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现代化道路

2017-08-07 06:28江苏周国华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

江苏 周国华

中国的近现代化道路

江苏 周国华

人类社会的近代化出现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向现代工业型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一、概念解读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经济: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3)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也有所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2)抗战期间(1937—1945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表现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

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四、重点难点分析

1.近代中国的近代化代“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原因。

(1)先天条件不足:

①资本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

③人才准备不足,缺乏通晓国际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

④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等思想上的障碍。

(2)三大政治障碍: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扰、破坏;

②封建专制统治的障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2.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工业化,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等)的有利因素(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民族的独立;实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和现代化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前的努力和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的努力和尝试 启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实现民族的独立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新中国,中国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工业才能得到真正发展4.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等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5.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冲破旧观念,适应新形势

4.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前:

①从其产生来看,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即常说的“欧风美雨”的产物。

②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受双重压制,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⑤中国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2)新中国成立后:

①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②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练习

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2.下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①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4.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5.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答案】1.B 2.A 3.C 4.C

5.(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中学)

猜你喜欢
现代化思想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