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语义关系及其文化传播功用

2017-08-04 02:43王晓梦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名称

王晓梦

摘要:事物名称是人类命名世间一切已发现事物、且能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分的符号。名称和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命名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是对所命名事物文化内涵的体现。如流行小吃名称的内部成分在结构及语义方面就具有鲜明的特征,并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性,藉此向大众揭示其特质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即是说,流行小吃之所以能够流行,不仅仅在于它的原料及烹制方式富有特色,在名称方面也具有能够流行起来的特质。

关键词:流行小吃;名称;语义关系;文化传播

事物名称是人类命名世间一切已发现或其意识中所存在事物的符号,这些符号是人们对它们所代表的事物进行有效区分的标识,从而使人类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使用它们而不会产生误解。事物名称和文化息息相关,它既是命名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是对所命名事物文化内涵的体现。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饮食名称,因为“能够为听众敏感捕捉到、易于理解的恰恰正是反映流行小吃的饮食文化词语”[1]。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除结构为单纯词的食物名称如可口可乐、肯德基、沙琪玛、饽饽等,其他食物名称的语言构成成分之间有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并列式、附加式、重叠式等结构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语义关系。这些语义关系的存在,为食物名称的被接受和被记忆提供了名称方面的便利,同时也为宣传该食物所含有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传播。

以流行小吃的名称为例,其内部语言成分不仅在结构及语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其语义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性,向大众揭示其特质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即是说,流行小吃之所以能够流行,不仅仅是它的原料及烹制方式富有特色或者是价格比较低廉,它在名称方面也具有能够流行起来的特质。

一、流行小吃名称中内部要素的语义关系

主谓结构是汉语中词和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非常重要的结构类型,按照结构中名词性词语和动词的关系往往可分为施事、受事及中性三种语义关系。但与一般主谓结构的施受关系不同,流行小吃名称内部构成要素在主语及宾语语义上主要存在受事和中性两种,体现出了食品原料的非能动性特点。

(一)受事语义

在主谓结构类型的流行小吃名称中,很少有代表制作者本人即施事者的语言成分出现,能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的成分一般都为流行小吃的原料,如“黄焖鸡”“牛肉泡馍”“虾爆鳝”“辣炒蛤喇”“鸡翅包饭”“小鸡炖蘑菇”等流行小吃名称中的“黄”“牛肉”“虾”“辣”“鸡翅”“小鸡”即为受事主语,它们是其所在名称中动词的承受者,在命名者眼中,这些原料是该流行小吃中的核心原料,故将其放置于主语的位置。就宾语而言,这些名称中的“鸡”“馍”“鳝”“蛤喇”“饭”“蘑菇”为受事宾语。显然,同时具有受事主语和受事宾语两种成分的流行小吃名称中,包含了两种主要的构成原料,使其名称类似于简要说明书,便于大众在众多的流行小吃中,能够迅速将其辨别出来。

流行小吃名称中,也有只存在一种原料且其语义为受事的名称。如“烤冷面”“炒肝儿”“烤面筋”“拔丝地瓜”“涮牛肚”“熏鸡”“卤鸡”“爆肚”“炸土豆”“炸串”中的“冷面”“肝儿”“面筋”“地瓜”“牛肚”“鸡”“肚”“土豆”“串”等。这部分流行小吃名称之所以只出现一种原料作为受事成分的现象,是因它们的确只由一种原料构成。

“在中华饮食文化系统中,成品菜的命名或是以形命名,或是以意命名,或是以原料和烹饪方法结合命名”[2]。上面所言含有受事语义的流行小吃名称,都是第三种类型,即其名称是原料和烹饪方法的集合体。也就是说,每一个存在受事语义关系的流行小吃名称,内部必定存有一个体现其制作特征的动词,如“烤面筋”中的“烤”“拔丝地瓜”中的“拔丝”。这种烹饪方法和原料在名称中的和谐搭配,因其简洁易懂性,故具有亲民的特征,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二)中性语义

所谓中性语义,即是结构中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上的成分和结构中的动词不存在施受关系,仅仅是作为一个当事者存在。如“煎餅果子”中的“煎饼”“肉夹馍”中的“馍”就是中性主语,“煎饼果子”为“煎饼卷果子”的简称,虽然它也是一种食品原料,但其是被制作者作为工具,承载了将鸡蛋、果子等原料卷为一体的功能。故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表工具意义的特殊中性主语。“肉夹馍”中的“馍”同样也是中性宾语,作为食品原料,它的功能之一是将肉夹起来,以便食用。即是说,在流行小吃名称中类似于“煎饼果子”“肉夹馍”中“煎饼”“馍”这种食品原料的存在,由于其担负了其他食品原料不具有的功能,故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中性主语或宾语。类似的还有“石屏烧豆腐”“腾冲大救驾”“老昆明烧饵块”“端士街卤饵丝”中的“石屏”“腾称”“老昆明”“端士街”,这些主语表示地点,和名称中的动词并没有施受关系;“法式焗苹果”中的“法式”则特别点明“焗”的方式,和“焗”并没有施受关系。

流行小吃名称中的这种受事语义和中性语义关系的存在,是由流行小吃为了满足大众的饮食需要而决定的。流行小吃的消费人群主要为中下层,这部分消费群体在选择流行小吃时着重点不但在其物美价廉的特征上,还在其名称的简洁及其通透性上,若像“青龙过江”“母子相会”“火山下大雪”等一些食物名称通过文字展现所谓的意境,显然与特定消费人群的需求欲望相悖,自然是无法成为流行小吃的。

