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考纲 关注变化 有效备考
——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修订信息解读

2017-08-07 06:28北京宋景田山东宋维新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2期
关键词:考查学科历史

北京 宋景田 山东 宋维新

解读考纲 关注变化 有效备考
——2017年高考历史考纲修订信息解读

北京 宋景田 山东 宋维新

依据《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着力学科素养考查——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评析》(《中国考试》2016年第7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发表的《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两文,并结合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和《2017年考试大纲》等文件对2017年考纲的变化与备考的方向做一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一、2017年考纲修订的指导思想

考试大纲的修订要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提升教育考试质量。按照国务院2014年9月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最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在2014年“拿图纸、出方案”,制订了高考内容改革规划和分省命题省份使用全国卷的调整方案;在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的考查;2016年迈入“调布局、克难点”的关口,实行“一纲多卷”,平稳完成命题格局调整,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回答好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关键性问题,并通过修订考试大纲、改进评分方式及评卷管理、加强国家题库建设等措施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二、2017年考纲修订的基本原则

1.素养考查的核心与导向

最新公布的国家级项目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此为指导,在高考考核目标中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和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事实。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2.命题理论的稳定与创新

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选择题的设计模式基本不变,大量运用史学研究方法(计量、历史地理、逻辑、语言等),设置新情境进行考查,形式上采用4+4+4(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格局。非选择题则在立意、选材、设问、答案等方面,不断沿着稳定的道路成熟起来。如第40题着眼于选拔有时代意识、有社会担当、有问题解决能力的栋梁之才,一般坚持“小切口,大跨度”,立意高远,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联系,围绕某一个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查学科体系中的背景、特征、影响等内容。设问上体现对考核目标的梯度考查,基本包含四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概括(特点、内容、表现等),二是比较异同,三是分析原因,四是得出启示。这提醒我们,在平时要有针对性的对这四个层次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非选择题的命题立意强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不同文明类型与文明转型下的测量,材料选取与组合上的简洁,设问上将诸多问题构成一个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养体系的结构等。从2016年高考第40,41题来看,设问方式的变化比较集中地设计了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评价”“评析”这样高素养的问题。评价,是一种对历史事件进行的整体性评议,侧重点是历史的价值,展开就是对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进行评议。评析,则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内部组成要素进行解析,以析证论,侧重点是分析要素,所以评析题一般要对事件的因果进行展开。

3.考试内容的优化与立意

高考考查的内容实际上是国家政策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无论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素养立意、价值立意,其根本前提是国家意志。从高考考查的知识体系分析,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至少包括如下几点:(1)历史学术下的史实体系,如全国卷Ⅰ第35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共同体建设的影响;(2)历史学术下的史论体系,如全国卷Ⅲ第24题考查青铜铭文与历史传承的关系;(3)历史能力下的知识生成体系,如全国卷Ⅲ第41题考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史实理解和知识生成;(4)交叉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如全国卷Ⅰ、卷Ⅱ的第40题考查历史学、人口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综合知识。

以2016年的历史题目看,其立意发生了更鲜明的转变,那就是国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信,这体现出习主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的理论。为何会有这种变动?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寻找自我的定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强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势必不可走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道路,因为那是西方定义的,是强权文化下的规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势必要走自己的独立道路。而这种道路的寻找,是要建立在对西方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基础上的,要有历史主义的批判,看到其文化的过程性,特别是其局限性。依照历史主义的态度,看到西方发展至今的“曲折性、困难性甚至罪恶性”。

4.“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一体”是总体框架,“四层”与“四翼”是“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实现高考评价功能的理论体系。

“四层”的考查目标是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圈层环环相扣、层层叠加,既有内涵的科学划分,又有外延的有机融合。第一圈层“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第二圈层“关键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第三圈层“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四翼”的考查要求是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结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四项要求,着重体现了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对未来发展所需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各类高校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是指导2017年高考备考的基本策略。

三、历史学科大纲的调整

1.与2016年相比在考核目标与考试内容方面的变化

2017年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年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新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说法改变)●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说法改变)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观点●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删去了)●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新增)●论证历史问题(说法改变)●独立提出观点(说法改变)选考1 历史上重大改革 删去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删去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印巴战争选考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删去亚里士多德

2.从2016年试题看2017年高考命题考查的方向

一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历史命题侧重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2016年高考中已有明显趋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使传统文化具体化,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试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从而增加中华文化自信。如:全国卷Ⅰ第24题以《论语》与“五经”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第26题以一段有关宋代的材料,考查我国注重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及其意义。全国卷Ⅱ第24题考查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理解。全国卷Ⅲ第24题通过青铜铭文考查文字的历史作用。

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考生从其余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三是突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运用思辨能力,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独立思考、得出并论证新颖的结论,是历史学科一个重要的思维特征。如全国卷Ⅰ第41题,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思想的要旨,要求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该题旨在使考生认识到“民主”是世界近代制度变迁的主流,与思想家的理论有很大关系,但就西方主要国家来说,既有两党制,也有多党制;既有君主立宪制,也有共和制。制度的实践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密切相关,复杂多样,民主是历史进步中不断追求的方向,却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民主制度。该题有利于增强考生的问题意识,引导考生增强思考深度,逐渐形成创新意识。通过思辨能力的考查,允许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组织材料信息,有利于培养积极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意识。

四是命题进一步发挥历史价值观的引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学科能力综合考查为主线,增加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容。如2016年全国卷Ⅱ第40题以中国近代海外移民为材料,围绕海外移民群体对中国近代国家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引导考生认识海外移民群体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从而对中国近代追求国家富强进步的历程有更深刻的体会;全国卷Ⅲ第30题通过新颖的呈现方式,显示1932年上海乃至全国民族的抗敌爱国热情。

四、基于考纲调整的历史备考策略

1.科学理解历史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历史课程知识

所谓历史基础知识是指基本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阶段特征、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及相互关系等。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是强化理解,做到理解准确、全面理解与深刻理解,这样的知识才是有效的;二是强化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记忆牢固;三是强化运用,只有及时将记忆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学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该知识。

2.突出历史核心素养,熟悉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即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强调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理解;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强调言之有据、论从史出。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如选择题突破了知识认定的层次,引导语多为“表明了”“反映了”“说明了”等具有思维力度的引导,选项多为历史现象的表述或历史认识,要求考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的认识,排除项干扰性强,扩展了选择题的功能;非选择题第41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尝试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更为广阔空间。

3.要关注社会现实

历史是过去与今天不断的对话。因此,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就要求我们的师生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过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多观察,多思考,努力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加强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首先是强化审题能力。审题必须严密仔细,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等。其次是理清答题思路。归纳答题类型,如原因类、评述类、比较类、分析类、论证类等,要在训练中归纳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防止丢分。注意比较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解法。再次要严格答题规范。一是语言要规范,尽量使用学科语言。二是书写要规范,要求书写要工整,字体适中;卷面布局要整洁合理,一目了然;形式上要条理清晰,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尽量减少由于不规范问题而造成的失分。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曲阜一中)

猜你喜欢
考查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