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媒体的“媒体”怎么做
——专访蓝媒汇创始人韩辉

2017-08-07 14:14文丨张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媒体尝试

文丨张 瑜

监测媒体的“媒体”怎么做
——专访蓝媒汇创始人韩辉

文丨张 瑜

《中国传媒科技》:“蓝媒汇”,从最初关注“泛传媒圈”到转向对整个内容行业的专注,为什么会考虑如此扩大内容版图?

韩辉:蓝媒汇最初关注的点很简单,就是如何为媒体、媒体人服务。因此初期我们内容的方向就是向媒体人展现传媒圈的大事小情。比如我们在初期还做过与记者维权有关的稿子,媒体人相亲交友、媒体招聘的稿子,这些都在传递一个服务的理念。

现在看来,蓝媒汇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这个好时代首先是内容制作者得到了关注。作品得到关注之外,版权实际上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们看大家都在讨论IP,在讨论谁的IP卖了多少钱云云,在几年前这是没有的。内容制作者的地位提高,这是我们扩大内容版图的先决条件之一。

蓝媒汇从创立至今,一直坚持做原创。这是因为我们的创始团队,都是媒体人出身,有着浓厚的媒体人基因,所以我们最擅长的肯定还是内容,这也是业内最认可我们的地方。

与此同时,从去年开始,蓝媒汇在内容报道版图上进行了扩充,从传媒圈扩大到泛传媒圈和互联网。之所以进行调整,除了与传媒行业发生变革有关外,主要也与商业模式考量有关。与其说蓝媒汇扩大了内容版图,不如说我们借势将自己的特点放大。

另外,蓝媒汇也关注资本在传媒圈的走向。毕竟我们的初衷是服务传媒,我们记录这些资本的流向,本身就是将服务升级的更为高端。反过来,传媒圈对我们的内容生产才更加关注。

《中国传媒科技》:您曾经在纸媒做深度报道,目前在“蓝媒汇”也有很多深度的人物访谈类等深度报道的内容,那么在纸媒和新媒体领域做深度报道在选题、策划、采访、编稿等环节会有哪些不同?

韩辉:新媒体在内容的制作上肯定和传统媒体会有一些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融会贯通的。比如前一阵子的“辱母案”,这个消息是由南方周末的记者采写的,但我们今天看这个稿子或传播数据,网易新闻对它成为热点又是最有帮助的。

后来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在做这个选题,有发消息也有做分析的。这里面新媒体展示和还原现场的特点发挥出来了,它可以使用短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嵌入稿子里,当时现场发生的什么?环境是怎样的?从现场看它的疑点是什么?传统媒体展示这些的时候,在纸面用插画、图表搭配文字描写来解决,这是相对静态的,不如视频或动画有带入感。

很快,媒体的主编,不能仅仅懂得文字,你还得是个技术控的主编,或者你根本就是个产品经理。因为人们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发生矿难啊你派记者过去就行了,现在你还得懂一些剪辑,懂一些无人机技术,懂一些机位的摆放,未来你可能还要懂一些开发才能胜任这个岗位。

这不是开玩笑。选题、策划、采访、编稿等环节未来就是一个产品制作的流程。技术带动新媒体的发展,实际上是扩充了这个流程,所以从记者到主编到整个媒体,都要有所应对。

《中国传媒科技》:“蓝媒汇”的融资情况如何,资本涌入后为“蓝媒汇”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韩辉:蓝媒汇在成立伊始,就拿到了天使轮的融资。虽然体量不大,但由于我们本身有通过广告、活动等赚钱造血能力,所以我们对资本的渴求并不大。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个偏保守的打法。但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先做好自己,把内容做好,把产品做好。有了这些,再去考虑下一步的融次事宜。既然卖嘛,当然是希望卖一个好一点的价格。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蓝媒汇”的团队构成是怎样的?

韩辉:蓝媒汇目前团队共有成员16人,以内容人员居多,另外有运营和市场人员。

《中国传媒科技》:请介绍一下目前“蓝媒汇”的用户群体和粉丝量?

