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辉
摘 要: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生活化,形象化,大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科学探究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打破科学教学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领略到科学的神奇与美妙,让学生可以有效提高探究效率,使学习事半功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科学教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和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也就成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再是教师课堂上靠播放“课件”“视频”,学生只是被动观看,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信息技术不只是手段,同时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下面我就谈一谈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一点想法与做法。
一、利用好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深奥原理或规律性的内容,例如:傅科摆、地球的时区、昼夜交替、火山的形成等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展示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靠教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展示,是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理解的,可如果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讲解傅科摆的时候,学生对傅科摆的理解是有难度的,傅科摆本来是高中物理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空间建构的能力,是很难理解这一内容的,而小学生的空间建构能力有限,那么如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相结合,用多角度摄像,将实验内容拍摄并传送到电脑屏幕,让学生可以看到摄像机实时拍摄的内容,学生从大屏幕中看到了傅科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动的变化,就很好地理解了傅科摆的规律,从而也就很好地理解了人们是如何利用傅科摆来推测出地球的自转了。利用好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使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规律性的东西形象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具有地域性的,有些内容适合农村,而有些内容只适合于城市,还有很多内容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也只能靠教师的口述与图片展示来解决,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学习效果不明显,目标的达成十分吃力。
例如,《动物生命周期》中关于蚕的养殖,这项内容就不太适合北方开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规律呢?这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比如可以采用课件、视频让学生了解蚕的特征与习性,也可以录制微课,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发现蚕的特点,还有就是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观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网上共同学习发展,这些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各项手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了信息技术,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科学实验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科学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可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安排的很多实验,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例如“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学生需要通過磁铁上吸附的回形针多少来判断,这种判断方法很容易受客观因素影响,效果不明显。而在这个实验中,我巧妙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手机APP,让学生在手机上下载磁力感应软件,利用手机APP中磁力软件来判断磁力大小,由于软件中可以直接显示磁力大小的数值简单明了,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让学生可以用多余的时间研究其他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升了实验的效果。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使科学学科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智晔.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5(11):91-97.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3]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