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衣汗古丽·尤力达西,卡米力江·艾尔肯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1.干保科,2.医务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临床分析
热衣汗古丽·尤力达西1,卡米力江·艾尔肯2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1.干保科,2.医务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目的 临床评估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对脑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差异,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指导。方法 选择我院诊断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可以有效地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清LDL-C水平,联合用药能够明显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水平。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治疗组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程度不明显。
颈动脉硬化斑块;普罗布考;联合用药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公认的引发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的危险因素,而易损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栓子的主要原因。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示,70%以上的急性脑梗死病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动脉血栓有关,所以需从保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入手是关键。异常的血脂变化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首要脂质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积极降低LDL-C水平就能预防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1]。因此,LDL-C的下降就成为调脂治疗的主要目的,所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识别和有效的治疗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措施之一。本研究通过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普罗布考的调脂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硬化引起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男40例,女24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65.23±5.21)岁;对照组男37例,女27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4.84±3.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收治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均使用CT、MRI和颈动脉B超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取内膜动脉的腔界面到中外膜界面的距离为中膜厚度(IMT),将IMT≥1.2 mm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给常规药物基础上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给予其他对症治疗。观察组在给予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250 mg,2次/d口服,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查前3天禁高脂饮食,测定血清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治疗前后对患者颈部血管进行超检查,受检者仰卧位,于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0 cm内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位置、大小和形态。测量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横切面的最大面积,斑块面积=最长径与最大厚度的乘积。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HDL-C指标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6.15±0.764.24±0.62○△6.2±0.695.68±0.56○TG1.75±0.230.69±0.71○△1.68±0.481.01±0.18 LDL-C3.05±0.162.81±0.52○△2.95±0.372.89±0.33 HDL-C2.01±0.821.88±0.19○△2.00±0.241.95±0.61生化指标
2.2 两组颈动脉IMT、颈动脉AS斑块面积的比较
入组时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IMT和斑块面积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两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有胃肠道症状3例,转氨酶升高4例,发不良反应生率10.9%;对照组胃肠道症状2例,转氨酶升高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8%,经对症治疗后两组均有好转,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颈动脉IMT、颈动脉AS斑块面积的比较(±s)
表2 两组颈动脉IMT、颈动脉AS斑块面积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颈动脉IMT(mm)斑块面积(cm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41.65±0.121.31±0.45○△0.98±0.370.62±0.71○△对照组641.66±0.341.25±0.38○△0.97±0.360.81±0.63○△t 0.1782-2.3280.428-2.953 P 0.910.0320.6830.0111
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目前医学界统一的观点是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键因素分为:血脂异常、慢性炎症介质、血浆甘油三酯等多个因素调控影响的综合过程。所以主要是减少动脉内皮的受损、抑制炎性反应、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层的沉积,抑制血小板活性和聚集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到防治作用,其中血脂代谢的紊乱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否则将增加造成粥样斑块肯能性,增加治疗难度。医学界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他汀类药和普罗布考为常用药物[2]。他汀类药也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首先药物,其作用主要有调斑降脂,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和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等,其目的是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普罗布考具有调脂及抗氧化的双重功效,其抗AS作用主要表现在降血脂、抗氧化、抑制细胞因子表达、TF是血栓形成的初始激活因子、调节受体功能。普罗布考能提高血中胆固醇转运蛋白的能力,从而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过程,具有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胆固醇的作用[3]。两种药联合应用显著的降低血脂水平、抗炎疗效,有效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能缩小面积、提高斑块稳定性,有效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率及复发率。国内有关报道显示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个月后的结果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均较单用阿托伐他汀组明显改善[4],提示抗颈动脉硬化和消除斑块方面联合使用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加普罗布考联合用药后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两组TC,TG,LDL-C、HDL-C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用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脂4项指标。治疗6个月后联合用药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者显著变小,说明长期的联合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更佳。联合用药在稳定、消褪斑块、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周开始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有改善,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
因此,阿托伐他汀和普罗布考联合具有稳定斑块、降脂、抗炎、减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改善预后的作用,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中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他汀类,两药联合应用值得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1] 胡大一.关于我国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控的一些思考[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4):257-258.
[2] 刘德祥.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2016,11(1):13-15.
[3] 张淑艳.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4):135-138.
本文编辑:吴宏艳
R972
B
ISSN.2095-6681.2017.07.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