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树
热点聚焦
远离保健品陷阱
文老树
近日,山东青岛一位老年人自溺身亡,老年人的裤兜里有一封遗书,称自己被保健品营销公司骗了。 中国保健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 记者经调查发现,近半的老年受访者遇到过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情况。市场如此巨大,受骗群体如此广泛,打击违法保健品市场,让老年人远离“要命”保健品,合理保护老年人权益,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已是当务之急。
3月28日新华网刊发文章《“要命”的保健品》,对山东青岛一位老年人被保健品营销所骗最终自杀的事情进行了跟进调查。这位陈老先生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积攒了近十万元钱。自2013年以来,青岛向尚公司以买保健品送东西、送旅游等名义,骗他购买了近6万元的保健品。去年4月,公司又承诺带他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旅游,今年1月又骗他把3万多元交给了公司,但承诺的旅游一直没有兑现。在内心的自责当中,陈老先生采取了极端行为。悲剧远不止于此,记者经调查发现,保健品营销对参与的老年人影响很大,一些老年人宁愿相信保健品公司的业务员,也不听家属的意见。在陈老先生自杀后,家属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劝阻自家的老年人。可一些老年人深陷于保健品骗局,不听劝阻。有家属无奈地说道:“现在老人信他们,不信我,都买上瘾了!”
3月30日中青网的文章《超四成老年受访者曾被骗买保健品》对保健品营销骗局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调查显示,有42.8%的老年受访者遇到过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情况。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包括:48.7%的老年受访者认为是商家虚假宣传欺骗老年人, 有41.3%的老年受访者认为老年人难以区分辨别和防范个别商家的不法行为。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表示,调查中虽有七成老年受访者知道保健品不能治病,但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消费者花钱保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讲座、免费义诊、赠送礼品等手段忽悠老年人,给老年人“洗脑”,使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上当受骗。此外,随着老年人消费范围不断扩大,老年人受骗金额正在逐年增长。
3月14日光明网刊发文章《遏制保健品骗局 已刻不容缓》称,被坑得欲哭无泪又家破人亡的,绝不止一位“青岛老人”。此前,有记者通过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在2016年前10个月,被媒体曝光的保健品诈骗案例就有40余例。利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行骗、打着“公益幌子”诈骗、伪装医疗名家诈骗……骗局层出不穷。无良商家盯上了老人的寂寞,也盯上了老人口袋里积攒的退休金。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已达2000亿元,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这个时候,对待老人权益保护的态度,事关社会良心,催促着制度改革。“青岛老人”事件,以沉痛的惨剧提醒我们:遏制保健品骗局,已刻不容缓!
3月23日央广网的文章 《老人深陷保健品陷阱虚假宣传、价格虚高谁来管》称,当前的保健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价格虚高、监管困难、法规缺失三方面尤其明显。价格虚高方面,上海市人大代表缪长喜举例说,市场上的一种治疗仪,出厂价2000元左右,卖给老年人却要两万元;还有一种龟鳖丸,真正出自龟、鳖的成分非常少, 一盒售价却高达200元。 市场监管方面,保健品市场涉及食药监、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执法边界不清,且大多数保健品为合法正规产品,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法规缺失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的监管范围是食品安全,如果保健品是假冒的、没有批号的“三无”产品,肯定坚决取缔;但是如果是有批号的,不能说是“三无”,只是价格虚高、虚假宣传,这方面法律规定比较无力。
3月29日东方网的文章 《保健品营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年人》指出,老年人群体之所以容易陷入保健品营销骗局,其心理特点和生活境遇是重要原因。广州市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张秋菊称,首先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对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更是深信不疑,一旦认知形成,就难以习得新的认知,难以信任和听取不同声音。其次,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还有一个原因,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自尊心比较强,渴望获得认可与赞许,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因为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不买就落伍了。此外,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恐惧感、孤独感会很严重。一些保健营销就利用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宣传保健品的治病效果,达到销售目的。最后,老年人普遍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但实际上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于是一些营销人员趁机施展“亲情攻势”,通过精神慰藉等手段引诱老年人购买产品。
