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观看《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联系和区别

2017-08-04 07:13吴晓玉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牡丹亭比较

吴晓玉

摘要:同样完成于16世纪末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都取材于前人传说或著作,通过作者的创作再加工,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的人民在反抗封建专制、崇尚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诸多方面的文化特征。本文试通过对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比去发现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下这两部作品的联系及区别。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读书人最俗化同样也是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入朝为官,汤显祖也不能免俗,但秉性正直刚强,为官清介方严的他并不为权贵所容。在经历了晚明时期的官场沉浮、目睹了百姓疾苦、被“量移浙江遂昌知县”后,他完成了至情至性的《牡丹亭》。

杜丽娘出身名门,也因此其父母便对这个唯一的女儿寄予厚望。口中:“自来淑女,无不知书”的父亲和对女儿的关心层面只在“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情怀”的母亲使得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杜丽娘所能接触到的外人男子也无非就是那位最是迂腐且恪守儒家经典教条、只懂得教她“思无邪”“收放心”的私塾先生陈最良了。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年方二八的少女只能被教养于闺阁内,从不曾涉足自家的后花园。于是便有了《惊梦》一折中:“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的感慨。这般景致为何父母不曾同正值青春的女儿提起? 这显然杜宝夫妇有意为之。《延师》一折里从陈最良与杜宝的交谈中不难看出在杜宝眼中杜丽娘最必要也是最应当学习的是崇尚后妃之德的《诗经》。而《易经》《春秋》《礼记》这些被认为是“与妇女没相干的”书则是不允许被涉猎的。能引起少女无限春思情愫、春意盎然的后花园也自然成了以杜太守夫妇和陈最良为首的封建卫道士们眼中的禁地。至此,杜宝夫妇俩从不与女儿提起后花园百般春色的这种别有用心的行为看起来也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剧作中描写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正是在这处姹紫嫣红的花园中。春情易动难拘,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几许”到“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自小被要求循规蹈矩,只能幽闺自怜的杜丽娘在此刻才真正意义上释放了她被自漢代以来形成的女子“贞洁观”等严苛礼教所压抑已久的作为正常女子生理以及心理欲望,与梦中书生于共成云雨之欢。无奈梦一场,醒后再游园却寻梦不得、郁郁而终。陈寅恪的爱情五等论这样论述:“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如果对杜丽娘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杜丽娘的爱起源得非常荒唐。偷游后花园的杜丽娘看到满目“荼蘼外烟丝细软”的背后却是一片衰败和凋零。现实中“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的无奈只能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来感叹。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的上卷中提到过:美若没有着对于主体的情感关系,它本身就一无所有。杜丽娘本身并没有一个可以让她的一腔情思得以释放的对象。满怀相思苦,无奈无人来慰安。这种梦醒后的一无所有也就成了杜丽娘感情中最是苦楚之处。与其说杜丽娘爱上了梦中的柳梦梅,不如说杜丽娘爱上的是她自己满腔情思的本身。

魂归地府的杜丽娘不同于在人世时的矜持温顺,以一种肆意洒脱的自然人的状态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复活后的杜丽娘要求柳梦梅赴京赶考且要在在父母同意后按照封建礼数明媒正娶的行为没有了身为鬼魂时的敢爱敢恨,但其在朝堂上陈述原委终获夫妻团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的抗争意识。较之她为情而死之前闺阁时期的唯唯诺诺,对爱情的争取使得杜丽娘的反抗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无论以何种形式存于世间,她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同社会和礼教进行着抗争。而最终杜、柳二人终成眷属,父女相认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在现实制约条件下所能呈现给世人最好

的结果。

与此同时,在16世纪的英国,文艺复兴运动慢慢解放出了被封建神学束缚的人们,英国封建思想在新兴资本主义出现萌芽的同时慢慢走向衰落。英国皇室王权也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之下进入了全盛时代,稳定而统一的王朝带动了当时英国经济的发展,莎士比亚对当时一切以人为本,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的人文主义思想充满了信心。也因此同样是描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有、婚姻自主的故事,相较于汤显祖笔下温柔执着的《牡丹亭》,莎士比亚所呈现给世人的则是一曲热情奔放的青春赞歌。

一场舞会让罗密欧爱上了世仇家的女儿朱丽叶。维洛城两个门第相当却有着宿怨的家族又一次的被牵扯到一起。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个爱的化身,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富足而快乐的生活,情窦未开时她有着自己喜欢同时合乎父母心意的择偶标准。无奈命运弄人,她爱上了罗密欧。舞会当晚与罗密欧在后花园剖白内心后,她以常人看来离经叛道的做法接受了罗密欧的爱情,两人私定终身结为夫妇。家族间的积怨是横亘在两人之间一座无形的山,在爱情和家族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对真爱的虔诚使他们不顾世仇去享受和捍卫爱情,最终以生命来祭奠。