二、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要素的语义分布特征

流行小吃名称内部要素不仅在语义关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在语义分布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征,统而言之,主要是把流行小吃特征、人们兴趣点及原产地作话题,也就是将这些要素作为名称的第一个组成要素。

(一)把能满足食客兴趣的特征作话题

流行小吃一般为街边摊或街边小店,主要集中在学校及商贸地带,这两个地点决定了某种流行小吃想要在众多的流行小吃中被食客迅速注意到,就必须明确地把其具有吸引性的特征放在名称中最明显的位置,即话题或主语部分。如“肉夹馍”中的“肉”即是这种流行小吃最明显的特征。根据目前的市场,去任何一家饭店,稍微带点肉的菜肴,其价格一般都在15元以上,而“肉夹馍”的名称主要点明了其特征即是有肉,既能满足食客的饮食欲望,又因其比较低廉,一般为3.5元左右,普通食量的人通常2个就可以,故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肉夹馍能够得以全国流行且一直兴盛的原因。“煎饼果子”“蛋炒饭”“鲅鱼卷煎饼”“鸡蛋灌饼”等流行小吃的名称显然都具备同样的特征。endprint

(二)把流行小吃原产地作话题

流行小吃通常都是地方特色小吃,由于其地域特色鲜明,在食品原料及制作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如“北京炒肝”“扬州炒饭”“石屏烧豆腐”“腾冲大救驾”“老昆明烧饵块”“端士街卤饵丝”“秦川烩麻食”“关东煮”等,都是极富地域特征的流行小吃。如上文所言,流行小吃的分布地域有着特定性,外地人若不是事先有所研究,很难找到其所到地域的特色小吃,如此,供需双方都没有得到满足。在交通便利、市场成熟的时代,这种特色小吃往往都会走出其原产地,进入更大的市场,此时若在其名称上标识原产地,对食客而言就有一种不出门也能吃到其他地域特色小吃的满足感。久而久之,随着其市场广度的延展,这种特色小吃也就成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为广大食客所熟知的流行小吃。

三、流行小吃名称语义的文化传播作用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而生,名称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以及生活需要而生,流行小吃名称所具有的语义类型及其语义分布特征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区别于其他食物名称,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易于大众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以及便于地域文化的传播。

(一)易于大众迅速抓住其核心要素

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能够将流行小吃吸引大众的核心要素准确揭示出来,以一种极其简练、别致的语言形式挑起大众的消费欲望。所以在为流行小吃或其他食物命名时,人们总是习惯将其最能抓住大众注意力的特征突出。这种表达欲望,使得流行小吃的名称在结构上虽然合乎汉语常規,但是在表意方面就具有了个体及特异感。如“生煎锅贴”的特点在于其向食客强调的是“煎的生锅贴”,也就是现做现卖,透露出了其新鲜性的特征。同样,“黄焖鸡”则是将该小吃中原料“鸡”的特征向食客做了预先说明,即这里的“鸡”是黄喙、黄爪、黄色羽毛的三黄鸡。“黄焖鸡”将“黄”提前,正是为了强调所用为三黄鸡,可谓是别出匠心。

(二)便于地域饮食文化的传播

对地域饮食文化的传播,是流行小吃名称所具有的一个功用。不难发现,有很多流行小吃的名称直接带有其原产地的名称,如“德州扒鸡”“朝鲜族冷面”“杨家吊沪饼”“宜宾燃面”“洪江鸭血粑”“周村烧饼”“嘉兴粽子”“湖南臭豆腐”“哈尔滨红肠”“延吉冷面”“四川麻辣烫”“十八街麻花”“逍遥镇胡辣汤”“烟台焖子”“岐山臊子面”“陕北苦菜”“汉中米皮”“兰州拉面”“天水凉粉”“南京小笼包”“杭州虾肉小笼包”“湖州大馄饨”“歙县豆腐脑髓”“孝感麻糖”“常德米粉”等。这些流行小吃名称多在早餐店及一些小吃店中出现,在让食客享受到与众不同的食品时,也让食客感受到了其名称所富含的地域文化特征。因为食客选择这些带有地域名称的流行小吃,一是为了满足其想尝试不同地域特色饮食的欲望;二是在食用时,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所了解的该地域的其他情况,再兼以有些小吃店还专门配有该流行小吃的起源故事,由此使流行小吃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地域饮食文化能够“使饮食呈现出缤纷多彩、构思巧妙的形态与菜系”[1]因此,流行小吃在名称中嵌入的地域饮食文化特征,能够使其所代表的地域饮食文化得到迅速传播。

(三)对中国烹饪文化的传播

与中华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相配的是独特的烹饪文化,这一点在流行小吃的名称中也有所体现。如“油泼辣子”“烤冷面”“关东煮”“炸油馒头”“卤煮火烧”“蛋炒饭”“羊肉泡馍”“醉虾”“涮牛肚”“小鸡炖蘑菇”“生煎锅贴”“蛋烘糕”等流行小吃,其名称中直接点明了它的制作方式。同样的食品原料,不同的烹饪方式做出的口感及外形是不一样的,流行小吃名称中之所以直接出现烹饪方式,正是明确地告诉食客其本身的特质之处,以便于食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流行小吃的名称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属于点睛之处。名称是否新颖、是否能够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下为食客提供最大的信息量,是食客能否选择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一种食物要想成为流行小吃,无论在其原料、烹饪方式还是名称上都需要策划,如此,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进而在餐饮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美雨.语言文化视域下的子弟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90,183.

[2]王美雨.论网络小说作者笔名中的饮食文化元素[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20-23.

[3]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名称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