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期滇零叛羌割据政权的控制地域初探

2017-08-07 12:07□艾
西夏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富平县陇西富平

□艾 冲



东汉中期滇零叛羌割据政权的控制地域初探

□艾 冲

东汉中期西北地区的羌民之乱持续十二年之久,即永初元年至元初五年(107—118)。滇零叛羌割据政权以北地郡治所富平城为中心,控制着北地、安定、上、西河、汉阳、陇西、金城和武都八个郡级政区。此外,在滇零割据政权的指挥下,叛羌武装活动区域扩大至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汉中郡、河东郡、河内郡、上党郡,以及太行山东侧的魏郡、赵国等地。元初五年,滇零建立的叛羌割据政权彻底解体,其所控制地区亦随之被政府军收复。

东汉中期;羌民之乱;滇零

东汉永初年间(107—113),在北部边疆和西北地区相继爆发雁门乌桓、南匈奴单于檀和羌民动乱事件,从而使得东汉朝廷面临空前严重的政治危机[1]2884-2885。在西北地区的凉州、司隶校尉部和并州西部爆发的羌族居民叛乱期间,出现一个由先零部叛羌酋长滇零为首的割据政权。史书虽然未记载其割据政权之名称,但此股政治势力存在达十余年之久,号令各股叛羌武装。其控制或主要活动区域究竟包括哪些郡级政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政治地理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见到相关研究论著问世。本文就此试做探讨,以期澄清历史真相。

一、羌族滇零割据政权出现的历史背景

羌族先零部滇零割据政权出现的历史背景就是东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107)爆发的羌民动乱。羌民动乱之所以会发生,从根本上观察,实乃东汉地方政府强行征调羌族青年、暴力毁坏羌民财产激起的民变。

自西汉后期以来,降附汉朝的羌族部落被迁移至陇西、金城两郡以东地区,散布在天水(汉阳)、安定、北地、上郡和西河诸郡,与汉族农民交错居住。例如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东汉政府军击败烧当羌酋迷唐后,“羌众折伤,种人瓦解,降者六千余口,分徙安定、汉阳、陇西。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千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1]2884-2885。迁入内地诸郡的羌族人口,其后受到地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剥削与欺凌,反抗情绪渐次积累,“时,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1] 2886。

至永初元年(107)夏天,一个偶发事件犹如导火索点燃了羌民积压的不满怒火。东汉朝廷派遣骑都尉王弘征调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羌族青壮年骑士约一千名,前往西域(今中国新疆,以及中亚部分区域)。王弘征发方法简单粗暴,催促甚急,引起出征的羌族骑士的担忧,沿途相继出现开小差的情况。史载:“安帝永初元年夏,遣骑都尉王弘发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征西域。弘迫促发遣,群羌惧远屯不还,行到酒泉,多有散叛。诸郡各发兵儌遮,或覆其庐落。”[1]2886在西进途中出现逃兵现象,金城、陇西、汉阳、武威、张掖诸郡发兵予以拦截、搜捕。这本来仅是抓捕逃兵的单纯事件,但是,某个郡的士兵在搜寻过程中暴力摧毁羌族居民的住所与财产。当这一消息传播开来,引发羌民极大的慌恐而群起反抗。“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愈惊,遂同时奔溃。麻奴兄弟因此遂与种人俱西出塞。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盾,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1]2886于是,羌族民变由此爆发,进而引起其后持续数十年的羌乱。同年冬季,东汉政府遣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率五万大军进驻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北),以镇压叛羌武装。但是政府军在战场上连吃败仗,损失惨重。永初二年(108)春天,钟羌数千人先在冀县西部击败邓骘所率军队,政府军阵亡一千余人。同年冬十月,先零羌首领滇零率数万人与任尚、司马钧指挥的官军鏖战于汉阳郡平襄县(治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境,“尚军大败,死者八千余人”。于是,陇右地区失去有效的控制,叛羌势力大张,混乱局势更为严峻。当时“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东汉面临这种危局,“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遂诏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其时在永初二年十一月辛酉。[1]211,2886

就在官军惨败于平襄之后,先零羌首领滇零于同年十一月在北地郡建立割据政权,自称“天子”,以北地郡治所富平县城为其伪“都城”。“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羌族滇零割据政权遂于永初二年(108)冬十一月出现在羌民叛乱地区。[1]2886,211

二、滇零叛羌割据政权的“都城”所在

那么,东汉北地郡治城——富平故城址具体在今何地呢?

