从逃避自由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从众行为[J].青春岁月,2012(13):11-13.

[责任编辑 李继峰]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Isolation and Social Support—A Case of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YANG Xi, WU Ya-ping, WU Hong-mei

(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GuizhouNormal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18)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olation and social support,a survey of 388 college students in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is carried out.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scale, the isolation scale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solation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core, uncontrol, withdrawal, avoidance, inefficiency are close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On the other hand, not only objective support and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score, uncontrol, withdrawal, avoidance, inefficiency are close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but also su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as well. The isolation,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support utilization have the prediction function on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colleg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isolation

2017-01-11

贵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GL044)

杨兮(1989—), 女, 侗族, 贵州贵阳人, 讲师; 吴亚平(1968—), 男, 湖南怀化人, 副教授; 吴红梅(1986—), 女, 内蒙古赤峰人, 讲师。

G642

A

1009-4970(2017)06-0088-03

猜你喜欢
孤独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