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庆龙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差异,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适时点拨,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六结合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全体学生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下面以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精彩影像现真情——在PowerPiont中插入编辑视频》这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主题,展示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基础。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把教材内容作适当改动,以主题任务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对插入来自文件影片、编辑影片播放区大小、添加设置边框、实现单击播放画面、实现暂停、继续播放等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导入主题任务:首先,教师播放幻灯片视频“泰山旅游宣传片”和“泰山旅游宣传海报”让学生欣赏。通过对比,会强烈感受到视频的幻灯片能更形象直观地展现巍巍泰山的雄伟壮观,并引出课题。然后渗透情感教育:上课时间有限,鼓励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帮助教师设计出更多更漂亮的幻灯片泰山旅游视频展示给游客。最后出示本课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样设计不但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通过多媒体情境的创设,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二、“集中演示”与“个体尝试”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采用“电子教室”教学软件集中演示操作步骤。这种“集中演示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接触新知或答疑解惑时,使用此方法是非常简洁有效的。加上学生可以跟着屏幕同步模拟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要领。但“集中演示法”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集中演示”还应与学生个体的“尝试探究”相结合。为此,在设置第一关任务──“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时,先让学生借助学案自己尝试做一做,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发现有率先完成的同学,让其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看集中演示操作,接着让学生再次操作,并归纳操作的步骤和要领。
让学生自主实践、尝试操作,是一个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践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操作的要领,实现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
三、“组间竞赛”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竞赛评比”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采用的另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但“竞赛评比”也有缺陷,会导致一些落后学生的失落感。因此,可以采取小组间的“竞赛评比”与小组内的“互助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成就感与集体荣誉感。
为此,在设置第二关任务──“调整插入视频的播放区大小、位置”时,先引导学生发现插入后的视频播放区太大,而且位置不理想,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助合作,在小组间竞争评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异,导致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不同。这时,采取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形式,不仅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提供了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自主学习”与“同桌交流”相结合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一个好教师不仅奉送真理,而且教人怎样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教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探索到的知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分享。
在设置第三关任务——“如何给插入的视频播放区添加设置边框”时,先让学生借助学案,认真读一读操作步骤,自学以后和同桌討论收获和疑问。接着,师生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学生掌握方法后,自主练习完成。
让学生研读书本,学习操作步骤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形成有疑难先找书本帮忙、先自己想办法解决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自己探索到的知识、自己的疑难困惑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了学生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意识,使学生懂得与他人交流沟通、相互学习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相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及时总结必不可少。精确的总结不仅可以理清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总结不应该只是教师来进行,而是应该让学生也主动参与进来。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态度和效果、学习的感受和体验等,并让总结提升与反馈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每一关任务完成后,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操作,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小结注意点。在三关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接着让学生自评互评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最后,老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对学生提出希望。
课堂总结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反馈,给学生提供了借鉴与反思的机会、激励与提升的平台。教师的收获和感想,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了合作交流、共享共赢的意识。
六、“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相结合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巩固练习,来加强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果巩固练习能与课外的拓展练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的巩固练习这样设计:云蒙山是我们家乡的一处AAA级旅游风景区,让学生借助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云蒙山制作一部关于云蒙山旅游的幻灯片宣传视频。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完成设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创作的成就感,培养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总之,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做好学情调查,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差异,明确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适时点拨,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国东.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16(6).
[2]王国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J].东方青年·教师,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