首先,依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东汉北地郡治所——富平县城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南部、黄河东岸。

《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北径于黑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河水又东北径眴卷县故城西……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园)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园圃,北流入河。今无水。”[3] 52-54,74-75据此,汉代富平县故城位于今宁夏青铜峡东北方、黄河东岸。

《元和郡县图志》称:汉代北地郡富平故城位于唐代灵州治所——回乐县城西南方、黄河东侧,即“回乐县,望,郭下,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4]93。《后汉书·孝安帝纪》唐人李贤等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皆认定“富平县,属北地郡,故城在今灵州回乐县西南”[1]228[8]1599。唐代灵州治城故址,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黄河大桥所在地。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在黄河特大洪水的侧蚀冲刷下,灵州城所在的河心洲因凸岸北段河道不断向西南侧蚀推进而急剧缩小,灵州城因坐落在河心洲东侧凸岸南段河畔而被吞噬。这座延续八百多年的灵州城至此遭遇灭顶之灾,至今无迹可觅。[5]125-133据此可知,汉代北地郡富平县城故址应在今宁夏吴忠市市区西南方、青铜峡北口东北方的黄河东岸地带寻觅。《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富平县治城标绘在此区域,基本准确。而今这个区域分别属于今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县级市)管辖。

其次,依据这个区域的汉代墓葬遗址的分布,可推断出东汉时期富平县城故址的具体位置。在上述区域,存在着早年发现的关马湖汉墓群、小梁子汉墓群、莫茨墩汉墓群、沙渠汉墓群和李桥汉墓群。它们呈现集中连片分布,可作为判断富平故城的参照坐标。关马湖汉墓群位于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西南5千米、关马湖农场场部驻地北侧,面积约6 000平方米,地面墓冢已无存。小梁子汉墓群位于高闸镇韩桥村南约1千米的小梁子丘陵台地上,面积约3 500米,已发现墓葬100余座,但地面墓冢不存。莫茨墩汉墓群位于高闸镇韩桥村西南约3千米的莫茨墩周边坡地上,面积约7 000平方米,已发现汉墓葬200余座。沙渠汉墓群位于高闸镇李桥村东南约1千米的丘陵台地上,面积约7 000平方米,地表墓冢无存。李桥汉墓群位于高闸镇李桥村南约1.5千米的山坡台地,面积约5 000平方米,地面墓冢无存。[6]106-107,110-111,291汉代先民视死如生,俗好厚葬,其选择墓地一般定在高亢安全之处,绝不会选在黄河之滨、近水之地。这有旁证可据,唐代灵州治城东侧地势较高的“东原”成为灵州居民的身后归宿地,包括今吴忠市利通区金星村绿地园唐墓群、红星村唐墓群、朝阳东街唐墓群、石佛寺村唐宋墓群、东塔寺村隋唐宋墓群等。[6]106-107,291-292据彼推此,其理亦然。因此,富平故城址应在今关马湖汉墓群的西北方、黄河东岸。而其地属于今青铜峡市、黄河东侧的青铜峡镇、峡口镇管区。其中,青铜峡镇坐落在青铜峡水库大坝东侧,境内几无汉代遗址,且地势较高,两千年前显然没有建立城市的条件。其东北方的峡口镇驻地——任桥村,地势偏低,是数条灌溉渠道必经之地,西北密迩黄河干流,东南靠近关马湖诸汉墓群。据此,汉代北地郡富平县城故址应在今青铜峡市黄河东侧的峡口镇附近。具体而言,当在今任桥村、巴闸村、谭桥村、西滩村一带。[7]图15,图16此地完全符合《水经注·河水》、《元和郡县图志·灵州回乐县》的记述,关马湖等汉代墓群遗址也反证富平县故城址应在其西北、黄河东侧之地。总而言之,东汉中期羌族滇零割据政权的统治中心——富平城故址就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及其附近的巴闸村、谭桥村、西滩村一带。