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完美的新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朝气的同时又有着西方女性追求爱情的热烈奔放与执着忠贞。朱丽叶被罗密欧的深情所打动,与他在神父的见证下私定终身,而面对父母的逼迫,看似柔弱的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喝下神父给的假死药,冒着生命危险,抛弃锦衣玉食的生活跟爱人远走高飞。药效过后,她醒来的第一句便是询问神父自己的爱人身处何方。当发现爱人因为阴差阳错死在自己的面前她说:“唉,冤家!你一起喝干了,不留下一滴给我吗?我要吻着你的嘴唇,也许这上面还留着一些毒液。可以让我当兴奋剂服下而死去。啊,好刀子!你插了进去,让我死了吧。”后也殉情而死。朱丽叶对爱情的追求是心存侥幸却也奋不顾身的。在这点上相较于杜丽娘在还魂后要求柳梦梅去参加科考、希望父母认同这种仍存在很大妥协性的做法,朱丽叶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抗争来的要更坚决也更彻底。不同于杜、柳跨度长达数年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从二人在舞会中相识并于当日深夜互诉情思。第二日在神父的见证下结为夫妇,同日中午罗密欧因在决斗中杀死了朱丽叶堂哥提尔伯特遭到放逐,当晚两人度过唯一一个新婚夜。第三天清晨,罗密欧被放逐,朱丽叶拒绝逼婚吞服神父送来的假死药。第四日晚上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双双于墓地殉情结束通篇。故事情节发展一气呵成,节奏紧凑。《罗密欧与朱丽叶》干脆利落的剧情也正是16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精神在剧作中的体现。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恋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干柴烈火似的爱情来的疯狂与激烈。正如劳伦斯神父所言:“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来的如此之快的爱情结果并不圆满,这种如同烈酒令人难免宿醉的爱情最终以血为代价换来了两个世代对立的家族的握

手言和。

通过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发现主人公的性格并非完美无缺。这种缺憾则是作者所处的时代赋予的。作为莎士比亚笔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朱丽叶性格中的单纯、热情、决绝与上帝并不眷顾有情人的阴差阳错相结合使得她的爱情结局更加悲壮且令人震撼。而罗密欧在许多场合都显得尊贵高,但面对爱情其性格的表现却又显得草率而莽撞甚至带有些许的暴躁。他的形象充分的体现出了当时西方推崇解放天性、张扬自我、崇尚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价值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反观《牡丹亭》,在晚明时期无比黑暗的封建制度下,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在人欲横流的大环境中,汤显祖极为冷静的提出要对情:“持转易之关”。能够拥有人的主体意识并愿意为唤醒常人而发声也足以让人看到其进步之处。汤显祖描写的杜丽娘身上有着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子,但是在封建严苛礼教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下,新思想也只能处于压抑的状态里。柳梦梅则将一个柔中带刚又痴情专一的男子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其性格上不免带有些世俗功利,但他始终站在杜丽娘身边给予支持。对于不能完全走出的“宿命论”汤显祖依以最为浪漫的理想给出了较为圆满的结局。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提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正是这种性格缺陷才使人物形象生动有魅力,如此才使这种爱情故事流

传久远。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在其剧作中热情歌颂人的情感。无论是吟诵人是世界之美还是高举“情至”大旗都在东西方引领了涌向近现代的思想变革大潮。但需要提到的是,而莎士比亚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潮蓬勃兴起、推崇人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强调人的价值,且积极乐观的情怀。帮助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劳伦斯神父在剧作中的出现更是为他们的爱情披上了一层带着神圣光辉的纱。由此可见,莎士比亚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讲宗教放置于爱情的对立面,基督教的博爱和仁慈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以及接受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身死为结局的一场“情”与“仇”使两家人终于意识到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结局也是莎士比亚对封建礼教及其旧传统的批判。汤显祖虽然在其剧作中推崇“人欲”和“至情”但在其生存的现实环境中并没有可施行的途径,能做的也是通过虚无的梦境和非人间的地点设定与程朱理学和宗教禁欲进行抗争。相对于拥有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有着对人的价值有着明确认识大刀阔斧推进思想改革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思想中因其出身士大夫层面而带有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选择性认同也多少禁锢了其思想的进步。

中西方文化审美的不同造就了两部故事情节相似,结局却截然不同的剧作。《牡丹亭》的悲喜交错以中庸伦理来化解冲突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几乎贯穿始终的悲剧氛围中,两人的“同归于尽”使家族仇恨烟消云散的结局虽方式不同却也殊途同归,达到了最终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2][英]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葉[M].朱生豪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1.

[3]邹元江.汤显祖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

猜你喜欢
牡丹亭比较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汤显祖的《牡丹亭》戏曲刊本插图的图像学研究
《牡丹亭》人文主义精神浅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待从头,盛情说不周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