3月24日人民网刊发文章 《老年产业何成老年惨业》称,“青岛老人”事件不是一个老人之痛,而是整个老龄社会之痛。保健品市场乱象之下,老年人养老金被掏空,一是被空巢掏空的,二是被空当掏空的。空巢者,空巢老人也,老人处在空巢中,骗人者便乘虚而入。一些空巢老人由于长期身体抱恙、心灵空虚,一旦有外人给予关怀,就很容易产生信任,自愿掏出一生积蓄购买“疗效神奇”的高价保健品,甚至明知自己被骗,也不愿相信,更不愿报警,因为那些“业务员”很关心他。空当者,管理空当也,市场监管难,老年人维权更难。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营销,既没有“产业标准”,也没有“执法标准”。租场营销、洗脑课程、半推半就……监管部门并没有具体法规予以严惩,多数时候只能罚点钱了事。而受骗的老年人维权时,又面临自己是成年人,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无法干预其交易活动的问题。
3月29日新华网的文章《“要命”保健品 子女是第一道防线》指出,避免老年人在保健品上过度消费,子女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现如今,老年人都有一些积蓄,健康也是常讨论的话题,合理购买保健品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一些保健品的销售环节逐渐变味,无良商家只顾惦记老年人的钱包,把本来你情我愿的消费变成了“忽悠”。老年人的知识结构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辨识能力不足;子女们大多又要上班忙自己的事情;很多老年人生活单调,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很多老年人在健康恐吓、利诱、情感攻势等营销手段面前缺乏抵抗力,甚至心甘情愿被“忽悠”。为避免老年人陷入保健品骗局,首先,子女们要及时给老年人辟谣,帮助老年人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其次,子女们要协助老年人科学规划空闲时间,让他们把精力放在文体活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而不是过度寄望于通过保健品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子女们要尽量和老年人形成良性沟通,常回家看看,避免让老年人感到孤单,这样,不良商家也就“无虚可入”。
3月21日央广网刊文 《保健食品的营销套路需要社会合力“解套”》表示,老年人群体所面对的保健品营销套路并不深,这一推销形式由来已久,相关的案例也多见于媒体报道,屡禁不止的原因,与人口结构老龄化、老人缺乏应有关爱、多部门监管欠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无论老人出于哪一原因陷入套中,脆弱的辨别能力和感情防线都会被轻车熟路的营销手段吃得死死的。面对这一情况,单纯想依靠老年人自己辨别、维权未免强人所难。老年人陷入套中,解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首先,从监管层面来讲,针对保健品生产商和经销商,工商部门应当在其注册之初就予以特别关注,对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加大监管力度。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则应该重点检查保健食品的质量和食用效果,避免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对消费者的人身健康造成损失。同时,公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对于群众反映普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有必要查办一批典型案例,对构成违法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对从事该行业的厂商形成强有力的震慑。社区作为老百姓生活的基层组织,更应该对社区内从事保健食品营销的商家说不,从加大对社区居民的宣传,到拒绝相关商家进入社区进行营销,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3月27日《工人日报》刊发文章《保健品“会销”骗局何时解局》称,保健品行业是我国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促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行业,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健品陷阱”却在保健品市场上掀起“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损害着市场生态和消费者权益。打击这些诈骗行径,说到底,需要的是监管持续发力,加大惩处力度。值得期待的是,日前,针对食品产品、生产经营、宣传信息等欺诈行为,国家食药监总局已完成《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的制定和征求意见,即将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把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列为食品宣传欺诈,在对生产经营企业处罚的同时,将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恐吓实验:保健品公司会邀请老年人到养生会所参加“名医”的养生讲座。其间,还会安排老年人进行体检,分析体检结果。有不少“名医”一拿到体检结果就说“你得了某种病”“你体内有癌细胞”之类的话,并借助恐吓实验,让老年人上当。但所谓“名医”往往连行医资格都没有,一些病也是他们瞎编的。
饥饿营销: 一些骗子会声称某种保健品 “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到”“卖完就没有了”, 以刺激老年人购买。例如2015年12月,成都一家公司售卖“可疏通血管”的床上用品,声称是最后的50套,标价高达4万元,老年人若先花100元领6张代金券, 则只需要1.1万元。而这种床上用品并没有疏通血管的神奇功能,优惠也只是催促老年人购买而已。
高科技忽悠:骗子们利用高科技,用一个个所谓的事实,诱使老年人不得不花钱消灾。例如有保健品公司声称自己的仪器可以检测人体血管健康状况。让老年人服用自己的保健品,仪器显示的数值果然好转,不少老年人就认为保健品有效了。这些仪器的数据其实是可以随意调整的。
奖品吸引:很多骗子会提供诸如免费旅游、赠送礼品、免费聚餐、赠送体检这样的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其目的都是向老年人推销高价保健品。一些所谓的“养生之旅”,其实就是聚集老年人,进行保健品的宣讲。
政策包装:一些骗子公司会把自己的项目包装成国家政策,以打消老年人的警惕心。老年人若表示自己经济水平有限,骗子就会发一些虚假的文件,表示先买药就可以获得国家补贴。之后,骗子们又会以服务费、交税、办事好处费等理由索要款项。老年人不仅得不到补贴,买药的那些钱也终将打水漂。
责编/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