在东汉中期羌民叛乱期间屡屡见于记载的“丁奚城”,也应在富平县城侧近地带。依据文物普查资料,东汉时期“丁奚城”相当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南部、扁担沟镇西部扁担沟村古城址。扁担沟村城址,位于今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扁担沟村西4.5千米处,“城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地面遗迹无存,散布砖、绳纹大板瓦、云纹瓦当等建筑残片”。文物工作者判定该城址为汉代富平故城遗址。但是,扁担沟村城址的占地面积过小,只是一个长约200米、宽约100米的小城圈,即便是作为汉代普通县城也非常勉强,何况是作为北地郡治城,那就更不可能了。[6]106-107,289-290此古城址只能是见于史书记载的“丁奚城”遗址。

据《后汉书》记载,丁奚城是保卫滇零叛羌割据政权中心——富平城的军事堡垒[1]2888。其位置只能位于富平城的东南方①。为什么呢?因为从自然地理形势观察,富平城坐落在汉时上河峡(即青山峡,今青铜峡)东北,其西侧、北侧有黄河干流围护,南有牛首山巨障;其东北虽然地势开阔,却存在同时叛乱且有联络的南匈奴单于檀的割据势力。唯有东南方的落川(即大洛川,今山水河)上游流域连通三辅地区,是东汉政府军直捣其巢穴——富平城的近捷必经之路,须加防范。丁奚城(今扁担沟古城)恰好扼处在落川(今山水河)西侧要害部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后的历史进程表明,欲夺取滇零叛羌割据势力的巢穴——富平城(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及附近),必须先攻据丁奚城(今扁担沟古城),扫清进军之道路。永初六年(112),滇零死,其子零昌代立,年尚幼小,同种狼莫为其计策,以杜(季)贡为将军,别居丁奚城。[1]2888元初二年(115)秋天,东汉政府策划一次分道进军、讨伐零昌的军事行动。行征西将军司马钧统率八千余人,从关中出发为东路军,主攻丁奚城、富平城。护羌校尉庞参率领羌胡兵七千余人,从令居县城(今甘肃永登县)出发为西路军,计划与东路军齐头同进,“并北击零昌”。但是,西路军行至勇士县东部时,被零昌大将杜季贡指挥叛众截击,无法前进,只好退回令居。唯有司马钧等独进,“攻拔丁奚城,大克获。杜季贡率众伪逃”。但由于政府军随后分散收割“羌禾稼”,“散兵深入,羌乃设伏要击之”,官军大败,“死者三千余人,钧乃遁还,坐征自杀”。丁奚城得而复失,两路征伐失利。[1]2889,224其后的元初二年冬十月,任尚出任中郎将,率领三千五百人驻防三辅地区。他接受怀县令虞诩的建议,改编军队,组建骑兵,以迅疾之势“乃遣轻骑钞击杜季贡于丁奚城,斩首四百余级,获牛马羊数千头”。[1] 224,2889-2890元初三年(116)夏五月,任尚率所部骑兵与度辽将军邓遵所率一万南匈奴部族骑兵分为南、北两路,夹击零昌为首的叛羌。邓遵指挥北路军推进至灵州县境(今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于五月癸酉击败零昌叛众;任尚指挥南路军于六月击败先零羌叛乱武装,攻陷丁奚城。至同年秋,任尚组建敢死队,攻击零昌于北地郡,于十二月击破之,杀其妻子,烧其庐落,斩首七百余级,得僭号文书及所没诸将印绶。[1]2890,225-226可见,丁奚城是滇零叛羌割据政权统治中心——富平城的外围屏障,是政府军进剿行军的必经之地。丁奚城遗址,就是今扁担沟村古城址。

三、滇零叛羌割据政权控制的地域范围

东汉中期,滇零叛羌割据政权以北地郡城为核心,相继控制着北地郡、安定郡、上郡、西河郡南部、汉阳郡、陇西郡、金城郡和武都郡,共计八个郡级政区;此外,叛羌武装在滇零割据势力的指挥下,其活动区域还扩大到周边地区,包括三辅地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汉中郡、河东郡、河内郡、上党郡,以及太行山东侧的魏郡、赵国等地。