韩辉:我们之前做过一次在线调查,用户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类人员:一是传媒从业人员,包括上千名的媒体中高层。二是科技互联网方面的从业人员。三是高校的学子。

目前,蓝媒汇旗下所有平台垂直用户共计过百万。

《中国传媒科技》:作为内容创业者,在这几大社会化内容平台上,“蓝媒汇”都有怎样的布局和侧重点,为什么会考虑这样的方式?

韩辉:平台有许多,但对我们来说,重中之重的还是坚持我们的特长。所以,归根到底,内容上我们还是在传媒和互联网上发力。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有很多自媒体也将直播、短视频纳入其中,“蓝媒汇”会考虑这样的方式来展现内容吗,为什么?

韩辉:“传媒老炮儿”实际上就是我们在视频领域的拳头产品。主持人老窦现在已经成为这个节目的品牌了。这个节目每周日播出,时长5分钟左右,已经播出近40期了,每期在全平台播放量平均达到十万,在这个行业里有了自己位置和声音。

我们初期对这个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定位是聊聊传媒圈的钩沉。窦爷年近六十,不好在台上卖萌啥的。后来这个节目慢慢养起了粉丝,我们发现不仅是传媒圈在关注,很多年轻人也喜欢这节目。

最近,传媒老炮儿的关注也从传统媒体铺向新媒体领域。这个节目整个编辑团队除了窦爷之外,都是90后,他们有很新锐的想法,加上窦爷这样年纪的老同志在前面站台,这种反差本身就是这个节目的特点之一。

《中国传媒科技》:从2014年7月到今天,“蓝媒汇”发生最大的转变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迭代,您如何定义现在的“蓝媒汇”?

韩辉:如果说从当初到如今的转变,这是很难用几句话表达的。我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尝”。

这个“尝”有两个层面。第一是“尝试”;第二是“卧薪尝胆”。

蓝媒汇从2014年7月以一个公号一个网站在传媒圈落脚,几个人兼职运营,到今天做了很多的尝试。2014年很多媒体人都走出来创业,我们也算其中的一支。其实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尝试,看看我们离开体制内的传统媒体行不行,能不能生存。

到现在,我们尝试过在内容上进行调整,尝试介入媒体培训、媒体招聘,尝试短视频,未来也会尝试写作文案的产品化。这些尝试有成功的项目,也有失败的,我们还走在不停夯实自己的路上,前进并尝试发现更多的可能是我们目标之一。

至于卧薪尝胆,这个不多解释了,这是每一个创业者一路上都懂得的一个词,只能说我们现在还在“尝胆”,这个滋味我们自己是清楚的。

至于怎样定义蓝媒汇,我觉得是“新”。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尝试,我们始终在学习并且实践最新和最好的。

《中国传媒科技》:从传统媒体出来创业做自媒体,可否谈一谈近年来运营“蓝媒汇”的感悟?

韩辉:形容一下还用一个字就是“怼”。

很多人很不理解怎么会是这个字,其实“怼”是上下结构,拆开来就是“对心”。运营蓝媒汇到现在,我经常问自己是否还是当初辞职的初心。我想我们无论怎样尝试,经历了怎样的卧薪尝胆,我们为传媒服务的目的和热情始终没有变过。这一点上我“对心”是无愧的。然后回到“怼”这个字本身。在这些年里,经常会怼自己“这样干行吗?”、“换一种方式是不是更好?”这样与自己博弈,我和我们的团队经历了太多次,我想大家都不容易。

作为运营者,创业者,我想“怼”是对自己、对项目审视和完善的过程。这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传媒科技》:2017年“蓝媒汇”会有哪些新的布局?

韩辉:今年一方面是继续加强在内容上的打磨,一方面是在商业化上进行全新尝试。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媒体尝试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绿色传播:中国传媒新生态中的媒介责任
2016年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增长19.1%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