羌民叛乱首发于安定、北地、金城、陇西、汉阳五郡之地,这是滇零割据势力最早控制之区。永初元年(107)夏,早就移居在安定郡境的烧当羌首领麻奴在动乱发生后,“遂与种人俱西出塞”,加入叛乱之列。先零羌、钟羌叛乱武装首先在金城、陇西、汉阳三郡“大为寇掠,断陇道”,继而在汉阳郡冀县(今甘肃天水市西北)西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县西北)击败官军。永初二年(108)十一月,先零羌首领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郡,建立割据政权,以北地郡富平县城为其伪“都城”。其后,滇零“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1]2886。显然,滇零在控制上述五郡后,继而控制着南面的武都郡、东面的上郡、西河郡南部[1]2886。 而政府军撤退至三辅地区,遣散部分兵士返乡务农;四年二月乙丑,又“置京兆虎牙都尉于长安、扶风都尉于雍,如西京三辅都尉故事”[1]2887,215。政府军的东撤,就为滇零在北地郡城建立叛羌割据政权、控制羌乱区提供了机会。

滇零叛羌割据政权所控制八个郡级政区,即北地郡、安定郡、上郡、西河郡南部、汉阳郡、陇西郡、金城郡和武都郡,其地理区位分别如下所述。北地郡管区相当今甘肃庆阳市东半部,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吴忠、灵武等地,以及宁夏平原诸市县,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大部。上郡辖地包括今陕西延安地区、榆林地区绥德、米脂、榆阳以西和靖边以东,以及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东南部诸地。西河郡南部主要是指其黄河西侧的西半部管区的南部,包括今陕西榆林市东部的吴堡、佳县、神木、府谷等县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南半部、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东南部诸地。安定郡辖区位于北地郡西侧,相当于今甘肃平凉市、宁夏同心、宁夏中宁以西、甘肃靖远屈吴山主脊以东、六盘山以北、宁夏中卫市境贺兰山余脉以南之地。汉阳郡(原名天水郡)辖域包括今甘肃静宁、会宁、靖远以南,六盘山、陇山以西,黄河以东,陇西、武山、礼县以北。金城郡管区相当于今甘肃乌鞘岭以南,临夏、永靖以北,榆中以西,青海省海晏、贵德一线以东。陇西郡管区相当今甘肃临夏、永靖以南,岷县至礼县以北,陇西、武山以西,青海省尖扎、同仁、夏河以东诸地。武都郡辖域位于今甘肃省南部,相当今舟曲、岷县以东,陕西留坝、勉县以西,秦岭主脉以南,川甘省界以北,包括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在内。②[2]图57-58

永初三年至四年(109—110),滇零控制的叛乱武装数次南犯三辅地区,并取道于右扶风、汉阳郡两度进攻秦岭山脉南侧的益州汉中郡域,即“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继而于四年三月再次进攻褒中,临阵击杀汉中郡太守郑勤,“死者三千余人”。[1]215,2887永初五年(111)春二月,滇零所部叛乱武装开始向东扩张,即叛“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渡河。(汉廷)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1] 2887,216据此可知, 滇零叛羌割据武装的活动范围不仅扩至三辅地区,甚至东渡黄河进入河东郡(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运城市)、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晋城市)、河内郡(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部分),南逼东汉京都洛阳城,东窥魏(郡)、赵(王国)所在的今华北平原。

东汉政府将羌乱地区的郡县行政单位撤出、侨置于三辅地区之举,从反面证实诸郡县迁出地区被滇零割据势力所控制。永初四年(110)春三月,“徙金城郡居襄武”[1]215。襄武县(故治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属于陇西郡,位于陇西郡东部边缘地带。永初五年(111)夏,“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守战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1]2887-2888。美阳县(故治在今陕西扶风县东部、氵韦水河北侧)属于右扶风,池阳县(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属于左冯翊,衙县(故治在今陕西白水县北部、洛河北侧)属于左冯翊。襄武县城遂成为金城郡、陇西郡的共同治所。内迁羌乱地区诸郡县单位之同时,官府武力强迫各县居民内迁三辅地区。史称上述诸郡“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垒,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1]2888,216。东汉政府不仅迁出郡县机构,更动用暴力迫使各县居民离开故乡家园而流徙外地,造成非常悲惨的局面。

由此可见,滇零叛羌割据政权控制的地域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其控制力度较强区域,包括北地、上、西河、安定、汉阳、金城、陇西和武都八郡之地。其二,其控制力度松散或叛乱武装活动的边缘区域,包括三辅(今陕西关中盆地)、汉中郡北部(今陕西汉中市秦岭山区)、河东郡(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郡(今河南黄河以北区域)、上党郡(今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晋城市)的局部地区。

在这种形势下,汉阳郡的汉族居民杜琦、杜季贡、王信等人也于永初五年(111)九月奋起反抗官府,他们“与羌通谋,聚众入上邽城,(杜)琦自称安汉将军”。在被官军镇压之后,杜季贡投奔滇零叛羌割据政权,即“杜(季)贡亡从滇零”。至永初六年(112),滇零去世,其子零昌代立,即伪“天子”位,即“是岁,先零羌滇零死,子零昌复袭伪号”[1]218-219。零昌年尚幼小,同种狼莫为其计策,以杜季贡为将军,别居丁奚城。[1]2888政府军将领任尚在元初二年至三年(115—116)接连克敌制胜之后,又部署刺杀滇零叛羌割据政权要员的秘密任务。元初四年(117)春季,任尚密遣当阗种羌榆鬼等五人,刺杀零昌割据政权的将军杜季贡;同年秋九月,任尚又密遣效攻种羌号封,成功地刺杀叛羌割据政权的首脑伪“天子”零昌,极大地打击了叛羌势力。[8]1598同年冬季十二月,政府军再次两路并进、攻击叛羌割据政权的实际掌权者——狼莫。中郎将任尚指挥东路军为主力,护羌校尉马贤指挥西路军为偏师,同时进攻北地郡城,“(元初四年)冬,任尚将诸郡兵与马贤并进北地,击狼莫。(马)贤先至安定青石岸,狼莫逆击败之。会尚兵到高平,因合势俱进,狼莫等引退。乃转营迫之,至北地,相持六十余日,战于富平上河,大破之,斩首五千级,还得所掠人男女千余人,牛马驴羊骆驼十余万头。狼莫逃走。于是,西河虔人种羌万一千口诣邓遵降”,即“十二月甲子,任尚及骑都尉马贤与先零羌战于富平上河,大破之。虔人羌率众降,陇右平”。[1]2891,227-228此次战役,政府军攻克滇零叛羌割据政权的统治中心富平县城,迫使狼莫仓皇地逃往他处。元初五年(118)春季,度辽将军邓遵招募上郡全无种羌雕何等人,成功地刺杀了滇零割据政权的首领狼莫。[1]2891滇零叛羌割据政权彻底崩毁,叛羌武装失去核心决策者而很快消散,其控制地区亦随之解体。

四、结 语

东汉中期第一次羌乱给当时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史称:“自零昌、狼莫死后,诸羌瓦解,三辅、益州无复寇儆。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1]2891探明滇零叛羌割据政权控制及活动的地域范围,对于认知东汉羌民之乱的时空进程与历史真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将“丁奚城”大体标绘于今宁夏灵武市南侧,实属不妥。

②参考《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图57—58“凉州刺史部”。但笔者对该图幅显示的政区有所修正,主要是北地郡的北界。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G].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3]郦道元.水经注[M]. 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5]艾冲.灵州治城的变迁新探[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4).

[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G].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7]张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G].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

[8]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责任编辑 仇王军)

艾 冲(1955—),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史和军事考古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1&ZD09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富平县陇西富平
陕西首个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基金在富平设立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甘肃陇西液氢生产及碳减排示范基地项目开工
富平村里唱秧歌
大美富平
陇西县节水灌溉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
新球场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晒秋
富平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